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
始建无考,明弘治年即有诗歌赞咏。建于城东一公里的笔岫山顶,直耸云霄,塔基呈六边形。腰略初如饱墨状,形若钢峰,故名“文笔”。 通体为大块方整青石以桐油糯米石灰粘砌而成,至今仍密封结实。
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风景名胜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历史文化铜鼓和铜鼓舞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发展,铜鼓上积淀着古代农耕民族、沿海渔民的文化创造,也可以探寻在今日民间舞蹈中的遗存。主要在壮、苗、彝、瑶、水、布依等民族中流传,是今日比较偏辟的山区村寨。铜鼓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铜鼓为主,还配合芦笙、大鼓等乐器作为伴奏,一般都在节日中进行。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节日和活动方式,舞蹈的跳法与风格各有特色,他们从不同方面继承了古代铜鼓、铜鼓舞的功能与乐舞习俗,并不断汇入新的文化创造。
早晨:自理 午餐:蚝门海鲜烧烤店 晚餐:锅天香新派自助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