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距市区120公里,道路交通便利。森林覆盖率达90%。主峰百花山海拔1991米,白草畔海拔2050米,为北京市第三高峰。 百花山以花多而得名,“花多目所未者见,红黄紫翠不可名状”。有牵牛花、野刺玫、山荆花、山桃花、映山红、金莲花、山杏花、杜鹃花、山樱桃花、紫囊花、江西腊、野芍药、紫丁香,数不胜数,人们说“百花山是草便开花”,即使是在附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农,也不能把这里所有的花都叫上名字来。花的种类、花的颜色、花的姿态、多得实在叫人说不清。这里有一种花,特别娇艳,当地人称为“天花”,此花只应天上才有,非凡间之品。 百花山由于山高,垂直气温差距很大,山下比山顶上早一个节气,因而花的开法也特别,是从山下向着山顶,一层一层,一圈一圈地往上开,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百花山总是不断地改换着自己的装束。当山腰处花开得正红火的时候,山脚下却已经开败,而山顶上则刚刚吐出花苞来。最美丽的地方是百花山的山顶,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属于高山草甸,各种野花山草姹紫嫣红,编织成了一块巨大的花毯。在青绿色的草地上,开满了黄、红、蓝、白、黑、紫、绿、粉各色花朵,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在这里除了赏花之外,你还可以采集芥葱、壮菜、野黄花、蘑菇、马勃等数十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以及猪岑、党参、刺五加、大黄、黄芩、蛇皮、蝎子等几十种中草药,还有野鸡、狍子、青羊等几十种野生动物。据统计,百花山的植物的2000多种,珍禽异兽100多种,是采集标本和研究生态平衡的大课堂。 百花山 百花山以花多而得名,“花多目所未者见,红黄紫翠不可名状”。有牵牛花、野刺玫、山荆花、山桃花、映山红、金莲花、山杏花、杜鹃花、山樱桃花、紫囊花、江西腊、野芍药、紫丁香,数不胜数,人们说“百花山是草便开花”,即使是在附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农,也不能把这里所有的花都叫上名字来。花的种类、花的颜色、花的姿态、多得实在叫人说不清。这里有一种花,特别娇艳,当地人称为“天花”,此花只应天上才有,非凡间之品。 百花山由于山高,垂直气温差距很大,山下比山顶上早一个节气,因而花的开法也特别,是从山下向着山顶,一层一层,一圈一圈地往上开,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百花山总是不断地改换着自己的装束。当山腰处花开得正红火的时候,山脚下却已经开败,而山顶上则刚刚吐出花苞来。最美丽的地方是百花山的山顶,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属于高山草甸,各种野花山草姹紫嫣红,编织成了一块巨大的花毯。在青绿色的草地上,开满了黄、红、蓝、白、黑、紫、绿、粉各色花朵,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在这里除了赏花之外,你还可以采集芥葱、壮菜、野黄花、蘑菇、马勃等数十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以及猪岑、党参、刺五加、大黄、黄芩、蛇皮、蝎子等几十种中草药,还有野鸡、狍子、青羊等几十种野生动物。据统计,百花山的植物的2000多种,珍禽异兽100多种,是采集标本和研究生态平衡的大课堂。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景点: 百花山森林浴景区,森林浴场以油松、落叶松森林为主,其它间有杨、桦、栎野生树种。森林浴对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疗效,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应到栎树林里去散步;在油松林里散步,对葡萄球菌及百日咳杆菌有明显疗效。漫步在森林中,可以尽情呼吸到城市难以寻觅的新鲜空气,观赏近在咫尺的大自然风光风景,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 望海楼景区以云海为主,含小水库、百花山瀑布、松树长廊等景点。有人说,百花山是一座无形的地下水库,这话不假。在海拔900至2000米之间均有清泉叮咚、溪流奔淌,把百花山滋润得生机盎然,那奇石、怪树、青山与清泉交相辉映。在百花山上可以看到溪流锲而不舍地雕刻出莲花盆状的深潭,可以看到终年不化的“万年冰”。万年冰竖躺在山坳里,宽约两丈,高约七八尺,依山坳地势呈瀑布形。而在冰瀑的周围却是茂密的花木,真是鬼斧神工天然成。 百花山瀑布落差150米,宽15米,飞流直下,震荡在林间,站在观瀑台上观瀑,给人以清凉爽心,远离尘寰的感觉。 百花山主峰景区以主峰为主,加之天然草甸、古树、蚂蚁山、杜鹃花沟等景点。主峰海拔1991米,沿十八盘道路向上攀登到达山顶。登上主峰四下眺望,周围群山显得那么渺小,宛若大海里的微波。最为奇特的是百花山上的蚂蚁山,谁也不会想到这里竞会生存着数以亿计的小生灵。蚁巢的建造是壮观的,象沙丘、似坟茔,更有象金字塔的,最大锥体直径二三米,高近一米,一般的直径也有一米,四五十公分高。