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
少林寺位于清源山主景区左侧凤山之麓。1994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复建泉州少林寺,规划面积400亩,寺庙用地200亩。复建工程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达摩祖师堂、伽兰祠、西堂、玄女堂、罗汉堂、十三堂、禅堂、观音殿、地藏殿、演武厅和泉州历代名人祠堂及其他配套设施。重现“泉南处处少林风”的历史风貌。灵山伊斯兰教圣墓,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胜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三贤、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
三清殿
坐落于市区内北河兼济桥(观桥)北岸,是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创建的道教庙观建筑群中遗存的主体建筑物之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名“天庆观”,元代更名“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称“元妙观”。重檐歇山造,原面宽五间,明扩为七间,进深六间,殿内竖有20根木石连接大柱,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并称为江南古建之华。包括山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和五帝庙、东岳殿、五显庙、西岳殿等,规模宏大。 三清殿东面的东岳殿,今仍保存着宋代龙柱,明代梁架结构,梁架上彩绘着道教图案,是南方罕见的古建实物。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庭院,现已辟为“碑园”,集中存放着从全市各地收集来的碑碣石刻。此外,尚有苏轼、文天祥、周瑛等历史名人的题刻,荟集着真、草、篆、隶等各体书法,琳琅满目,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东岳殿已辟为莆田市文物馆筹备处。
莆田紫霄岩
在市区以北约10公里处,漫山遍野奇石嶙峋,千姿百态,故有“紫霄怪石”之称。山石肖人肖物,千姿百态,绝顶有“万岁石”,尤为峻拔。此外,还有“仙人冢”、“暖日台”、“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观音石”、“石镜屏”等石景,各具风姿,引人入胜。涉紫云溪,沿蜿蜒小道盘山而上,只见巨石对峙如门,上刻“紫云岩”三字,两旁分别刻“岩前松推千峰月,云外寺传午夜钟”的对联。穿过石门,两棵联成“人”字形的连理榕,盘根踞石,古干凌云。不远处的琉璃峡上,飞架一座小巧玲珑的天台桥,相传是宋代蔡襄所建。桥旁有一石,敲击时其声如鼓,故称“石鼓”。附近的古榕盘石而生,根须婆娑,浓荫蔽日,故称“石上松”。再上去有唐代建的迎福院、祥云殿。左后侧有一天然石洞,内有清泉一泓,不溢不涸,不旱不竭,雅称“玉壶池”。洞中有罗汉石像,洞前有一条溪涧,涧上横着一石,其形如舟,流水激石,声如鸣雷,故名“雷轰石”。溪涧中产有一种珍稀的小虾,浑身赤色,象煮熟的一样;还有一种似已剪尾的小螺,这些都是冰川前古生物的遗种。
宋家香古荔树
宋家香古荔树在荔城区英龙街原宋氏宗祠遗址中,植于唐玄宗以前,世人称其为“ 宋家香”。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蔡襄所作《荔枝谱》记载:“宋公荔枝,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据此推算,已存活1200 年,是世界罕见的高龄果树。荔树现高6米多,树干周长7.1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5平方米。枝叶繁茂,年结硕果,丰年产荔枝高达352斤。果实呈卵圆形,色红壳薄,肉厚汁多,脆滑无渣,香甜沁人,被世人称赞为“果中皇后”、“品中第一”。本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把莆田的荔枝树带到美国佛罗里达洲去培植,终于成功。如今美国南部地区以及古巴、巴西等国都有荔枝树。
早餐:自理 午餐:慈行园素食文化餐厅 晚餐:品味鸭汤龙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