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文殊菩萨的修行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就是五台山。这里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我朝文殊拜,诚心为我和家人祈福,愿菩萨保佑!

第01天 出发地: 南京 - 太原

南京 - 太原

第02天 出发地: 太原 - 五台山延庆寺

太原 - 五台山延庆寺

五爷庙

五爷庙,即五台山万佛阁,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 “十殿阎王”。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head_picture

殊像寺

坐于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目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现占地面积为六千四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寺内正中文殊阁,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寺,寺内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载:“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日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肃穆,群瞻龙象之尊。仪度庄严,共礼骏猊之座。青莲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端。碧树幽栖,钟磬声闻于岭外。”大殿内文殊菩萨驾骏猊塑像,高约九点三米,如出神工,远近闻名。骏猊是狮子的古称,站在塑像前仔细观赏,那只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跃跃欲试,如抖擞精神,即将腾云而行。狮子腰身和腿上呈蓝底白点颜色,颈上长满深绿色卷毛,胸间佩挂鲜红的穗缨,显得活脱生动。在五台山所有的文殊菩萨架狮塑像中,唯有这一只塑得最活,最传神。文殊菩萨端坐在狮子背上,面颊丰满,两耳垂腮,双目平视,双手微举,身后的一片黄亮,真好象是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在内蒙、青海、西藏少数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荞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殊像寺书的这尊塑像。神话传说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才把这神像塑成。那是盛夏的一天,绿毛狮子已塑完,文殊菩萨就差塑造头部了。工匠们犯难了,菩萨的面容、神态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你说要塑成这样,他说要塑成那样,七嘴八舌,众说不一。做饭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荞麦面,听见院里吵闹,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忙出来挤在人们中间打听。弄清吵闹的根由后,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弄的,你们再吵也无用!”一句话,说得大伙不张口了。伙夫返回房里,正准备做荞面食,突然,院内金光照耀,伙夫朝打开的窗口望去,原来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寻彩画匠描摹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笼屉里的荞面搬出来,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头部捏好了,文殊菩萨也在空中隐没了。匠人们来了以后,忙把荞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把所塑的菩萨成为“荞面头菩萨”。这个故事流传得相当广泛。看来,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这尊菩萨的塑像。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梵仙山

位于台怀镇南,距大白塔1公里左右。风光秀丽,号称“小南台”。夏秋之季,站在山脚仰望,只见漫山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林木茂密,姹紫嫣红,烂漫锦绣,万绿丛中一点红,寺庙就建立在山巅,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间。梵仙山,又名饭仙山。饭仙二字据说是康熙皇帝金口御封的。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第03天 出发地: 五台山延庆寺

五台山延庆寺

延庆寺鹿湖区的寺院中论规模之大,当推延庆寺。它位於禅林区北,在鹿湖精舍之上,兴建于60年代。大雄宝殿以红墙绿瓦装饰,斥资颇巨,由於游客较少,环境清幽。延庆寺建於1966年,由妙智法师所建,获榕城居士李吴若华发心捐款襄助而成,取名延庆,宝为纪念祖庭之故乡。现时延庆寺的工程大致已完成,为更善用此胜地弘法,延庆善信会的董事邀得畅怀法师为方丈、永定法师为监院。据知,两位法师计划在寺内举办天台大教的培训班,以对佛学研究作大力推动。现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殿及后殿,占地五千余平方米。第一殿天王殿为重檐硬山顶,穿斗式,五开间,明间七檩,梁柱加工细致,现存结构较为完整;第二殿为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屋身甚高,用材硕大,风格平实;后殿,重檐硬山顶,左右以厢房,呈三合院平面布局,五开间,其装饰较前二殿更精,所有外露构件加工精细,檐廊尤为突出。旧时寺院门前曾有碧波荡漾的日湖,是著名的“四明古刹”之一。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五台山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台怀镇南三公里栖贤谷口岸畔,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原为达赖朝山礼佛诵经之所。因岩石洞中塑有观音像,所以得名。观音洞地势十分陡峭,从山麓沿石阶而上,中间有一座观音亭,亭中有三幅绘画,画面内容表现了观音菩萨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石阶的尽头就是一座观音殿,内供观音菩萨像。观音殿后有一个小小的石洞,相传观音菩萨曾在此洞中修炼。观音洞还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避难的地方。五世达赖死后,仓央嘉措按规定成为了六世达赖,他颇有才华,热衷于诗歌写作。清康熙四十年,藏族和蒙古族爆发了战争,结果藏军溃败,获胜的蒙古大汗向康熙帝报告说仓央嘉措平日耽于酒色,无所作为,请求废除。第二年,年仅24岁的仓央嘉措在赴京途中,假称病逝,其实是逃到五台山上避难去了。
head_picture

第04天 出发地: 五台山延庆寺 - 太原

五台山延庆寺 - 太原

宝华寺

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3.5公里的塔儿沟,背依北台,东西临山,面南开阔。 宝华寺,原名杂华庵,为明代僧人正参法师所建,是一座华严道场。康熙五十年札萨克大喇嘛老藏丹贝重建寺宇,成为黄教道场。光绪二十九年挂匾改名“宝华寺”。1990年住持演林法师又新建天王殿、文殊殿、东西寮房和塔。1998年,他又建了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 现在的宝华寺,坐北面南,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有天王殿(山门)、文殊殿和大雄宝殿。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门女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第05天 出发地: 太原 - 南京

太原 -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