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寺是1265年(高丽元宗6年)明本国师在瑞云山山腰上所建的寺庙。懒翁和尚到处寻找建传授佛道的寺址时,在此看到青龙乘着白云下凡的景象,因而将寺庙命名为了青龙寺。寺庙中有大雄殿(宝物824号)、观音殿、观音清香阁、冥府殿等建筑,大雄殿前,明本国师所立的三层石塔仍然完好的保留着。大雄殿是一座八角木制建筑,是窥视高丽时代木建筑原型的重要资料。 青龙寺还是1900年起出现的男寺党的根据地。据说他们在寺中度过寒冷的冬天,春季一到,就走街串巷,到全国各地表演,以维持生活。现在在青龙寺对面,还有可观赏到男寺党艺人表演的男寺党村子。周围景点有瑞云山、七长山、美里川圣堂、古三蓄水池、安城场、三一运动纪念塔、竹州山城等。 旅游路线信息 登山路线 1) 石南寺 - 瑞云山山顶 - 瑞云山城 – 隐寂庵 - 青龙寺 (1个小时30分钟)2) 中央 CC - 瑞云山山顶- 瑞云山城 – 隐寂庵 - 青龙寺(3个小时)3) 青龙寺 - 左城台 - 瑞云山山顶 – 隐寂庵 – 青龙寺 (1小时间30分钟),青龙里汽车客运站有具体登山指南 兜风路线一竹 IC – 38号国道 - 安城市 – 平泽方向 - 392, 339号方向- 安城大桥停车设施可容纳50辆车入场费免费 宠物同行不可以周边景点瑞云山,七长山,古三蓄水池,安城场,三一运动纪念塔,竹州山城等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列入“关中八景”。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风景名胜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小雁塔原有15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到地震毁去两层,现存13层。塔平面为正方形,基座为砖方台,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基座上为塔身,单壁中空。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故塔的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杀。每层之间有叠涩砖檐,15层得塔身上为叠涩挑檐。每层南北正中开券洞,塔内中空,可由砖木结构的楼梯登临。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最佳旅游时间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历史文化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因低于大雁塔而称小雁塔。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明清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又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裂缝。辛亥革命后,小雁塔与荐福寺一起经历着战火的摧残。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国民党军队占住。到胡宗南撤离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西安博物院位于西安城墙以南二公里处,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占地约254亩。博物院于2007年5月18日建成开馆,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博物院由我国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女士设计,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为创作理念,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西安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地区各时代的文物13万件,其中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博物馆首次展出了各类精品文物2000余件。陈列除了采用传统的展柜式外,还使用了多种反映当今高科电子技术及影像、声像技术的展示手法。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以“古都西安”为主题,以西安13朝古都、一千多年建筑都史为主线,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发展史。