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是古城开封的一个著名游览点,也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其实,这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达167年之久。当时的宋京极为繁盛,宫殿建筑很辉煌。可惜金人侵占开封时,宋皇宫建筑大部分被烧毁了。后来,又经过多次兵燹和黄河决堤,宏伟的宫室已荡然无存。在过去皇宫遗址上只留下了龙亭这座的建筑物,而这座龙亭却是清代所建。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从地面到大殿有72级台阶。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大殿是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壮观。游人登上平台,入殿观看陈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栏前眺望开封古城景色。龙亭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道旁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湖,东为潘湖,西为杨湖。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浑的;西湖为宋朝搞辽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清的。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现在龙亭,潘、杨两湖,以及龙亭后面的假山花园,都辟为龙亭公园。从龙亭前的大道,过潘、杨两湖,再往南,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两旁店铺林立,这条大道历史上是一条宽阔的御道。现在这条大道已仿照《清明上河图》的模式改建为“宋都御街”,长约400米,两旁的店铺全部是仿宋建筑,主要出售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和书画。宋代著名的樊楼也是按照“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的格局加以恢复,主要经营高档食品及北宋皇宫御菜。这条街与龙亭公园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具有宋代特色的游览点。
禹王台又叫古吹台,是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相传春秋时节,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地吹奏演乐,故名“吹台”。禹王台公园是古代梁园遗址,距今已两千多年。当时,汉孝文帝少子刘武,被封为梁孝王,建都大梁(即开封),梁孝王在汴梁东南古吹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也称梁苑或兔园),又在园内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等,种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树,使这里成了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霁”即是此所指。到了明代,人们为了纪念禹王治水有功,在古吹台的旧址上又修建了禹王庙,故称禹王台。现今的禹王台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纪念师旷的古吹台;康熙亲书“功存河洛”牌匾的御书楼和乾隆御碑亭;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吹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纪念大禹治水的禹王殿;纪念三十七位治水功臣的“水德祠”,以及牡丹园、石榴园、中日友好樱花园、芳春园等专类植物园。这旦松柏苍萃、花园锦簇、鸟语啁啾、景色宜人,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名园。
清明上河园是一处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湖西岸的宋代文化主题公园,同时也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它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了世界闻名的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2009年,清明上河园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是国家黄河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延庆观位于开封市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道观之一。延庆观原名重阳观,是为了纪念道教中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而建的。元初修缮、扩建,观内殿宇宏丽,极盛一时,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重新修葺并改名为延庆观,沿用至今。观内建筑大都毁坏,现存玉皇阁一座。
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位于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市)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因杨业忠心报国,杨家世代忠良,宋太宗赵光义爱其清正刚直,不善巧言献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门的金水河旁建无佞府一座,赐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并亲笔御书【天波杨府】匾额,下旨凡经天波府门前通过的满朝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 天波杨府建筑布局由东、西、中三个院落组成,其建筑规格按当时正一品武官级别修建,与杨业受封太尉和大同节度使的官职相一致。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540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水浒传》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发生在其所辖之地。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 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它座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碧波 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 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 开封包公祠占地l公顷多,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 的古典建筑群。它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祠内主要 建筑与景现有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厢廊 大殿、东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龙亭与喷泉、小桥 流水、磷峋奇石。其中大殿内高3米多、重达2,5吨的包公铜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持, 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 正气,是集历史、思想、艺术于一’体的包公写照。像两 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 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 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谓京官的花名册),唯有包公名 下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 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它正是历代人民爱戴包 公的见证。 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 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 如生,倍受中外游客赞扬o
山陕甘会馆位于市内徐府街,地址为开封市中心徐府街105号,原址是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裔孙奉敕修建的徐府早址。会馆又称“公所”、“同乡会馆”和“同乡会”,是旧社会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起源很早。 山陕甘会馆是由山西、陕西、甘肃旅汴商人相继加入集资而建的同乡会馆。山西陕西商民经商历史很早,但作为影响全国经济的强大势力却是明代形成。 明末开封遭受黄水浩劫,城市如墟,一片黄沙。至康熙年间,汴城始得逐渐复兴。当时商业,以农产品、布匹及日用货品充市为主,大多操在山西客商行帮之手。山西旅汴的客商,遂集资于今老会馆街(龙亭东侧)建起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简称“山西会馆”。 1986年政拨款对山陕甘会馆的关帝庙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并筹备小学的搬迁工作。整修工程由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等单位负责设计施工。由于水患的淤积,全院地坪下挖60厘米,起土2000立方米,恢复了清代的原地坪。 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关帝庙部分,由照壁、戏楼、钟鼓楼、牌坊、正殿和东西配殿等组成。整个建筑布满了砖雕、石雕、木雕、将佛教故事、传奇人物雕制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玲珑俊秀,巍峨壮观,并于1988年10月24日解放开封四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开封市区著名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