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是历史名城,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的美誉,有山水美景,是光荣的革命老区,皖南事变的发生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就题在泾县的桃花潭边。
南京 - 宣城
宣城 - 泾县
早餐:自理 午餐:自理 晚餐:钓鱼台大酒店
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春季绿韬如毡,桃花似火如霞,飞阁危楼隐约其中,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您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
翟氏宗祠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 积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桶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宗祠左右有10多间偏房供议事、看管使用。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过年祭祖时,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万历皇帝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凯旋而归时,被奸臣害死。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后许多地方纷纷仿建翟氏宗祠,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翟氏宗祠相比。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先生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
王稼祥故居
王稼祥故居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于泾县厚岸乡,距县城45公里。这里群山环绕,烟树茫茫。绿竹茸茸,景色十分秀丽。故居是一座普通的皖南民居,三间两厢,前有庭院,庭院有花圃,其间花木杂错有致,一厢为书房,书房虽小,但简洁雅致,窗明几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之谓也。王稼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先入柳溪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跟王惠久和王谈人先生补习一年,1920年离开家乡赴南陵县乐育中学初中,后转入芜湖圣雅各中学读高中,不久去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附中,从此走向革命道路。王稼祥从小好学善思,爱憎分明,对社会的时弊恶习,疾恶如仇,对贫困人民的饥饿困苦,倾注同情。家乡周围的一切,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憎恨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他后来追求真理走向革命的思想基础。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王稼祥故居”的门额。王稼祥夫人朱仲丽1986年第一次来故乡看望了乡亲。故居中陈列了王稼祥青少年时的生活学习用具和他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动的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
早餐:自理 午餐:谪仙酒家 晚餐:世平酒家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安徽省 处泾县城西郊,总面积2147公顷,林木覆盖率79.6%。由水西、狮子山、象山、湖山坑、百岭坑和沿江等六大景区组成。公园内峰峦起伏,叠嶂连绵,溪涧潺潺,清脆若弦,碧树修篁,郁郁葱葱,古刹浮屠,气势恢弘,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
黄田洋船屋
“洋船屋”座落于距泾县城约40公里的群山环抱中的榔桥镇黄田村,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代“孝”的象征。清道光年间,黄田盐茶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经商,生意兴隆,业绩蜚然。朱怀宗为满足出门不便的母亲,想见识一下“洋火轮”的夙愿,与父亲商量后按客轮的模样在家乡修建了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的“笃诚堂”又称“洋船屋”。“船体”是一圈高高的围墙,屋前有青狮、白象的两座山,门神似的守卫在两旁,凤子河穿村绕屋而过。两边各有一个小门和从墙内伸出的下河石阶——“舷梯”;内部格局极力模仿客轮,屋的最高处为“梅家村塾”,高出墙头之上,酷似“驾驶舱”;花园为船头,住宅部分为船舱,大院为船尾,船尾缘正中开一院门为进出的大门。现存有l6单元,72问房,150多道门楣。凤子河从“船头”分两股,在“船尾”又汇成一股,犹如船在航行。整个建筑总体布局、外型塑造、功能安排和细部处理精巧,无不展示了皖南清代建筑的特色。青瓦覆顶,廊道相映,石板铺巷,进到屋内,即使大雨倾盆,人们也可衣不沾雨,鞋不带水地走遍每一个房间。黄田村除“洋船屋”外,还有保存较好的古民居80余处,3000多间。
荷花塘
荷花塘座落在泾县城中心,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一泓池水,在微风下不时荡起翩翩涟漪,给喧闹的小城带来几分宁静,每年入夏,荷花满塘,红莲灼灼,使人赏心悦目。塘中偏东处建一亭名“洗心亭”,八角两层,飞檐翘角,古意盎然,每当晨曦微露或夕阳西下,便有不少人来此晨练或散步。它像一颗明珠,以特有的魅力给这片山城增添了无限妩媚与灵气.荷花塘原名为“明堂池”,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它的建造与当时崇尚儒学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嘉靖39年,“泾县儒学明塘池碑记”记载:“学塘者泾县儒学之泮壁也”,并有一段极为拟人化的形象生动的描述:池塘“於县为后襟(县,即县衙,今红旗商店后面),於学为前襟(学,即学宫,今县政府往后至北街),於通邑论之.如人身为气海,毓育元和,疏泄秽恶,蜿蜒左出与泾溪会流,则是塘於学为钟秀之地,是一邑风气所关也。”古人把明堂池比做县城的“肺”,并把它看成这个地方学风盛兴的一个象征,可见,明堂池在古人心目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关于明堂池还有一个传说:每年春节期间,人们围池四周舞龙灯,头年只差一板,首尾就能相接,于是第二年春节对增加一板,还是不能首尾相接,连续几年,增加板数,而每次都是只差一板。后来人们说荷花塘是一口活塘,能大能小。这个传说当然不可信,只是人们对荷花塘的喜爱而附会给它的一种神秘色彩。老县志记载,明堂池正中原有一土墩,名曰“印台”,后来迁至偏东处,四周用砖石砌成四方形,像一颗印呈现在永面上,明嘉靖年间,教谕涂均见之觉得印台上不建一亭,就像印之无钮,便筹措资金,主持修造了八角小亭,取名为“洗心亭”,意为“取日新洗濯其心之义”。该亭“四隅之正为门,四角之正为牖”,“园顶锐末取文峰耸突,笔锷摩空之意”。门上有匾,南曰“丽明”,北曰“拱极”,东曰“翊震”,西曰“览晖”。池中还设一小船,以便闲暇之人“亭中静坐,看书构文,吟诗作字”。后来人们在亭与岸之问建一廊道,往来更为方便。泾县既是“江左名邦”,也是“礼义之邦”,尊师重教,文风素盛。从清嘉庆《泾县志》首卷的“城治全图”中可看出,在不大的城池中,与儒学有关的建筑就足足占去三分之一,明堂池北边的学宫,范围从北水关至北街出口处,再至明堂池,学宫东边还有一“考棚”,考棚前有一池塘,俗称小荷花塘(今后勤部大院.现淤)。城沿南边有一“道士湖”(俗称长塘,在县医院内)水流北上进儒学明堂池。出北水关入青弋江.建筑最为讲究还数学宫,学宫内前后左右,分布着大成殿、文昌祠、泮池、石桥、棂星门、儒学门、义学门、乡贤祠、忠孝祠、教谕署、明伦堂、尊经阁等几十处建筑,规模之大、做工之讲究位居全县之首,就连一方之尊的县署衙门也为之逊色.学宫今已不复存在,但明堂池和洗心亭一直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荷花塘和洗心亭的建设,曾多次维修洗心亭,清理池塘淤泥,疏通进出水道,进行水质净化处理,培植了新品种观赏荷花,池中还新设一喷泉,使荷花塘焕发新姿,更加妖娆。
泾县 - 宣城
宣城 - 南京
早餐:自理 午餐:风光水西大酒店 晚餐: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