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洪洞大槐树是寻找故里的地方;壮观的壶口瀑布悬注滢旋,气势磅礴,是九曲黄河最浓重的一笔;朱家大院的清代遗风,临汾这里是中华的起源。

第01天 出发地: 临汾

吉县黄河游览区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游览区这一带,又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几千年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有多少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留存在这里:楚汉争雄的广武战场"汉霸二王城",唐代有名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敖仓遗址、河阴输场,还有记录着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大河村,有展示黄河流域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的广武清台遗址,有显示我国冶铁水平的汉代冶铁遗址,这里就象是黄河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 黄河浏览区的一切景观都是人文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胜地,或拥有大自然的赏赐而以奇山秀水见长,或以拥有高庙古墓为特点,它是一座给人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浏览区,它的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head_picture

山西壶口瀑布

临汾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head_picture

绝地争锋

黄河壶口一带,古为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秦晋两国的分疆处,虽然晋陕峡谷的黄河两岸山高壁陡,往来交通不便,但有古渡可通,加上此地河槽稳固、窄狭易渡,冬季结冰坚实可载车骑,所以历朝当局多在此置关设隘,驻兵把守,作为进攻对方的桥头堡,或作为防御的滩头阵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率领第二战区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退居壶口克难坡,1939年在元代架桥旧址上,重新打窝栽桩,用钢丝揽绳架起一座长240米,宽2米的铁索桥,称“洋桥”或“兵桥”。1938年,朱德从此桥入晋会唔阎锡山,注意到了这座桥的战略位置。1947年内战爆发后,为配合延安保卫战,朱德亲自签署命令,派遣小分队奇袭并炸毁了这座桥。纵观历史,这一次次征战撕杀都在壶口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成为旅行家和考古学家寻踪、凭吊的怀古之地。
head_picture

柿子滩遗址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是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遗址。 2000年到2001年,考古工作者选择20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了3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及装饰品。发现方圆2公里的古人类活动中心区域,并发现一处距今2万年左右的篝火遗迹,从发掘的层面上仍能看到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烧土、烧骨、碳灰、动物碎骨和石制品。此次挖掘还发现了一些至少有2万年历史、制做精美的蚌贝类穿孔装饰品,是近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较为重要的发现。 柿子滩遗址石制品组合特征,代表了旧石器末期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柿子滩遗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探索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和区系类型,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土鸡农家菜 晚餐:锦绣芙蓉酒楼
  • 临汾豪阁国际商务酒店

第02天 出发地: 临汾

云丘山

云丘山景区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关王庙乡,面积21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玉皇顶1629米,景区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建有 二宫(五龙宫、八宝宫),二顶(祖师顶、玉皇顶),三洞(玉莲洞、冰洞、风洞),三道天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还有伏羲岭,女娲峰、神塔、三缝崖、老君葫芦、众妙之门等自然景观,景区内山势苍莽,层林叠翠,风景秀美奇特,一年四季,春花、夏冰、秋红、冬云佳境交替,素有“河汾第一名胜”之美誉。云丘山景区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休闲、度假、养生的好去处。景区内可同时满足1000余人住宿,可同时容纳6000余人就餐;豪华大巴十余辆带您畅游云丘;已建成的三条索道,分别带你到景区不同的景点;购物店中有翅果油、云丘核桃、云丘山药、纪念品、柿饼等土特产;每晚大型民俗文艺演出、婚俗演绎、滑道等娱乐设施。
head_picture

神仙峪

神仙峪是位于云丘山风景区的著名的景点。

千佛洞

俗名佛洞庙。在山西乡宁县城东5公里营里村县岩上,吕梁山南端。山上树木茂密,花香扑鼻,在丛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体积近800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 洞高3.1米,宽深各4.5米,四壁满雕神龛及佛像,刀法简练,姿态庄重,局部后代绘有壁画,内容为佛传故事,窟顶雕出藻井图案,按其造像风格,应是隋唐作品。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 寺宇规模不大,布局严谨,殿堂结构简洁,形制典雅,与四周山石树木相互辉映、颇富雅趣。寺内石碑,记载信徒礼佛盛况及寺宇重修经过。 俗名佛洞庙。在山西乡宁县城东5公里营里村县岩上,吕梁山南端。山上树木茂密,花香扑鼻,在丛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体积近800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 洞高3.1米,宽深各4.5米,四壁满雕神龛及佛像,刀法简练,姿态庄重,局部后代绘有壁画,内容为佛传故事,窟顶雕出藻井图案,按其造像风格,应是隋唐作品。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 寺宇规模不大,布局严谨,殿堂结构简洁,形制典雅,与四周山石树木相互辉映、颇富雅趣。寺内石碑,记载信徒礼佛盛况及寺宇重修经过。
head_picture

