“草原非遗研学旅游基地”成为呼和浩特市和内蒙古新名片

途牛旅游网

 "蒙古包、勒勒车、石磨、饮水马槽……这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物品悉数呈现在呼和浩特市苏鲁锭民族手工艺术产业园(以下简称苏鲁锭产业园)区内。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融合,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促进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研学旅游在苏鲁锭产业园这个被认定为‘草原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地方,正在成为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一张旅游新名片,也为自治区的旅游创新发展寻找到了新的增长极。
穿越历史让民族文化再创新
2013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研学旅行”。2014年8月,国务院再次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把“研学旅行”列为独立条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旅游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将逐步落到实处。
苏鲁锭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云成义介绍:从2014年起,苏鲁锭产业园打造了草原非遗研学旅游基地,同时与呼市多所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不仅如此,还吸引了不少来自区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亲子游家庭,截止目前,共接待达5万余人。
虽说暑假已经结束,但在苏鲁锭产业园,近几个月以来,这里几乎每天都要接待200到350人的学生团队。草原非遗研学旅游基地集民族文化、旅游、研发、展示、生产于一体,漫步园区内,你可以看到孩子们探索勒勒车、蒙古包的制作技艺,可以看到大蒙古包里的精致陈设,欣赏做工精湛的皮画、皮制品,了解屡获大奖的皮质艺术品等。
与鲁锭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设计师陈小燕一起,,走进室外草原文化体验区,沿着蒙古族化铁熔山的崎岖路了解蒙古史民众的开创之路“草原地面不平、植被茂盛,造就蒙古族运输工具的特殊性,车轮高、车辕长、易多装货物,并全部由木头组装而成,因此得名勒勒车……一边参观,一听听着陈小燕的讲解,墙上是皮雕画作品的展示、包括阿拉坦罕建城的皮雕画,地上可视化工厂、皮画的原材料、工艺工具等,地下呈现的草原工艺历史发展、一座库库和屯城市展开一幅呼和浩特草原工艺城的发展历史。这些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无不彰显出古老记忆和现代发展的创新。
将尘封已久的记忆挖掘,形成可供休闲娱乐的装饰物品,让大家明白历史的延续除了传承和保护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创新,让历史有二次的生命力,这才是研学旅游的真正意义。陈小燕认为要让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必须要创新。
picture
 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想把传统沿袭下来,现在好多人家做的皮画还在原地踏步,20年前和20年后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图案上有所变动,为让皮画得到更好的传承,陈小燕提出“传承皮画要从娃娃抓起”,她联系了一些学校、旅行社,在宣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陈小燕告诉记者:如果非遗不传承,不创新就等与没有把生命延续下去。以前一直强调非遗文化要传承保护,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如果只是传承保护的话,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只还是用传统文化代替,它不可能走入中国的代表文化里面,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是随着创新和发展延续下去的,只传承那只是文物是历史。因此,在传承方面,苏鲁锭产业园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民族文化在孩子们心中从小扎根儿,使非遗传承由单一变成多项。
于是,在苏鲁锭产业园研学旅游的开发是多方位的。说到研学旅游运作初期,陈小燕颇为感慨,她说:“对于研学旅行,家长和学校都很认同,但安全问题是一个制约瓶颈。我们最初与学校沟通时,考虑到安全问题,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意义等诸多因素,校方和家长都颇为担忧,开始校长都同行,从教学上讲,就是我们设计好图样,他们选。如今,我们从原来120分钟的教学实践延长到了150分钟,孩子们每次做完一副作品,都要仔细观察,进而做到精益求精。”从老师和学生态度的转变,陈小燕深感欣慰,自己再多辛苦也值得。
古人有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让学生动起来,在游览玩乐的同时兼备体验的乐趣。
通过开展研学旅游活动以来,苏鲁锭产业园深刻的体会到研学旅游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总结出了“1乘7带动效益”,只要有一个孩子来,他便会带动7个人前来。苏鲁锭产业园正在根据市场需要,研学团队的不同要求,“量身定制”不同的研学产品。让游客在草原非遗旅游基地有所玩、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乐,真正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享受到文化的愉悦,在不断完善中引领研学旅游新风尚。
了解非遗让传承迸发新活力
“国家旅游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政策,紧密结合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实际。“我从2003年开始,就跟着内蒙古旅游局,参加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商品展活动。并将吸纳到的先进经验,融入到苏鲁锭产业园的发展中。经过10年的努力,苏鲁锭如今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自主专利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公司,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消费者协会、旅游商品协会联合颁发的优秀旅游商品桂冠。其中具有知识产权的皮囊,成为内蒙古唯一一家为蒙牛等知名企业加工皮囊包装的厂家。”云成义告诉记者。
对于今后的发展,云成义已有了成熟的谋划。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草原特色皮画也要搭上这趟顺风车。他和他的团队利用二维扫描、数字摄影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对濒临灭亡、价值重大的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存档,创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对项目和传承人的现状、独特工艺、制作流程和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记录,实施抢救性保护。为了给皮画艺术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更大的平台,2015年,云成义成立皮画研究会,陆续出版研究专著,全面宣传皮画艺术,做好皮画制作技艺的推广传播。
picture
 苍天不负有心人。10多年的艰苦奋斗,一批批草原特色皮画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品越来越精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手绘的皮画《昭君出塞》被呼和浩特市政府当做地方特色产品,送于北京奥组委;《昭君》被自治区政协赠送给全国政协。2004年,云成义的作品《梦回元古》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大赛”,获得了金奖;2012年获得了“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14年获“中国皮革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据统计,他先后取得了26项研发成果,开发了400多种产品,在业界的名气越来越大。
云成义认为,皮画技艺要传承,和其他艺术一样,要从娃娃抓起。为此,云成义还承担了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度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任务,培训了来自乌海、多伦、牙克石等地的青年教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文化、生产、生活、民间工艺、表演艺术、礼仪习俗等多个领域,既是蒙古族人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尽管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也有着历史悠久的人文积淀,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却被遗忘在爱的角落。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保护好、传承好内蒙古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旅游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链,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下带动呼和浩特市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云成义说:“发展旅游业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大批游客参观,更重要的是要让游客带着草原的文化离开,带着对蒙古族文化的眷恋离开,这才是草原旅游真正的内涵所在。”(文/郭静)来源: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
picture

相关资讯

更多呼和浩特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