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锦里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于二零零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以三国文化节的名义剪彩开市,二零零五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近年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2003年12月,原南郊公园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南郊公园原系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墓园。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布局严谨、雄浑庄重,是西南地区惟一北方陵园建筑群。不久的将来,西区将打造成三国文化的传播体验中心。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作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于2009年1月开肆迎客,锦里延伸段大胆将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成都文化名片之一的锦里古街完成升级,“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成都大庙会”是成都市春节期间最大的节日文化活动,2005年起在武侯祠连续举办至今。“成都大庙会”在保持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突出武侯祠的三国文化主题,不断吸纳各种新鲜元素,形成自己的品牌。通过连续几年的成功举办,其规模、档次、影响、逐年俱增,不仅成为知名文化品牌,也跻身国内著名传统春节庙会之列。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宽巷子古街市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西端金河宾馆北面,东接长顺上街,西通西城根街。风景名胜宽巷子古街市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西端金河宾馆北面,东接长顺上街,西通西城根街。全长约500米。是一处独具老成都民居特色的文明街。房舍大多建于民国初,少数建于清末,大半是两个天井即前、后两个四合院式的平房。八字粉墙,红檐青瓦,大门前两侧一般还残存着蹲放石狮、石鼓的石墩,门楣上雕着金瓜、佛手、寿字等饰物,屋脊有残存的泥塑兽头等。临街大门内还有一道绘着金线狮子的四扇中门,若无庆吊大事,中门不开,由侧门进出。为成都旧居的实物档案。最佳旅游时间宽窄巷子地处四川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宽窄巷子历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少城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将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琴台路是专门为纪念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爱情化身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而命名,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古代的琴台路上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淡妆素抹的卓文君,站在置放酒瓮的土台上卖酒,不卑不亢,神态自如。而为了爱情永驻,司马相如亦不抚琴 。他与酒店的伙计一样身着短脚裤,提壶洗碗干杂活,谈笑风生。如此这般,虽然生活清苦了点,但两人却是幸福美满,丝毫不为世俗所累!如今的琴台路是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市内大型珠宝搂在这里荟萃,也有一些适合婚宴的餐饮店,因此被当地人称爱情路。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 蜀风雅韵——在琴台路几乎正中间的位置,近年来人气很足的川剧馆,也是茶馆。有大碗茶,以及变脸、喷火等表演,成为旅游热门地。蜀风雅韵曾经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演员会馆,近年来重聚名角,推出每晚一场“经典戏曲,民间绝艺表演”。不但声名鹊起,被海内外传媒争相报导。
大熊猫是人见人爱的珍稀动物,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亦是和平友好的象征。成都所属的崇州、都江堰、大邑、彭州、邛崃市县等均有大熊猫出没。我国 80%以上的大熊猫分布在四川境内。成都得天独厚,因拥有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宝贵资源而名扬四海。众多中外宾客,非常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往往专程前往成都,一睹大熊猫风采。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位于成都北郊斧头山,距市区10公里,有一条宽阔的熊猫大道与市区相连,大熊猫博物馆内珍贵的资料、丰富的展品举世无双,是认识大熊猫、回归大自然、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的极佳场所。四周翠竹葱笼,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山野风光和人工景观巧妙融合。