老君庙

老君庙景区位于乡宁县枣岭乡史家沟村西,东依吕梁,西濒黄河,总面积23000余平方米,老君庙、太清苑为主景点,总建筑面积3534平方米。全国有新疆老君庙;四川新津老君庙;甘肃玉门老君庙等。
早餐:自理 午餐:乡村饭店 晚餐:欧巴寿司
  • 临汾豪阁国际商务酒店

第03天 出发地: 临汾

姑射山

姑射山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姑射村,距临汾城西35千米,方圆40平方千米。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这里山势险峻,危崖高耸,洞穴密布,苍松翠柏围裹,林木葱郁。尤以沟壑纵横,地貌奇待;堪称晋西南第一大峡谷。在幽雅的环境中,南北两处仙洞相呼应,两洞中间横卧一条深达50米的壕沟,也即峡谷,沟南称为南仙洞,沟北称为北仙洞,两洞间深沟隔断,无法逾越。姑射风光绮丽,四季宜人,山峰叠翠,树木葱茏,鸟鸣泉泠,松涛啸吟,大片的原始森林展现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春秋时节登高揽胜,可壮观天地一消胸中块垒。夏季清爽宜人,是避暑的胜地。冬天山寒水瘦,银装素裹,好一幅北国风光图。看云卷云舒,叹造化无常,油然而生"青山秀色亘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慨,而耸峰幽谷的自然景观最能淡泊人的心境,感红尘渐远,心灵澄碧,萌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返"的流连之情。
head_picture

仙洞

位于临汾城西17公里的姑射山中。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因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语而出名。这里山势奇险,环境幽雅,仙洞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历代曾修葺扩建,现有建筑40余处,共有房屋庙堂120多间,石窟洞70多孔。亭、台、楼、阁,大小殿宇,多数依山背洞,靠崖面沟,就势构筑。奇峰异洞,苍松翠柏,青山环抱。其间一条数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对峙。春、夏、秋季鸟语花香,清凉幽静,到此颇有置身“仙境”之感。  南仙洞,有寺庙建筑,名为兴隆寺。兴隆寺由神居洞、碧岩寺、观音阁、戏楼及70多间房屋、40余孔窑洞组合而成。神居洞,洞口嵌有一块宋代熙宁年间的石碑,距今已达900年。洞内,有彩塑、壁画、历代石碑。后壁有两个互相连通达数十米深的石洞。还有碧岩寺、观音洞依山而建,贴岩抱壁,风格独特。现存铁铸、铜铸、木雕、泥塑等各种塑像200多尊。壁画、碑碣都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 北仙洞,亦名佛兴寺。这里由50多庙宇和30余孔窑洞组合而成。大雄宝殿、王母阁是北仙洞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建于山崖半腰,卧于石凹中。这座殿堂头顶巨石,脚踩巨石,颇为有趣,殿内有释迦牟尼塑像居于正中。东西两壁,有“龙赐钦藏”经橱,内存经卷。另外还有王母阁、照天池、乌龙潭、水帘洞、鹿女洞、半仙台、南天门、棋盘石、陕西洞等古迹,都是北仙洞游览区的组成部分。   传说有一位天界仙女,在云端遥望风光绮丽的姑射山。忽见紫气缭绕的山顶,有一位眉清目秀,英姿勃勃的年青人。仙女忽动真情,按下云端与年青人相对,得知他叫焦变。两人一见钟情,常在山洞里幽会。为防人发觉,每幽会,仙女总要呼风唤雨,形成水帘挂在洞前,便成为今天水帘洞。仙女与焦变拜山神为媒,结为夫妻。玉皇大帝知道后,将她驱出天界,罚至姑射山。仙女爱心永存,与丈夫焦变在西沟恩爱度日。数年后生一女,名唤鹿仙女。因此,西沟又名鹿沟。一次尧王出访姑射山,恰与鹿仙女相识。他们一见钟情,定了终身。不久在姑射山洞(即鹿仙女洞)举行婚礼。在灯火齐明,鼓乐喧天的欢庆之时,尧王乘兴将姑射洞一带封为仙境,即今人所称仙洞沟。婚礼所在山洞称为仙洞。 仙洞沟还有众多优美的传说。仙洞内有个会仙台,据说八仙常到这里聚会。如今人们在洞内塑造了八仙云游聚会的故事情节。丰姿多彩的塑像,给游人增添了无穷的雅兴。 据碑文记载,宋徽宗赵佶在政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曾驾游姑射仙洞。现存的宋王石便是驾游时小憩的地方。 相传唐高祖李渊南征,在霍州遇强敌,兵败逃至姑射山,为一陡峭山崖所阻。李渊一怒之下,高呵鞭打,只听霹雳一声,山崖开裂成门,唐王始得救。后人称此为“南天门”。
head_picture

