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

山西的美食以面点为主,忻州也不例外。忻州瓦酥、保德碗托、原平锅魁、筱面窝窝均是用面粉制成,造型精巧,种类较多。忻州还有河曲酸粥、羊杂割、蒸肉等美食,也别具特色,体现了山西人爱吃羊肉猪肉的特点。来忻州,一定要祭肚里的五脏庙,品尝当地特色风味佳肴。

查看全部9家餐馆
TOP 1 原平锅魁
这是一种烤制的面食,面饼呈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有被人戏称为“蛤蟆含蛋”的空心锅魁,还有鲜肉锅魁、玫瑰锅魁等等,品种多样,深受人们喜爱,老少咸宜。原平锅魁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余年,由清代一家食品店的徒弟在无意之中创制,起名锅馈,后经慈禧太后的金口玉牙品尝后,赞不绝口,改名为锅魁。原平锅魁特点是嘴嚼利口不沾牙,存放色味不变,始终酥脆如初。
TOP 2 忻州蒸肉
忻州蒸肉,又叫碗托子,创制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仍是太原北部、忻州大部地区宴席间、供桌上常见的佳肴。蒸肉选用上好五花肉,加土豆、小麦面粉等蒸制而成,菜品肉质软烂,口感细腻咸鲜,鲜香可口。
TOP 3 莜面窝窝
莜面窝窝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莜面栲栳栳”,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非常普遍的面食小吃。窝窝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然后像蒸馒头一样蒸熟,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真是“一家吃着十家香”,让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据传当年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筱面窝窝的制法和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李渊吃了老方丈特制的莜面而使之名声远播,也有说法是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现山西人民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 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4. 羊杂割
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风味小吃。相传羊杂割产生于元朝,羊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忻州羊杂在山西属于北路(大同)做法,吃法和制法均粗犷豪放,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羊杂割羊杂并不多,加上一些肉汤和粉条,配上花椒、辣椒、盐、大蒜、葱、姜等作料,鲜味十足。 羊杂割具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滋脾养胃、益肾补血、益气调元、温经活络、滋补虚损的功效。
5. 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因形状似瓦,所以取名瓦酥,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内外皆呈金黄色。瓦酥的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在清朝时,慈禧太后品尝瓦酥,龙颜大开,赐名为龙凤瓦酥。瓦酥以其质酥脆,味香郁,堪称炉食中一绝。鲜食酥沙,松软;干食酥脆,甘香;常食健胃壮身,久放色味不变。被列为山西省名特产品,声誉远达太原、大同、河北、内蒙古等地。
6. 代县麻片
代县麻片,国内闻名。它选料严格:上等面粉、良好的蜂蜜与白糖、纯麻油或葫油、去皮芝麻仁。制作精细,遂为佳品。半寸宽,二寸长,淡黄色,薄如叶片,质脆味香,驰誉省内外。暇时小食三片五片,美口止饥,耐人寻味。
7. 保德碗坨
保德县盛产荞麦,荞面碗坨,质地精细,色泽晶莹光亮,风味独特,清香利口,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制作简单:荞麦精粉水拌成穗,加水调成糊状,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却即成。不管是凉调,热烩,或浇以素汤,或拌以肉酱,都是待客之佳肴。
8. 河曲酸粥
河曲酸粥是忻州特色美食,护肤美容,开胃健脾,妙不可言。酸粥还有一段往事:明末,闯王李自成率众打入京师,路过此地,百姓欢喜,家家为将士准备泡饭,谁知大军因故改道,百姓泡的米太多,吃不完,时间长了就发了酸。百姓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成了当地一道风味小吃。开胃健脾,不妨尝尝。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