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矗立在西门城头,临洞庭,望长江,瞰城墎,气势十分之雄伟,是一座“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的高楼,檐牙高琢、金碧辉煌,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相传楼的前身为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七百一十六年)中书令张说扩为楼阁,名南楼,后更名岳阳楼。宋庆历四年(一零四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流传的《岳阳楼记》,全文三百七十二字,不仅描绘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景色,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后世所传诵,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楷模,自此岳阳楼名声大震。现主楼总高18.72米,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式建筑。今存岳阳楼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所建,高二十米,平面二百五十一平方米,三层、四柱、飞檐、盔式楼顶,建筑工艺精巧,为纯木结构,三层三檐,飞檐斗拱,闩缝对榫,不用铆钉,全楼由四根楠木金柱通天顶,承担基本重量。中层四面环以明廊,翘首饰以祥云、异草、龙凤、琉璃黄瓦,覆盖盔顶,楠木大柱支撑,闩缝对榫,套合规整,造型端庄,结构严谨,气势雄伟。全楼在建筑学、美学、力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确有非凡之处。登楼凭栏远眺,可饱览洞庭湖“天水一色、风月无边”的景色。历代著名之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欧阳修、陆游等都登楼抒怀,留下千古名句。楼壁镌刻许多名家诗文,尤以《岳阳楼记》木屏最为著名。
鲁肃墓位于岳阳楼东侧1里许的洞庭橡胶总厂内。墓高8米,直径32米,占地面积800八余平方米。四周没有石栏,墓前立石碑坊, 坊柱上刻有贤语一幅:扶帝烛曹奸, 所见在荀或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墓前竖石碑一块,文为"吴鲁公肃墓",系光绪十五年巴陵知县周主德立,墓顶建小亭,有石级可达墓顶.墓于1984年重修。鲁肃,字子敬,临准人。三国东吴名将。东汉末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率大将直逼江南,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由于鲁肃、周瑜等力主抗曹,且鲁肃同诸葛亮相互周旋于吴蜀之间,促进了孙刘联盟,出奇制胜地在赤壁打败了曹操,为孙吴立足江东作出了贡献。鲁肃曾以万人屯守巴丘,在岳阳期间,很重此处低阁城的建设,史芨藏"巴丘的屯守,鲁肃守之,今郡十三陵乃鲁肃公所筑也。"岳阳一带,自古尊鲁肃为贤人,足见他在岳阳一带极有影响。
屹立于洞庭湖东畔的岳阳市西南隅,该塔建于唐开元年间(731-741)。现存塔为宋代重建,砖石结构,七级八角实心。塔高39米,塔尖铁相轮重约2吨。从第二层起,每层有小佛龛。该塔为湖南现存最早的古塔建筑之一。慈恩塔的由来有不少传说,这里仅选其一。据说古时有一少女,父亲不幸抱病身亡。因家中贫困,流荡岳阳,无力安葬老父,少女只好“卖身葬父”。她的孝心感动了一位举人,举人便出资安葬了老人,并且带女子与自家的女儿作伴,后来此女子嫁了好人家,富贵无比。为答谢举人的恩情,特建成石塔,让后代铭记此恩此德。所以,这塔也就名为“慈恩塔”了。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为我国著名淡水湖洞庭湖的一部分,受长江和湘、资、沅、澧诸水系的水量周期升降影响,形成了水、沼泽、浅滩和低岸等复杂的自然地形。洪水带来的营养物质沉积,又给水生动植物繁衍提供了条件,加之地处中国冬季候鸟越冬和夏季候鸟繁殖结合部,鸟类资源非常丰富,仅候鸟就有15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等27种,为我国及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湖系中最大的湖泊,年平均过湖水量达3126亿立方米。常年湖容量178亿立方米,水深4-22m,最大水位落差为17.76m,ph6.8-8.6。它的地貌呈沟港纵横的湿地景观。土壤为湖沼土和河沼土。年平均气温为17℃,湖水年平均温度17.5℃,总降水量1200-1330mm,无霜期258-275天。该湖有丰富的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记录到131种水生植物,隶属40科,75属。常见的沉水植物包括苔草、黑藻、浮水植物有莲、芡和浮萍;挺水植物有水烛和芦苇等。湿地周围是稻田和其他农作物。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君山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于君山东侧,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八年(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县令李密思《湘君庙纪略》载:"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可见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祠里供奉湘妃--虞帝二妃。传说二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000多年前)的人物,皇帝尧的二个女儿,当时社会实行禅让制,尧帝觉着舜很有才能,想传位给舜,为对舜进行三年考察,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考察期,继尧之后登上帝位,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最有作为的五帝之一。鉴于舜的两个妃子的功德,汉代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推为第一○二妃。死后,成为湘水神,又称渊德侯。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便在君山建祠。历史上,湘妃祠多次被毁,多次又被重修。今祠1986年复建,三进庭院风格,面积1003.8平方米。祠前立有"遐迩德馨"牌坊。一进内挂有清两江总督张之洞书写的湘妃祠联,长达400字。