大熊猫、小熊猫、黑颈鹤等珍稀濒危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息繁衍。馆舍内、草坪上,大熊猫或卧或坐,或饮或嬉,或进或出,各得其所,令人陶醉。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最佳旅游时间都江堰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冬暖夏热,四季不明显,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风景名胜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古迹甚多。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青城后山景区位于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乡境内。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为奇观的自然风景区。景区距成都70公里,面积100余平方公里。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而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仓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泰安寺。景区内有神秘的溶洞、雄奇的蓥华、秀丽的味江,罕见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遗址、名庵古寺。此处集山、水、洞、廊、林为一体,可与青城前山媲美。景区全程20余里,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年还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清代被列为贡茶。青城山后山风景都围绕着山间的溪水,一路飞瀑和水潭,风景好的路线都是溪水流经的路线。历史文化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依山傍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被誉为“一瓢诗人”的唐代著名诗人唐求的故里。它既得山灵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是个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 街子成镇较早,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据《崇庆县志》载:后蜀孟昶广政12年(949年),割晋原郭信等8乡入横渠镇,置征税院,广政16年(953年),升征税院为永康县,隶属蜀州,横渠镇成了县治的所在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永康、江源两县入崇庆州,横渠易名“四界镇”。元末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夏)复置永康县。明洪武后,省永康入州,仍袭用四界镇旧名。由于元末明初兵伐扰攘不止,生产力遭到破坏,加之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人烟渐稀,百业萧条。到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仅存河街子一条街了,故更名“街子场”。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由崇庆、灌县分管。灌县管上场,崇庆管下场。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因“盗贼潜踪,州捕逃县,县捕逃州,改归崇庆县管”,清末属怀远镇,1935年设立街子联保。1940年建立街子场,旋即改镇为乡,建国后仍名街子乡,1991年撤乡建镇至今。 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唐求纪念馆),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 全镇境内设施齐务,建有自来水厂二座,卫生院、邮电所、电信大楼、广播电视台、文化中心站、粮站、信用社、储蓄所、35所变电站、供电所、中学校、小学校、幼儿园、税务职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兰花协会、木器协会等。既保证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服务。 可与平落古镇、街子镇连起来一起游玩。如果直接从成都方向去,则到金沙客运站乘开往街子方面的客运车,如果是连起来一起游玩,则可游玩完悦来镇后,直接在悦来镇上大街的第一个路口处,等开往都江堰方向的过路车,上车后告诉售票员你要在街子下车即可。悦来到街子,票价4元,行时约80分钟左右;街子——都江堰,票价4元,行时45分钟左右;都江堰——成都(西门),票价:16元(走高速路)行时40分钟左右。附近旅游景点:光严禅院的下古寺(门票1元/每人)、原始森林和梅花寨(冬季的梅花寨可赏梅拍照)。由街子镇步行上山,行程约三十分钟,沿途竹林重叠,沟深水清,山路曲折迂回。地方特产:街子镇汤麻饼和凤栖山野生猕猴桃。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中心,是一条历史悠久,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外地人到成都来如果不逛逛春熙路,就好比到北京不去王府井,到上海不到南京路一样令人遗憾。春熙路不仅是成都的时尚中心,美女打望地,也是美味小吃云集之所,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还有街边的麻辣烧烤和串串香,价格指数和美味指数的对比绝对让你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丝毫不担心钱包的迅速缩水。