龙子祠泉

龙子祠泉为平水泉源,《水经注》载,平水出平阳西壶口山(如射山支脉)。群泉争涌,如蜂房蚁穴,四周渠道纵横,密如蛛网,流量6.25立方米,分12道官河,灌溉襄陵、临汾两县汾西地带。据传水出于西晋永嘉年间。有妇人韩氏,在野外遇一巨卵,持归育之,得婴儿名橛,八岁时遇刘渊征民夫筑平阳陶唐金城,橛儿应募,一夜城就,渊妒其能,欲诛之,农历四月十五日追至姑射山麓,橛儿显露原形,变成一条金龙,钻向山脚石隙,刘渊拔剑斩之,截断龙尾,泉水由此涌出,因称“龙子泉”,依泉筑池,名曰金龙池。泉水泽润于民,后世封橛儿为康泽王,于池侧建祠祀奉,名曰康泽王庙,人称龙子祠。每年四月十五日有庙会,居民云集。祠创建于唐,坐北向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时又予补葺,现存山门、过殿、水母殿、康泽王殿等为清重修。祠内碑碣甚多,对研究当地的水利开发和祠宇沿革有一定价值。祠前有清音亭,亭侧有云津桥。
head_picture

孟门夜月

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与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唐代元和八年( 813)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一千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切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自理 晚餐:香乡饸饹面
  • 临汾豪阁国际商务酒店

第04天 出发地: 临汾

霍山

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位于中国山西省霍州市境内,并绵延洪洞、古县、沁源、灵石等县,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中镇。最高峰五龙壑海拔2540.3米,超过2000米的山峰还有老爷顶、莲花山、摩天岭等。南北走向约200公里。霍山森林公园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霍山作为祭祀之山逐渐演变为一座风景名胜之山,大约始自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隋唐时期,许多后世被人们称道的著名景观即已渐显声名。北宋吕在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一位叫杜衍的写过一首七宫绝句《霍岳》,诗曰:“万古神山入盛谈,而今真得对睛岚。禅门邂逅能留客,茶泛磁瓯酒欲酣。”这首诗事实上是对霍山由祭祀之山到风景名胜之山演变结果的一种总结。
head_picture

霍泉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之麓。霍泉,即霍山泉水,位霍山脚下,离下寺不过百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丈之深。它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每小时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涌出,向西流去。早在唐贞观年间,霍泉就可浇灌十余万亩田地,本可造福于人民,但反而给洪洞和赵城两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据《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在当地土豪劣绅的挑唆下,两县因争泉水,不断打架斗殴,持续了数百年时间。据碑志记载,洪赵两县在唐贞观元年开始分水,当时的分水是在河内垒起石头把水分开,年长日久,石头就发生移动。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阳知府刘登庸的主持下,将霍泉水“三七”分开,赵城七分,洪洞三分,并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以后,又建了碑亭。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合理使用。现在,分水亭已成为历史遗迹。唐“十历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咏霍泉的诗:“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明朝更寻去,应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环境幽静的美好世界。李瑞诗里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
head_picture

霍州古楼

霍州古楼在山西霍县城内中心,明历十一年(1583年)建,清代重修,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瓦顶安装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鼓楼总高29米,登楼眺望,山川风光,霍县城景,尽收眼帘。
head_picture

雁塔

在山西霍县城南2公里塬上。塔上雁巢甚多,故名。寺依塔名,人称雁塔寺,仅存遗址。雁塔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四十二年(1653年)重修。塔高16米,八角形,五级,密檐式,空心,塔身层层向内收分,檐下砖雕斗拱八十八攒,比例和谐,镌刻精致,挺拔高耸,造型秀美。登临源上,仰观古塔,远览山川风光,乐趣无穷。