象这样的蚁巢在这里漫山遍野有好几千座。蚂蚁山起源于何时无人知晓,但人们知道蚂蚁是勤劳的,一年三季在百花山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似红米粒大小的蚂蚁整日在忙碌着。 百花山交通: ①从北京南站乘丰沙线火车至雁翅站下车,改乘汽车可往。②从门头沟河滩可乘汽车直达。③从房山乘汽车可达。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余脉宝珠峰南麓,因庙后有龙潭,庙前有柘树,山名潭柘山,寺名也就名之潭柘寺。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比北京城建城还早800年。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时期(265-316年),时称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故有“先有潭柘, 后有幽州”之说。唐代扩建后名龙泉寺、金代重修后名大万寿寺、清代大修时改称岫云寺,至十七世纪末形成现在的规模。俗名“潭柘寺”千古流传。 潭柘寺后有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则如巨大屏风,俗语有云:“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描述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寺庙依山取势,气度恢弘。殿堂逐级向上,参差错落层层排列,四周有高墙环绕。寺院内外古木参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荫。清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名山胜境不次于五台山。”1957年,潭柘寺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潭柘寺占地面积6.8公顷,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尤如绿色天棚,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 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折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 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主要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潭柘寺古迹文物众多,镀金鸱带、金代诗碣、清代肉身佛,神奇的石鱼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珍品。 潭柘寺大雄宝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鸱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克火,故而置于屋脊以镇免火灾。据说,康熙皇帝初来潭柘寺时,看见鸱吻跃跃欲动,大有破空飞走之势,于是命人打造金链将它锁住,并插一剑,今鸱吻上“镀金剑光吻带”就是康熙所赐。 寺院东路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名“猗轩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弯弯曲曲的蟠龙形水道,当泉水流过时,放入带耳的酒杯,任其随水飘浮旋转,止于某处,取而饮之,并饮酒作诗,这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觞”习俗。 潭柘寺有二宝:宝锅、石鱼 宝锅: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石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 潭柘寺古木古树其多,最著名的千年银杏树、千年婆罗树、千年柏、二乔玉兰等。潭柘寺周围有许多附属于潭柘寺的建筑景观。如东观音洞、明王殿、西观音洞、上下塔院等与寺院共同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色多样,情趣各异的景区,千百年来无数游人被潭柘寺美景所陶醉。历史上名僧辈出的潭柘奇佛事活动也十分盛大,浴佛法会,莲池大会等在北京地区非常有名。1998年潭柘寺恢复了佛事活动,逢初一、十五、千年古寺香烟缭绕,钟磬齐鸣。游逛于古老的寺院,听古刹光荫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撞古钟让悦耳的钟声涤荡繁乱的心绪,欣赏悠悠佛乐品一品超凡脱俗的境界。 兰若藏山腹,门中当远峰。人闲堪僻径,僧老浑高踪。古柘栖驯鹿,寒潭隐蛰龙。更从何处去,前路野云封。----(明)吴惟英 潭柘寺
早晨:自理 午餐:松苑小筑 晚餐:一元利羊蝎子(门头沟新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