四川南湖度假风景区位于成都南延线华阳段,总面积(含两河水域)约6000亩。距天府广场18公里,距世纪城5公里。景区依托府河、江安河、内湖(南湖)、森林、湿地、二江寺保护区等自然资源,打造以河滨休闲区、欧洲街、大型游乐场等人造景观为支撑的成都城市商务休闲旅游景区。整个风景区尽显异域风情:德国风格建筑的洛仑兹主题婚庆广场、荷兰风格建筑的阿姆斯特街、奥地利山地风格建筑的巴德伊舍街以及英格兰风格建筑的斯特拉福街,“原味欧洲街,各种欧洲风情建筑将成为新的商务时尚休闲前沿。”
凌云寺位于四川乐山县城乐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凌云山的栖鸾峰上。乐山有"凌云九峰",唐代时已成为佛教圣地。据记载,唐代各峰皆建有寺庙,保存至今的佛寺只有凌云一座了。 凌云寺始建于唐初武德年间(618-626),明末毁于兵火,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元年(1667)所重建。该寺之得名,主要是临江崖上凿成的一尊弥勒佛坐像,它就是名扬中外的乐山大佛,又称凌云大佛。因此,人们又多把山上的凌云寺称为大佛寺,自古就有"上朝峨嵋,下朝凌云"之说。
凌云栈道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栖鸾、兑悦两个山峰的悬崖绝壁间,被诗人赞为“崖壁上的交响诗”。它削壁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婉蜒曲折,似一条腾空的云龙。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10月开放。全长约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璧津楼相接,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绕佛足,穿“洞天”,便到了栈道北端。相传这里是龙王三太子求学于苏东坡的上山路径,因此被称为“三太子入海处”。往前,是一段悬空架设的“百步栈道”,崖壁上刻着张爱萍、马识途等人的题咏。走在悬空栈道上,脚下涛涛江水,浪涌翻卷。过悬空栈道,攀“窄宽”、“低高”的险坡,上“天梯”,便可到“松韵亭”小憩。距松韵亭10米处有一独立的巨石,高30多米,人称“降魔杵”。立于降魔杵上,叠叠青峦、漠漠沙洲、渺渺烟霭、点点舟帆似一幅画卷映入眼帘;水击、松涛、鸟鸣像交响乐章在耳畔回荡。离松韵亭前行,数十步便到了栈道南端一方亭,名“兑悦”。亭为凿栈道时所建。因分为上下两层,又名“子母亭”。歇息于亭中,抬头,苍峰屏峙;低头,流水潺潺;回首,栈道婉蜒曲折。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雕凿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海拔551米,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四川峨嵋山的众多寺庙里,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是游峨眉山的起点。风景名胜报国寺殿宇雄伟,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级升高。第一殿为弥勒殿,供奉弥勒塑像。“弥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释迦牟尼佛说,他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才会重降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三次说法,广度众生。第二殿为大雄宝殿,“大雄”是佛经中说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里供奉佛主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像。登上石阶便是第三殿七佛殿。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六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毗舍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婆尸佛。最后一殿为普贤殿,供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梵语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普贤因广修“十大行愿”,又称“大行愿王”。 历史文化报国寺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
伏虎寺,是峨眉山有名的一个寺庙,位于报国寺西约一公里。风景名胜伏虎寺周古木参天,环境清幽而秀丽。这个寺选址和建筑形式高妙,使不少建筑学家为之叫绝。从这儿往上,经过样子如春笋的石笋沟,山水咆哮的清音阁,峭壁凌空的栈道“一线天”,一直到幽静雅致的洪椿坪,一路风景佳绝。登九十九道拐,到仙峰寺、洗象池,有可能遇上猴群。这里的猴子见的人多了,见了人不但不跑,而且会不客气地向游人索讨食品。最佳旅游时间伏虎寺地处四川乐山,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伏虎寺晋时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南宋绍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仍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称虎溪禅林。明时建罗汉堂,塑500阿罗汉,技艺超绝,后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贯之和尚偕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额“伏虎寺”(今系补书)。计有殿宇13重,为山中大刹。光绪十年(1884年)僧静安继修。1953年整修,1979年全面大修,1982年在寺内建塔亭一座,将原圣积寺“华严铜塔”移此。