专题陈列设有以“宝相庄严”为题的佛教造像艺术、以“三真六草、镂月裁云”为题的古代书画、以“天地之灵”为题的古代玉器、以“颗栗大千”为题的印章等陈列;临时陈列则以“京畿遗珍”为题,首次将市属相关区县的珍贵文物集中展出。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3.74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3.74公里。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华山文创园区所在地的名称由来,在清朝时期原称三板桥庄大竹围,至西元1922年,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废台北旧有街庄名,改称「桦山町」。而「桦山」的名称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的名字而来,当时位於桦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桦山货运站,台北酒厂等政府单位,是日治时期台北市都市计画所规画开发的地区。其中桦山货运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车站改建,在桦山町增设货运站,与台北酒厂的铁路酒厂支线相连。至国民政府时期再将「桦山」改为「华山」,并沿用至今。
玉泉院位于陕西华阴市玉泉路最南端,是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游客从华山峪游览华山的必经之地。玉泉院为登临华山的门户。风景名胜玉泉院景点:石舫:也即“石船”。一泓清水,中间筑有石船,船上有画舱,并有曲桥与池岸衔接。凭栏观赏,山影倒映,游鱼相乐,水天一色,饶有意趣。无忧亭:位于院的西北角,为正方形挑檐式建筑。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晴天可清晰地看见渭南,风景优美,站在此处观览,有乐而忘忧之感,故起名无忧亭。当地民谣曾说道:“玉泉院内西北角,天大的事能睡着。”山荪亭:为一座圆亭,建在巨石之上,据说为五代时陈传所构建。在这里陈抟写《钓潭集》、《三峰寓言》等著作。北宋时苏东坡及清初顾炎武、王宏撰等都先后进行过修葺。无忧树:山荪亭下面,有一棵曲屈虬蟠、老态龙钟的古树,传说为陈抟手植。因无人修剪,愿怎么长就怎么长,无忧无虑,所以长成今天之形状。虽已有千余年,但仍显得朴茂挺健,生意盎然。今有护栏围着,游人至此,大都与树留影。玄峡:无忧树西边的巨石上镌有“玄峡”两个大字。再往西边,有一两层石亭叫过水亭,是当时玉泉水流经之处。希夷洞:山荪亭的西边,有一石洞,是宋朝皇佑年间贾得升亲手开凿,有陈抟卧像一尊,据说,游人如果身体哪个部位痛,就用手摸哪个部位,摸后便不会再痛。这里还刻有“崇宁癸未三月”题记。通天亭:建于1960年,因此地原有通天宫与峰顶通天门遥相对应而得名,亭的位置恰在进山冲道处,游人至此,饱览胜景,只觉得:水石环华址,春风上野亭。看天聊自广,笑拥万峰青。最佳旅游时间玉泉院地处陕西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26。9℃;适合春秋旅游。历史文化玉泉院传说:相传金仙公主在镇岳宫玉井中汲水洗头,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却在返回玉泉院后,用泉水洗手时无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与玉井相通,于是赐名此泉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金锁关位于今铜川市北约20公里处的三关口以南神水峡以北,是关中北部著名的古关隘。金锁关两旁山势突削,道路崎岖艰险,形势极为险要。向有“金锁天堑,鹰鹞难飞”之说。所以金锁关在军事和交通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东还,辘延经略史王庶命刘延亮屯兵神水峡,阻击金兵归路。刘延亮屯兵之处即此地。金锁关关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祟祯六年(公元1633年),曾被农民起义军领袖八大王攻破。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改移守备驻节耀州,关城从此废毁。现在的金锁关,关城遗址坯依稀可辨。东西宽约0.1公里、南、北长约0.5公里,有南、北二门。