二进两侧站有两尊武将,中悬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书写的李白诗"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三进内奉湘妃立像,祠内香烟缭绕,十分庄严肃穆。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水程12公里。总面积0.98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隔湖相望。是一个山体呈椭圆形,两旁高、中间低的小岛。山上有大小峰72个。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 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君山公园除了秀丽风景外,在生植物园中的珍品数目也是独霸江南的。有名贯古今的“君山银针茶”,稀奇的“红绿叶树”和品种繁多斑竹、方竹、梅花竹等,动物有名贵的金龟,还有丰富的鸟类,如沙鸥、锦鸡、天鹅、鱼燕、黄鹂、杜鹃、斑鸩等30余种鸣鸟和水鸟。环境优美,草坛翠绿,游路洁净,亭阁整置,美丽缤纷的大自然风光,君山等待着您的归来。二妃墓二妃墓位于君山码头东南数百米的山麓旁,青石构筑而成。其四周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墓前石柱上,雕有麒麟、狮、象等,刀法精良,栩栩如生。中竖一墓碑,乃清光绪七年(1881年)彭玉麟立,上镌6字:“虞帝二妃之墓”。斑竹舜帝南巡,不幸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下。他的两个女儿宵明、烛光前往奔丧,因不识路径,来至洞庭湖内的君山,思父心碎,悲痛号啕,泪尽继之以血,血泪挥洒竹上,将翠竹染得斑痕点点,故名斑竹。柳毅井柳毅井位于君山龙口的龙舌尾部,因井边原有一颗大桔树,故又称桔井。据说此井直能洞庭湖龙宫,深不可测。相传当年柳毅为龙女传书时,即由此井下水。今人进行实地测量,发现它只有10余米深。此井井壁上所雕巡海神,相传是柳毅下水时的引路者。此井5米开外处有一斜道直通井中,相传柳毅即沿着它走向井里,而斜道两壁上所雕是兵蟹将,又相传是龙王派来欢迎他的队伍。酒香亭酒香亭位于君山主峰酒香山顶,相传汉武帝听说君山有美酒数坛,饮之可仙,便派童男童女回报只闻酒香,不见酒迹,他只好作罢。从此,君山主峰才有了“酒香”之名,而建于其巅的多角观景亭,也以“酒香”命名。朗吟亭相传为吕洞宾吟过诗的地方,座落在君山龙口的左侧头上。与对楼的岳阳楼和三醉亭遥遥相望。吕洞宾数次游过岳阳,曾作诗:“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飞到君山以后,以泉洗脚,在山高卧,于千夜玩月,为纪念他,就在他倾酒高吟,醉卧酣眠之处建立了一座两层的“朗吟亭”。飞来钟原为崇胜寺内古钟,杨么起义时以此报警,杨么高举“等贵贱,均贫富”义旗,劫富济贫,受人民爱戴,便自筹款物铸成一口大钟,深夜偷运上龙山头,该钟二毁三造,现2000余公斤,游人到此,总要击钟吊古,告慰忠魂。
发源于江西修水县,往西流经平江县、汨罗市(汨水与罗江在县境内汇合),至湘阴县进入湘江。它的干流长度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汨罗江的出名,主要是因屈原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汨罗江而死。
坐落在汨罗市西北4公里的汨罗江北岸。相传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当年流放于沅、湘时曾居于此山,故山中的名胜古迹,大多与屈原有关,这反映了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玉笥山的主要名胜古迹有屈子祠和“玉笥八景”。玉笥八景是骚台、濯缨桥、独醒亭、桃花洞、寿星台、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前5景与屈原有关,后3景与屈原的女儿有关。骚台位于山右侧,建于屈子祠移建时。相传屈原的辉煌不朽诗篇《离骚》、《九歌》、《怀沙》等即写成于此地,故称“骚台”。全文文采飞扬,足资观赏。濯缨桥位于骚台南,横跨在玉水上,亦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为石拱桥,呈八字形。相传被放逐的屈原,常跑到此桥下的玉水中,洗濯冠缨,荡涤尘垢,故称濯缨桥。独醒亭位于汨罗江畔,紧靠渡口,亦称渡船亭。相传当年屈原即在此地与渔父对话,并留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言,故清人于乾隆年间建此亭时,便以“独醒”命名。桃花洞是个土洞,位于山麓。洞内凉爽宜人,相传屈原在盛夏酷暑时,常来此洞读书养性,赋诗明志。寿星台亦在山下,清乾隆年间建。相传屈原遭谗被逐后,当地父老为之不平。于是,每适正月二十一屈原生日,都在此地载歌载舞,演戏娱乐,以祝愿他长寿,故称寿星台。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三景,也位于山下。相传屈原自沉汨罗江后,它们分别是屈原之女为父招魂处,为父绣像处,为父自刎处,这实际上也寄托了人民对屈原的哀思与同情。
屈原墓位于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汩罗山上,12个小山式的封土堆散布在1500平方米的山坡上,这些土堆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是为屈原12疑冢。据传公元前278年的农历5月5日,屈原投江自沉,汩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各自的龙舟往屈原投江处,想抢救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世主的同时,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但是一代爱国诗人还是无法抢救生还,屈原投江几天后才被渔民打捞上来,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其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埋葬,女婿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遂以罗裙兜土筑疑冢,遇神助一夜间竟筑成12座疑冢。屈原这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中华民族尊崇、学习的榜样,他的志存高远、他的患国优民、他的公正不阿、他的矢志不移,一直是人民怀念和歌颂的主题。唐朝王鲁复有诗曰:"万古汩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屈原留下的不朽诗篇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向前迈进。