峨眉山清音平湖位于清音阁,面积3万平方米,建立于峨眉山的宝现溪上,这里山水相连,声色俱美,曾是千古爱情悲剧白蛇传中,白蛇和青蛇相遇之后斗法的地方,当地人又称斗龙坝.此湖系绿色生态湖,水质纯净,清澈透底。四周青嶂翠峦环抱,古木参天,湖如碧玉嵌入其中,深深浅浅,点点滴滴,真不知是树映绿了湖,还是湖染绿了树。置身于其间,只听绿树浓荫处,鸣蝉声声,山风阵阵,丝丝水气洗尽凡尘,好一派山水之情,逍遥之乐。这里夏秋清凉,为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即使是在冬季和春寒料峭的初春,没有寒风寒流相逼,仍然温适如画,翠色生烟。
乐山大佛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位于乐山市郊,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地处凌云山中部,凌云山海拔448米,周长约3.5公里,面积约0.6平方公里。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山下三江汇聚,舟船点点,水光接天,俨然一幅天然画卷,享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乐山大佛景区内的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乐山大佛景区现在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乐山大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枢,与龙门洞素称“水胜双绝”。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 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绕洪椿坪而来,流经15公里,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绕万年寺而来,流经15公里,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滔滔白浪,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山水相连,红绿对比,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环境。园林学家称它是有声的诗,立体的画。
但凡仙山,必是人杰地灵。生长在峨眉山上的顽猴,也因此而沾光,深得天地之灵气。它们不但精通各种攀援跳跃的绝技,而且见人不惊,擅长与过往行人嘻哈打闹。如此富有灵性,难怪人称“峨眉灵猴”。生态猴区位于洪椿坪下、清音阁上的“一线天”附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然野生猴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猴区内设栈道、亭子、索桥,方便游人观猴、逗猴。提起峨眉山,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恐怕不是别的,而是顽猴一只。没错,峨眉山灵猴是峨眉山最好的代言人,比任何其他景观、活动都更吸引人的眼球。峨眉山灵猴是出了名的厉害,它们的嬉闹、拉扯常常让游客大惊失色,但大大小小的猴子,如果扮起可爱,其憨态可掬又令人忍俊不禁。所以峨眉山的猴子,即成为一道不可错过的景观,也成为诸多游客谈论的话题。看猴峨眉山看猴主要有三处,最易抵达的就是清音阁上行,在一线天至洪椿坪之间一道狭长幽谷内的生态猴区。这里的猴子数量比较多,因为有不少管理员,也比较安全,游客可以在管理员的帮助下与猴子合影。不徒步上山的朋友,可以来此处看猴后原路返回清音阁,坐车上山。另两处看猴地点分别是,洗象池、雷洞坪停车场至接引殿一段。在山中徒步的朋友也不可掉以轻心,“运气好”的话步行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猴子,注意不要紧张,用手中的竹竿吓唬吓唬,一般都可以吓退。喂猴清音阁、雷洞坪一带的生态猴区都有包装好的成品猴食物,里面以花生、玉米为主,也有零星几粒葡萄干。猴子最爱吃什么,当然不是玉米,和人一样,细粮比粗粮好吃。景区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游客擅自喂猴子其他食物。但是,架不住猴子看见别人的食物眼热,所以就发生了猴子抢夺游客饮料、食物的事件。一般发生这样的现象,会有景区管理人员及时制止,但被抢走的食物多半是落入猴腹了。洗象池生态猴区的猴子比较少,因为除了徒步上山的游客外,途径洗象池生态猴区的游客并不多,所以这里的猴子一般都聚集在洗象池寺庙里,因为伙食较差,也就没什么讲究了,花生、玉米、饼干统统都吃。拍猴来到峨眉山,不好好拍几张峨眉山灵猴的照片怎么行,建议用长焦镜头,距离稍远些进行“创作”,否则只顾拍摄,无暇喂食物,小心猴子把你的相机当成玉米抢走。如果想和猴子合影,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找一位管理员作外援或技术指导。峨眉山猴区注意事项1.不要将塑料袋外挂在书包外面;2.不要手里提着塑料袋晃来晃去(塑料袋的话外音在猴子看来就是,啊,快来抢我吧!3.不要把饮料提在手里或放在书包外面的网袋里;4.不要当着猴子的面吃东西(小心它急了去你嘴里抢);5.不要当着猴子的面打开书包;6.手里的东西最好一次尽数全喂,不要逗弄他们;7.喂完食物,可以拍手示意,表示已经没有了,防止他们耿耿于怀、心生惦记。8.雷洞坪前往金顶的途中,虽然大雪覆盖,但也会遇到个别猴子讨要食物,注意保护好随身财物。
