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宏

德宏咖啡种植已有上外落百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末,德宏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量4000多吨。葫芦丝又叫葫芦箫,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户撒刀是进景颇族的特产,距今已有600年的制作历史,素有"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美称,还有"柔韧可绕指、放开即弹直"的特点。

查看全部2个购物地
TOP 1 潞西遮放米
遮放米产于潞西市遮放镇遮放盆地,色泽白润如玉,米饭清香可口,软滑适中,粘而不稠,泠不回生,营养丰富.自元朝始,被历代王朝指定为潞西土司进贡之物,年有定量.一九五九年被国务院定为接待外宾宴会用米.本品采用传统稻种传统方式耕作,经新加工设备和工艺精制而成,清洁卫生,是家居自用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遮放米是积传统稻谷的精髓,取天地之灵气在特殊的气候生态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珍贵软香型食用米.遮放米的名称都以“毫”字开头,有毫安公、毫安秀等,均为晚熟高杆低产稻种,“毫”傣语为祖宗流传下来的米饭.产区傣族以种传统水稻,吃传统米 饭为荣,连耕作也保持了牛犁人薅的传统方式,即使在“大锅饭”追求高产量的年代,也从不间断种植.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物质短缺年代的结束,人们的生活追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吃“遮放米”成为时尚,随着需求的增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潞西市的传统品牌商品. 具有遮放米品质特性的,仅为遮放盆地东南三台山峡谷、龙江峡谷、莫里峡谷“三峡”交汇的海拔840米处10万亩水田区域,较高年产量3000万公斤.这里,土层肥厚,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流动快,有多处温泉、暗河出露,多股林泉流入,不施化肥农药,少有瘟、虫、病害,形成遮放米特性的气候生态环境.若干年来,有不少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后引种作异地试验种植,均不成功
TOP 2 小锅米酒
傣族小锅米酒,每锅均为单一米种酿制而成,约45°,酒色精醇,酒味甘爽可口.这种酒,过去为傣族家庭办喜事接待客人专门酿制,产量很低,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这种酒又为各方来宾所喜爱,登上高档宾馆酒楼的大雅之堂
TOP 3 景颇族手工艺品
景颇族,一向被称为大山的民族,长刀是景颇汉子的亲密伙伴,山中的奇花异草,古木野生,使他们对雕刻悟性较深,观察较透.潞西景颇族的雕刻作品有山的神韵,有物的灵魂,山石草木,飞禽走兽,惟妙惟肖;其竹刻酒筒,精细至极,上下盖交拢闭合,滴酒不漏. 景颇族织锦刺秀,与傣锦风格迥异.选料多用高档羊毛线,一图一式编织而成,凡生活中的所想所需都可以经过景颇族妇女灵巧的双手编织出来.西山乡景颇族织锦刺秀工艺品中的长短裙、挎包、护腿、包头等产品,色彩艳丽,工艺精巧,图案多达三百多种,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时尚风格,成为市场上的抢手产品
4. 饵丝
早点享用"毫甩"(饵丝)是瑞丽人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这东西味道鲜美,食而不腻,百吃不厌."毫甩"是用当地上等软米作原料,其中以大白谷,"毫磨细"(当地上等软米)等品种的软米舂制出来的"毫甩"为较佳.软米经水泡后捞起,用木甑蒸后放入脚碓舂细,然后切制成丝晒干,这样"毫甩"就成了.它颜色雪白,泡开后质软丝长,不易拉断.吃时,先把制成的"毫甩"泡开放入漏勺,置于铝锅中让滚水稍烫变软,然后倒入碗中,加上肉汤以及葱花、芫荽、味精、酱油、草果面、蒜汁、芝麻油等多种配料即可食用,真可谓色香味俱全
5. 大白茶
大白茶产自景谷县,海拔1600米的秧塔村,是云南大叶良种.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由一位“每天吃六碗米,使九斤半锄头”的陈六九去江迤(即澜沧江)边做生意,在茶山坝发现白茶种,便偷偷地摘得数十粒种籽,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先种在大园子地,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而后扩种到周围十四块茶地,曾达三、四亩面积,年产三、五担茶.目前,大园子地还存活着大白茶树,其中有株基茎围达88厘米,胸围61厘米,主干分枝六个,树高4.26米,树幅35×360厘米,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这株茶树是陈六九首次所种的母树,距今已有150年左右.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大白茶成品外形美观,白毫特显,茶味清香,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在封建王朝时曾制成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现在的大白茶已改为烘青茶做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经杀青、揉捻、烘干而成.大白茶外形条索硕长壮实,银毫闪烁,形状优美.内质香气浓郁清鲜,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冲泡在玻璃杯中,恰似片片玉兰茶瓣悬浮水中,令人兴趣盎然.1981年被评为省名茶之一