从毛女洞往上行,过响水石、云门便是青柯坪。到这里恰好为登山路程的一半,也是华山峪道的尽处。这里三面环山,地势平坦,林草茂盛。庙宇古朴,浮苍点黛,所以这里取名为青柯坪.这里景观琳琅满目,绮丽壮观,过去曾有人作诗日:窈窕青柯坪,正在西峰罅;二十八潭悬,飞瀑从天下。这里除看周围风景以外,还可以参观通仙观、紫云宫、九天宫和太虚庵四处庙宇。通仙观为北斗坪的下院,山门“通仙观”匾额为邵力子书,庙内也悬木匾一块,为康有为所写。马占山在门外河西巨石上题有“精诚团结,还我河山”石刻。九天宫,又名青柯坪东道院,院内楼阁相通,清静幽雅。l980年国家拨款进行了维修。九天宫门口悬的“八景华清”匾额,为清光绪所书。殿前悬挂的“盘道连云”木额,则是清慈禧所题。在灵官殿内供有王灵官像。现在此处为道教旅社,供游客吃住休息。太虚庵为明朝道士高无和的住处,此人后来改名高演元,因平时蓬头跣足,故人们习惯称他为“高蓬头”。
千尺㠉,这是一条峭壁上的大裂缝,陷在两旁的巨石之间,共370余级台阶坡度极陡,每级台阶的宽度不过三分之一的脚掌,幸好两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铁链。(在90年代前是没有台阶的,是山上的道士手工琢制的刚刚能放下脚的“脚窝子”,一直到“井口”,两旁有可助攀爬的铁链,攀爬的难度比现在的台阶难度大得多)仰望天际,一线天开。俯视脚下,如临深渊。石级顶端有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
百尺峡,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46米,石阶91级,但仍是华山天险之一。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游人至此都心惊胆颤。明顾端木有诗状其险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千尺幢、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凿的,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一九八五年又凿为复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 出峡,过仙人桥 ,前面又是一段险路“老君犁沟”,传说是太上老君牵来自己的青牛,在这个陡壁处犁出的一条小路。走完这段有500多个石级的“老君犁沟”,就登上了海拔1500多米的北峰。这里四面悬崖绝壁,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云台峰。
鹞子翻身在华山东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其路凿于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以脚尖探寻石窝,交替而下,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故名。从视觉冲击上来看,鹞子翻身远远比不上长空栈道。但是真的下去了,才知道这鹞子翻身的难度更大一些!首先它是倾斜的,而且是往里倾。其次铁链太松动,左右摇摆度偏大,不易抓牢。再者人是从上往下攀缘,崖壁往里倾,眼睛看落脚点有点困难。这就需要手、眼、脚、膝的全面配合了。在鹞子翻身的全途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手要抓紧,眼要看准,膝要顶住,脚要踩稳。全神贯注,集中精神。论难度,这鹞子翻身比长空栈道要多一颗星。小心翼翼,看不见就用脚来试探。一步一个坑的往下攀岩。有一小段只有一边的铁链可以抓握。这一段需要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度。
老君犁沟是指群仙观到猢狲愁的一段槽形险路。旧时,因路在陡峭直立的岩石上,无石阶又无垂索,行人至此,必须躬腰曲背,依仗岩石上的石窦石窝,手脚并用,方可攀上北峰。所以民间有“千尺,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的俚语。老君犁沟是目前进出老君山景区的唯一通道。与回心崖后的青牛洞互为照应,使老君山倍添神秘。相传古时,太上老君驾青牛路过华山,见开山凿路的道徒及工匠们万般辛苦,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解下随身佩戴的如意化为犁铧,驾牛扶犁开出此道,路便因此得名。今沟左顶端还有“老君挂犁处”景观。右顶端有铁牛台景观。传说是老君当年拴牛的地方,只可惜铁牛不知何处去,只留牛台空悠悠。 关于老君犁沟的称谓,道家还有一说,言不是“犁沟”而是“离垢”,老君只有到了这里,才真正的将红尘琐事、酒色财气统统抛在脑后,因此华山才是老君超尘拔俗的地方。 现沟中留有清雍正年间的铁桩。1984年,华阴县人民政府对老君犁沟进行了全面整修,次上又在右侧新辟复道,称为新犁沟,有石阶210级,使旅游旺季游人在此拥塞的现象得到缓解。