洪椿坪是峨眉山景点.因寺前有孑遗植物洪椿古树而得名。传为印度宝掌和尚结茅处。宋代建寺,名千佛庵。明楚山和尚重建,德心、锐锋禅师续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寺外牌坊。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正月初三,寺毁于火。乾隆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公元1782~1790年),云峨、圆瑞禅师历时8年募化修复。乾隆五十六年新修普贤殿。1913年僧悟定、大明修缮。1938年,在院内辟建林森小院。1953年培修,1980年以来全面维修。现为峨眉山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是距今大约6亿年的寒武纪的白云岩为主的岩层所构成。洞道基本东西走向。全长1500多米,洞中有大小洞穴共67个。洞分为三段,第一段人可直立行走,第二段开始出现岔洞,只能爬行,第三段则是裂隙型的洞穴,人侧着身子挤进去都困难。洞内温度不论冬夏均为10℃,相对湿度100%。由于洞内洞穴纵横交错,形成了易进难出的天然迷宫。所以游人止于“赵公元帅”神台处为宜。在洞的深处可看到异态纷呈的石钟乳、石柱、石花、石帘、石笋和听到阴河哗哗的流水声。多年来,九老洞以它神奇的传说和复杂的地貌吸引着不少冒险者进去一饱眼福。这其间成“仙”者有之,明智而中途返回者不少。其中最幸运的要数云南昆明医学院的三个大学生。1983年的一天,他们鲁莽入洞,除了一身勇气外什么也没有,结果在洞中迷路困陷12个昼夜,经组织人员全力抢救,才把他们从洞穴中救出,算是没有成“仙”,险哉!九老洞下方的黑龙潭,便是陪白娘子下山到杭州西湖去找许仙的青儿修道的地方。黑龙江便是从那里经洪椿坪过白云峡流到清音阁前与白龙江汇合出山。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盲目深入洞内,不要让好奇心把你引入迷途。
仙峰寺古名慈延寺,仙峰禅院,海拔为1752米,位于四川乐山峨眉山。风景名胜仙峰寺前古木参天,茂密浓郁,寺后长寿岩高插入云。迎面华严顶宛如翠玉屏风,时有朵朵白云飘绕,恰似一幅爽心悦目的山水画。寺后菁竹林中有一古洞,相传轩辕皇帝曾在此遇见九皇仙人,故名九老洞。九老洞一带盛产世界稀有的洪桐,春末夏初,繁花似锦。最佳旅游时间仙峰寺地处四川乐山,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仙峰寺因旁靠仙峰岩而得名,宋时为小庙,明万历年间本炯和尚扩建并改名仙峰寺,后毁于火,现建筑物为清乾隆时由泰安和尚重建的。
位于长寿坡腰际,因寺后“遇仙洞”而得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兴建,为木结构建筑,现尚完好。殿堂规模虽小,但环境优美,着意利用局部地形的险奇创建为不寻常的特异景观。该寺左仰危岩高千尺,右俯深涧万丈。遇仙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关于遇仙寺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说是古时候有一个人上峨眉山求仙,走到这里,遇一砍柴的农民对他说:“清闲无为便是仙,何须走上峨山?”说罢便隐身不见,此人知道遇上神仙了,心满意足地返下山去。后来和尚便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叫“遇仙寺”。大家可以在这里歇歇脚,体会一下“清闲无为便是仙”的哲理。
洗象池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北距成都120公里,东距乐山38公里。风景名胜洗象池建筑规模较大,面积达3600平方米。屋顶为锡瓦、铅皮覆盖。殿内祀观音、地藏、大势至。衣纹飘逸,体态端庄。殿宇寓于一片冷杉林中,海拔约2100米。每当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万籁俱寂,宛若置身霄汉。唐诗人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咏赞峨眉月。“象地夜月”素称“峨眉十景”之一。这一带又系猴群栖居处,常沿路边甚至入寺向游人索食,野趣无穷。 最佳旅游时间洗象池地处四川乐山,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洗象池原名初喜亭,意为游人到此,以为快到顶了,心里欢喜。清康熙年间建寺,传说古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而以得名。
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雷洞坪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死猪死狗或妇人衣裤鞋袜,往往雷雨交作。清康熙帝曾赐御书“灵觉”二字。寺右悬岩绝壁间,相传有女娲炼石的“飞来剑洞”(又名仙人剑)、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书的“鬼谷洞”等,云遮雾绕,人迹罕到。同时,从雷洞坪到接引殿一带,可见名贵花木--杜鹃。初夏时节一树千花,五彩缤纷成片成林,耀眼夺目。据专家考察,峨眉山杜鹃花有29种,雷洞坪就有12种,均为中国或峨眉山的特有种。
万佛顶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取名“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是峨眉山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有万佛阁、高山杜鹃林、黑熊沟、仙人回头等景点。 万佛阁高21米,雄伟庄严,悬于楼顶的“祝愿古钟”庄重威严。万佛阁撞钟颇有讲究,常撞击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次,慢敲18次,不紧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复两次,共108次,其含义是应全年12个月、24节气、72候(5天为一候),合为108次,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祈福国泰民安,人间幸福。佛教也有击钟108次可消除108种烦恼与杂念的说法。万佛顶景区植被丰茂、古树参天、野藤绕树、鸟兽众多,原始景观保存完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看杜鹃、夏闻鸟语、秋观红叶、冬赏玉树。