6. 酸笋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而令傣家菜别具风味的重要原因便在于香料独特——据资料显示,我国共有八百余种植物香料,仅在云南就有五百余种.傣族一直就有食酸笋的习俗,在亚热带地区漫山的竹林里,竹笋取之不尽,居住在这炎热地区的傣族人,将丰富的竹笋做成酸笋调味品,一方面食酸能防暑解热,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保存. 制作时取净罗汉笋(又叫甜笋)切丝,放入清水漂浸,之后捞进大缸用力压紧、封口,放置半个月待变“臭”变酸,就可以做调味品了.他们用酸笋煮鸡、煮鱼、煮田螺、煮菜、煮任何食物,滋味鲜、酸、辣、脆,妙不可言,傣族人随便哪家都有百来斤酸笋,一天也离不开.而首次吃酸笋的人,大多数都难于接受它的怪味道,吃过几次又会被它臭中带香的奇异口感所折服
7. 纸产品
潞西有丰富的竹材资源,有造纸厂一座,年产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各种牛皮纸系列产品,瓦楞原纸,箱板纸,各种包装纸6000吨,其中信封牛皮纸,炸药包装纸,条纹牛皮纸被列为云南省定点生产厂.80克2#牛皮纸多次在省内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名列榜首,产品畅销省内外,有批量出口
8. 布依蜡染
   布依蜡染驰名世界.布依蜡染工艺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妇女们精湛技艺的集中体现.清新自然的冰纹、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成.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特制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布依族的蜡染,图案有几何纹样,也有自然纹样,有的还可以从铜鼓纹样上找到彼此的渊源关系.自然纹样十分生动传神,采用较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种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鹊等飞.不论是哪样图案,布局大都对称而又多变,构图大多夸张而又得体,线条十分流畅而又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出人们的丰富想象和独具匠心. 布依族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看起来更加显得清秀淡雅,更加显得富有韵味
9. 撒苤
傣族风味饮食中有一道佳肴—撒苤,颇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就连北京、上海、广东的旅客吃后也感觉十分良好,再到德宏后,有的人还点名要这道菜.因撒苤汁是一种调料,需要烤熟的牛肚丝、牛肉片和凉米线沾着吃,因此,有人又称撒苤为“德宏的过桥米线”. 撒苤的制作方法是这样的:用净瘦黄牛肉l公斤剁成肉酱,再把刚杀的黄牛苦肠的液汁兑水煮开,用纱布过滤后备用,然后把新鲜韭菜细切后挤去水分,再配以香柳、盐、辣椒面、味精等调料把牛肉酱、苦水在一起拌匀,即可食用.撒苤吃的方法是:用米线或牛肚丝、肉片在撒苤汁里沾一下即食. 撒苤因有牛苦肠水不但具有丰富的百草营养成分,且有清热解毒和健脾开胃的功效,初食有点微苦,再食回味悠甜,加之配以具有药效作用的植物作料,撒苤便成了一道口味极佳的药膳食谱.胃热上火、风火牙痛以及内体的炎症,经食用撒苤一次,较多两次后即可消炎止痛,常吃撒苤还有预防癌症的作用. 撒苤因制作方法考究,刀法细腻,用料新鲜,佐料齐全,因而费时费工,是典型的“功夫菜”
10. 印楝
印楝是一种亚热带经济树种,速生高大乔木.人工种植3年开始结果,4年基本成林,8—9年进入产期,亩产种子1000千克左右,生产年限可达200年,树干高达40米.印楝树全身都是宝,印楝的种子里含有一种称为四环三萜的杀虫活性成分,现已从中分离和鉴定出十六种天然化合物.其中印楝素是国际上公认的活性较强,应用价值极高的成分,是一种广谱、杀虫活性物质,可防治8目200余种农林、仓储和卫生虫害,对人、畜、鱼、鸟无害.是生产无毒、高效、广普生物农药的主要原料,代表着二十一世纪生物农药的发展方向.还是人用抗茵消炎防止溃疡的良药,是新型牙膏、肥皂的添加剂,还是开发无毒副作用避孕新药的原料.印楝的根、技、叶、树皮中都含有楝素.树身是一种速生优质木材.印楝原产于缅甸和印度,潞西市近十年引种成功,现有种植面积1万亩56万株,由于光、热、水、土适宜,长势良好,结果率高,经济效益好.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绿色经济重点开发项目,并在潞西成立了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盖了印楝加工厂,建立了供应全省的种苗培育基地.潞西市计划发展面积20万亩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