华山北峰又称云台峰,海拔1614米,山势峥嵘,三面绝空,只有一道小岭和南边山峰相通。因在华山之北而得名北峰。又因常有白云薄雾,峰好像是云上之台,雅称云台峰。北峰口处有一石牌坊,上刻有“北峰顶”三字,是游人照相留念的主要地方之一。南边有我国著名书画家张大千兄弟来游华山题刻,这也是1949年英雄智取华山的战斗开始的地方。华山管理局在北峰南边建起了智取华山纪念亭来纪念这次战斗。可惜峰上建筑,十年动乱中焚于大火。现存建筑为后来新建的,其总面积为810平方米,整体结构由楼房是建筑,由正殿、陪殿、和前殿组成。
擦耳崖指华山北峰口至上天梯下的一段险道。擦耳崖的入口,因悬崖就在耳边而得名,是去东峰的必经之路。风景名胜擦耳崖一面是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游人行至此处,唯恐被山势逼下悬崖,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而过,道路紧仄之处更是岩壁擦耳,连脸面都蹭在崖壁上才走得过去。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但是到了最逼仄的地方,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擦耳之险。擦耳崖周围摩崖石刻很多,像天然的书法屏障。最佳旅游时间擦耳崖最佳旅游时间是春秋两季。华山春季干燥,风多过隙;夏季雨量渐长,但山上转瞬即晴;秋季晴多雨少;冬季寒风刺骨。华山从山麓到山顶,气温成直线递减。一年中七月份递减较大,一般为0.5°C左右;一月份较小,在0.3°-0.4°C。华山年平均气温较低,只有6.8°C,年温差也偏小,仅为18.8°C。历史文化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
长空栈道,位于华山极顶南峰东侧南天门外的山腰间,经燕子叼表、朝元洞,踩崖隙凌空悬梯下10余米,沿附悬崖而搭宽不盈尺的方木栈道至全真岩下,道路全长约百余米。长空栈道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这里只是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胆小人就在升表台看看也就行了。所以石刻上不少警告之语:“悬崖勒马”等。长空栈道在华山南峰西岩下面,筑在光溜溜的千仞绝壁上,真正接近90度,上望崖壁好几十米,下望至少二、三百米不见谷底,栈道宽仅三十多公分,一边空悬并无栏杆,一边崖上钉有铁索可供抓手。栈道路栈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为上段;折而下,崖隙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勇者如履长空,心旷神怡,怯者胆战心惊,屏气挪步。由于长空栈道贴崖悬空,对探险猎奇者极具诱惑性和挑战性,且栈道尽头有道教神龛贺老石室、华山十大字谜之首“全真岩”及华山卧龙松等胜景,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络绎不绝。
苍龙岭是西岳华山的险道之一,由北峰攀登其它四个主峰的必经之路。这条山岭象一条苍龙俯贴在山巅,中间突起一米宽,两旁都是望不见底的山谷。远望青山白云,令人心惊目眩。相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走到这里时,吓得哭了。他以为自己不可能活着回去了,便写成一封绝命书和一封求救信投下山去,山下的人发现后,才把他用酒灌醉抬了下去。现在崖壁上还镌刻着“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这么险的路是怎么开凿出来的呢?传说很早以前,苍龙岭是一条时隐时现的异境,人上了山下不采。许多善男信女只能在三元洞前,膜拜一下天外三峰。 清朝时,陕西巡抚毕沅非常喜爱山川名胜,碑碣古迹。有一次他和随从人员登上了华山,游遍了三峰仙境,下山时却找不到路。起初,他以为是走错了路,可是在山上转了几个圈子,还是找不到下山的路。最后,他在卫叔卿的云台上,找到了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原来这就是当年与赵匡胤下棋时赢得华山的陈抟老祖。他知道毕沅是个留心名山胜迹的人,就指点毕沅开路下山,打通苍龙岭的险道。可是,毕沅带去的人白天开了一段路、晚上又长合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最后,毕沅亲自带人日夜开凿不止,苦干了十几天,才开出一条石阶小道。奇怪的是岭上石窝里都是血水。他回到长安后,听说在他开路的那几天,长安城里一直下血雨。原来苍龙岭是一条活龙,如今被毕沅凿死了。
南峰海拔2160.5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形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南峰是华山的最高峰,途中一路布满积雪,一步一滑,山顶更是陡滑,易上难下,稍有不慎,便会滑落山崖,导游说华山年年都有人摔下,我若在此失足,周围连个见证人都没有,即便摔伤也无人救助,想想还是撤吧。但刚回撤了几十步便开始后悔,近在咫尺了,岂能因胆怯而空怀壮志,心一横,再度攀顶。