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风景名胜金顶华藏寺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由低到高分布着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弥勒殿。殿门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华藏寺”金匾。寺内供奉铜铸弥勒佛像,背后是韦驮铜像。殿内还有三足铜鼎和明万历年间铜碑等文物。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内还有铜磐、铜钟等法器以及铜铸像、铜普贤像等佛教文物。第三殿是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门的匾额有“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为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殿内还有铜鼎等物。最佳旅游时间华藏寺的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宜。峨眉山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历史文化华藏寺,始建于东汉,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殿,俗称铜殿。殿顶鎏金,又称金顶。金顶所在的山峰也因此得名。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新建的金顶华藏寺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由低到高分布着三重殿堂。民国12年和20年(公元1923、1931年)又两次失火后重建。1953年人民政府拔专款对华藏寺进行维修,“文革”(1970年)中被四川省广播事业管理局703电视台占用,作为电视发射机房,1972年4月8日上午9时30分,因该台工作人员在发电中操作不慎,引起火灾,迅速燎原,大火肆虐二日,使庞大的华藏寺木结构寺院荡然无存,大量珍贵佛教文物损失殆尽,成片冷杉及草甸被毁。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至1972年,华藏寺历经几次大火,目前仅幸存明代“铜碑”、“铜门”和清代“铜象”,是峨眉山难得的佛教珍贵文物。
金顶为峨眉山第二高峰,海拔3077米。顶上是个小平原,原有铜殿一座,在太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故而得名金顶。登上金顶,人们顿觉万象排空,气势磅礴。这里有金殿(华藏寺中的一殿)、金佛(十方普贤圣像),还有峨眉山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不过都要看运气才能看到)。
十方普贤圣像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位于金顶的中心,通高48米(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总体重:660吨,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由铜铸镏金工艺制造,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铜像外部镏金。圣像的造型为普贤菩萨端坐在大象和莲花座台上,十个头像分为三层,拥有各异神态。“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
万年寺是四川峨嵋山历史最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风景名胜万年寺原有殿宇七重,规模宏大,几经兴废,现今只剩一座明代无梁砖殿。明代重修时,仿印度、缅甸建庙技术和风格,主殿长宽均为16米,四壁全部用砖砌,砌到7.7米处,逐渐内收,建成穹窿形拱顶,上面绘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飘拂的四天女。全殿无梁无柱,不用一木,故称“无梁殿”,殿墙上装饰圆拱、垂柱、窗棂等仿木结构的图案。圆顶上建有五座白塔和四只吉祥兽物;殿内顶壁四周佛像密布,原供铁佛三千尊、金人十二、罗汉五百,造型古朴,称为“千佛朝普贤”,现只穹窿下正中供奉着高7.35米、重62吨,铸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菩萨神态安详,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五佛金冠,手执如意,体态丰满,神情肃穆;莲花花瓣怒绽,重叠四层。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态浑雄,大耳下垂,鼻几触地,四足立于莲台之上。普贤又称“通吉”、“三曼多陀罗”,代表德行。传说此菩萨有延命之德,发过十大弘愿,因而成为主理德、行德者,尊号“大行普贤”。最佳旅游时间万年寺地处四川乐山,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万年寺位于峨眉山,由山麓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狮子岭下,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创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名普贤寺,慧持大师所建。唐乾符三年(876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宋时又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中敕改圣寿万年寺。原殿宇七重,规模宏大,后几度兴废。1946年大火,除明代砖殿外几乎毁坏殆尽。现有殿宇两重,系1953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