任弼时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水平、高度的政治原则和党性修养,21岁担任团中央总书记,23岁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34岁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负责人,39岁成为以毛泽东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1950年10月,正当人们沉浸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喜庆气氛的时候,他却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46岁。他的离去正如有位诗人在《骆驼颂》一诗中所说:“一头高大的骆驼在广漠中远行……/刚赶到第一片绿洲就安然地倒下/未曾饮一口美酒尝一枚甜果/把一切的享受全留给了未来的人们。” 在任弼时三十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延安度过的。延安岁月是任弼时同志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应用于革命斗争实践,将卓越的组织才能和独到见解,用于领导和指挥各项革命斗争实践的岁月,也是他无私奉献祖国、奉献民族最辉煌的岁月。任弼时给延安人民留下了无限的敬仰和深刻的怀念。 在延安,任弼时同志先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抗日战争中,他和朱德、彭德怀同志率领八路军赴山西前线。1938年,他被派往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1940年春回延安,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参与了党的许多重要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参加、组织、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延安整风前夕写的《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深刻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党员党性锻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工作,为促进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中,他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制定战略方针,并一同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直至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 任弼时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拥护毛泽东思想,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他竭尽全力,奋不顾身地为党工作,积劳成疾,还带病工作。他是我们全党的楷模。
平江起义旧址位于平江县城东1、5公里岳阳书院,现为县第一中学。1928年6月,彭德怀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独立五师第一团和第三团三营驻平江,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感召下,、滕代远、黄云暗等人在天岳书院发动了平江起义,占领平江县城,建立临时苏维埃政府, 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起义旧址的天岳书院始建立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为砖木结构,占地2700平方米。解放后,扩为平江县第一完全中学。对彭德怀、滕代远同志当年的住房进行复原陈列,新开辟了文物陈列室。1982年,陈云同志为其题写 “平江起义纪念馆”匾额。
连云山峡谷漂流位于湖南岳阳市平江县嘉义镇,湘东北第一高峰—连云的崇山峻岭深处,这里景色奇特秀美,有平江八景之一的连云翠壁,有万亩连云竹海,有高峡出平湖的五星高山水库。这里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峡谷幽深,整个漂流河道由30多条小山溪汇集而成,长达30公里,总落差160米,漂流需2个多小时.
中国式现代生活梦想模本景区·纯溪小镇景区位于平江县连云山,从长沙驱车前往只要1个半小时。纯溪小镇景区是集娱乐、餐饮、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区。有客栈、青年旅馆、亲水酒吧、私塾、农家乐,皮影戏、火龙舞、月光岩。
公园位于湘北岳阳临湘两县(市)交界的大云山。大云山属幕阜山西北支,自古为江南名胜,道家洞天,志称盘旋七十二峰,海拔911.1米。大云山集森林休闲,观光避暑、宗教朝于一体,是人们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1996年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现辖地1180.6公顷,其中核心游览面积340公顷。规划为祖师殿和真君殿两大景区,48处景观景点。山上有各种植物16科35属1230种,有蕨菜、烟竹笋、莓豆渣等绿色食品20多种,古珍树种12种。大云山自古就是湘北宗教名山,寺庙道观众多,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上山求神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自1999年起,岳阳市旅游局、岳阳县政府在大云山组织重阳登高节,前来旅游参观和进香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历史上曾是我国第一大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个较大的湖泊组成,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滨湖风光秀丽,有许多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等名胜古迹。在东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从此处远眺洞庭,但见湘江滔滔北去。景区内以岳阳楼最为著名,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而湖中最著名则数君山,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