五云峰在苍龙岭上,金锁关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又因峰位置居东、西、南、北四座主峰中央,古时也曾称为中峰。五云峰自然景观很多,以奇石古松为最。有名的如八公龛、上马石、将军面、单人桥、五老松、夫妻松、卧虎松、锦鸡守玉函等。
华山西峰,海拔2082米,又因石叶如莲瓣覆盖峰巅,古又名莲花峰。它是由一块巨石浑然天成,西北临空,绝壁悬崖如刀削东南陡坡下松柏苍翠,清泉如琴。峰南有一通道,长300余米,一面为绝壁,一边是斜坡,也是华山险道之一。华山西峰景观很多,可以看到翠云宫、斧劈石、摘星辰、舍身崖、巨灵足、杨公塔等。翠云宫为华山西峰上的主要建筑,也是山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所建筑。它为两层四合院形式,前殿作为旅社,西殿为工作人员住宿办公之用。东殿是解放前《智取华山》时,伪保安六旅旅长韩子佩逃上华山后,以西峰为指挥部,他本人和主要人员就住在东殿的房间里,现在还有他住过的大床及用品。后殿供有三圣母像。此处于民国18年毁于大火,,民国二十一年重建,后殿前几年柱子倾斜,为此1988年政府拨款又进行了重建,雕梁画栋,油漆一新。殿内又重塑三圣母像。这里为华山的主要景点之一,所以也是道教长期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每年朝山人员来往不断,香火极为旺盛。顺殿后往西有一小门,出门是一巨石,巨是断而为三。巨石上刻有“斧劈石”。这便是神话故事《宝莲灯》中三圣母被压的地方。从这里沿铁链上去,在斧劈石下,人钻其内可看到一巨型人模,头、胳膊、乳房、腿等都很明显,说是三圣母被压在此留下的。这旁边立有一大铁斧,约长两米五左右,上铸“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予沉香,劈山救母”十六个字。相传三圣母压在这里之后,生下了沉香,被灵芝大仙送出,交于生父刘玺抚养。等沉香长大成人之后,刘玺把此事告诉了沉香,沉香立志救母,便投师于霹雳大仙。艺成之后就持这把天赐宝斧,战胜了舅父二郎神,劈开了西峰,救出母亲,一家人得以团圆。在华山西峰斧的劈石的北边有一巨石名“摘星石”,在此处你可以举手摘下星星。所以这里石刻有“青天在握”、“高可留云”、“独立振衣”等。明清时期,王来宾游山至此,留下了《摘星石》诗,诗曰:“我来共上摘星石,奇石凌峰应上台。举手欲摇星斗近,云堆石下即蓬莱。”北边为“守身崖”,又名“舍身崖”,“守身崖”三字是米万钟书写,李人龙雕刻的。最北边是杨虎城1931年来华山时建的杨公塔,塔身六面,分别书有“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俊拔在寥廓”、“西镇何崇穷”、“如此方为岳”。
华山北峰又称云台峰,海拔1614米,山势峥嵘,三面绝空,只有一道小岭和南边山峰相通。因在华山之北而得名北峰。又因常有白云薄雾,峰好像是云上之台,雅称云台峰。北峰口处有一石牌坊,上刻有“北峰顶”三字,是游人照相留念的主要地方之一。南边有我国著名书画家张大千兄弟来游华山题刻,这也是1949年英雄智取华山的战斗开始的地方。华山管理局在北峰南边建起了智取华山纪念亭来纪念这次战斗。可惜峰上建筑,十年动乱中焚于大火。现存建筑为后来新建的,其总面积为810平方米,整体结构由楼房是建筑,由正殿、陪殿、和前殿组成。
秦始皇陵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风景名胜秦始皇兵马俑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以秦兵真人大小为模样,由工匠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但有八种常用脸型再做细部修改,并以装配线方式组装起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异,体态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等。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着色烧制。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各道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排列位置。最佳旅游时间秦始皇兵马俑所在地西安的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有连阴雨天气出现,最佳旅游季节为夏季。历史文化秦始皇兵马俑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目前尚未发掘完成。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