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位于霍州市城北8公里处的许村,东临汾河腹地,西依吕梁余脉,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大小建筑24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巧夺天工,椽檩油漆经百年色彩依旧,地下通道历数代神秘无穷,堪称民族建筑之奇观。系明太祖后裔之华居。
早餐:自理 午餐:醉江南酒楼 晚餐:自理
  • 临汾豪阁国际商务酒店

第05天 出发地: 临汾

五鹿山

处蒲县、隰县境内,属吕梁山森林经营局克城和上庄林场管理辖。位于东经111度9分-111度18分,北纬36度28分45秒-36度38分30秒。该区主要保护世界稀有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同时保护以油松为主的次生林。区划面积215250亩,其中核心区82500亩。主峰五鹿山,海拔1946米。这里年平均温度8摄氏度,最高25摄氏度,最低-6摄氏度,年均降雨600毫米,无霜期160天。区内有天然林40000多亩,人工林14000亩,主要树种为油松、桦木、栎类。天然林主要分布于核心区,是褐马鸡栖息和活动的地域,一般常30-50只成群同没于灌丛杂草中。是我省褐马鸡分布区的南界。山顶建有五鹿大夫庙,相传为祭祠春秋时期晋国五鹿大夫狐突所建,山名由此而得。五鹿山经断层和风化溶蚀等自然修饰而造就的巍峨峻拔、层峦叠嶂、峭壁陡立的山势,以及奇特的天然溶洞和千峰竞秀、浓荫蔽日的丛林风光等,构成了这里别致的景观和优美的环境。密林中栖息的飞禽走兽多达49余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head_picture

东岳庙

在山西蒲县城东2公里柏山之巅。山上柏树繁茂,常年郁郁葱葱,故俗称柏山寺。庙宇规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门、凌宵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以及环周楼廊等六十余座建筑。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现存东岳行宫殿是元代地震毁坏后于延佑五年(1318年)重建,宽深各五,幅阶周匝,重檐歇山顶,柱全为石雕,并刻有《木兰花词》五首,殿内塑有东岳黄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分别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一百二十余躯,是我国现存寺庙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 在山西蒲县城东2公里柏山之巅。山上柏树繁茂,常年郁郁葱葱,故俗称柏山寺。庙宇规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门、凌宵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以及环周楼廊等六十余座建筑。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现存东岳行宫殿是元代地震毁坏后于延佑五年(1318年)重建,宽深各五,幅阶周匝,重檐歇山顶,柱全为石雕,并刻有《木兰花词》五首,殿内塑有东岳黄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分别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一百二十余躯,是我国现存寺庙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
head_picture

晋国古城遗址

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现仅存宫殿台基残迹。经大规模的钻探发掘,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位于牛村的一座古城称牛村古城,位于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称平望古城。古城遗址现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平望古城遗址的东南角和牛村古城遗址的西北角叠压在一起。其中牛村古城,位于侯马市西北,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至1400米,城墙是分块夯筑的,南墙内有一条绕墙而行的行车道,墙外有宽6米、深4米的护城河。宫殿建筑遗迹 ,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高约0.8米,长宽各52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铸造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块铜锭、铝锭、铸铜生产工具及三万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认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这些范铸造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簋、鉴、敦等,兵器有剑、镞等,此外尚有车马饰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环带纹、垂叶纹、人纹、鱼纹、首纹等。构图匀称新颖,线条流畅细腻。从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经过选泥、制模、翻范、熔铜、浇铸和修整这一整套工艺流程。平望古城的宫殿遗迹,在城中偏南,分为三级,最下一级是正方形,长宽各7.5米,第二级高出地面4米,第三级位于第二级的北半部,南北35米,东西45米。两座古城都有一米多厚的建筑坍塌物。同时发现的还有百店古城、台神古城、马在古城。从古城遗址我们可以想像出当时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的国都建筑是何等宏伟。牛村古城南、浍河南岸的上马村是墓葬区,面积约五十万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十三号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长方形坚穴木郭墓,墓内的随葬品,除铜贝、包金贝一千六百多枚外,共约三百六十多件。其中有大小铜器如鼎、鉴、方壶、簋等一百八十多件,和包金器、玉器、骨器、装饰品,及编钟、编磐等。墓中出土两件铭文相同的徐王庚儿自作鼎,最引人注目。
head_picture

小西天

小西天创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 原名干佛庵,因这里地势奇险,寺内塑天官仙界,天门题"道入西天",并区别于隰县城南的大西天佛寺,被称作"小西天"。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岳嘉酒楼 晚餐:农人烫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