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
景区简介武威文庙,古称陇佑学官之冠,现被列为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武威东庙角,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五万多平方公里,它始建于明政统2--4年,公元1437--1439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景色特点文庙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西边为儒学院,中间以大成殿为中心,大成殿前有汉池,状元桥,四柱,三间三楼结构的灵新门,东西厢房,民办祠,东西厢房之后是尊经阁,被称为国宝的铜奔马,出土于武威雷台的张将军墓,专家鉴定为东汉时期的文物,距今已跃进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铜奔马高34.5厘米,身长45cm,昂首嘶呜,奔驰向前,为了显示奔马的神勇、古代工匠大胆想象,让支撑铜马全部重量的一支后蹿踏在展翅的飞鸟上,其它三足腾空而起,既展现了奔马风驰电挚的神速,又巧妙地利用飞马的驱地,使奔马腾飞中保持相对和稳定,喻动于静,动静结合,不仅造型生动,制作精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今天这支有着稀世珍宝美称的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旅游标致。风俗习惯祭孔乐舞、国际孔子文化节风味特产搓鱼面、糊锅面筋、山药米拌汤、米汤油馓、特色凉面、茯茶、麦索等
延寿寺
延寿寺原名曾家堡庙,坐落在武威市清源镇曾家堡村。现存建筑只有伽蓝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伽蓝菩萨殿前卷后脊古柏掩映虽经历史剥蚀,仍不失当年风韵。大雄宝殿是寺中的正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号,意谓佛祖有大力,能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殿前有两廊,殿额牌扁上有早年题写的“梵宫初建”和清雍正年间题写的“端映竺蜂”等。两侧有后人所作的巨幅壁画,均系宗教题材,如“姨母求渡”、“仙人求渡”、“佛化无恼”、“波跋陀女”、“迎吐求渡”、“四大天王”、“渔人求渡”等。大雄宝殿正中是大型彩塑的“华严三圣”。“青狮妙德永相辅,自象普贤传座右”,三组雕塑,布局合理,协调统一而又各有侧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华严三圣”后面的3组大型彩色悬塑,每组高达丈余,悬塑主体均为龙和各色莲花,轮廓有成百上千条小龙及吉样云纹构成,大有“佛光普照”之势。悬塑上部分别雕有大小3尊佛像,神态迥异,构思奇妙。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壁画,左为“六年苦行,成等正觉”,右为“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整个建筑画栋雕梁,古朴庄严,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延寿寺内虽然遗存古建筑不多,但珍藏丰富,其彩塑被誉为“武威一绝”,是武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什寺塔
矗立在武威北大街,是为了纪念鸠摩罗什在武成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386—402),唐时曾大力扩建,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了圣谕,谕中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充供养。”此谕现完好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清康熙二十六《重修罗什寺碑记》载,经过重修的罗什寺“前后三院,焕然一新,乃五凉之福地;壮丽改观,诚河西之胜地也”。现存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没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据说是真金的。1927年遭大地震被毁,1934年重修。巍然屹立的罗什寺塔,象征着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也是2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早餐:自理 午餐:四口药膳鸡(新青年巷) 晚餐:森林雨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