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石牌坊位于北镇城内鼓楼南,步行街中,为古广宁府八景之一“石坊耸立”。石坊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当时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镇守辽东功勋,命巡抚辽东地方兼军务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周咏等人,为其建造的石质三间、四柱、五楼式、单檐庑殿顶、仿木结构牌楼。
北镇县城东北隅座崇兴寺前并立着两座风格一致,秀丽挺拔的辽代古塔。两塔东西相距离43米。东塔高43米,西塔高42米,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基座每面宽7米,基座上雕有各种花纹,下部雕有狮子、负重力士和莲瓣。向上为仰莲座,座上承托塔身,塔身每面有拱龛,内雕坐佛,外立侍卫,上饰华盖、飞天和铜镜。塔檐十二层,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檐角俱挂有风铃,随风摇动,声音清脆悦耳。塔顶的莲花座、宝瓶、鎏金刹杆、宝珠、相轮均保持得相当完好。西塔的中部还镶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兴寺塔记》小石碑。1963年崇兴寺双塔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医巫闾山隋代时期被封为“广宁公”,辽、金封为“ 广宁王”,元代加封“贞德广宁王”,明初改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据历史文献记载,从隋代开始,各镇山“就山立祠”,建庙设主,春秋祭祀。北镇庙始建于金代,明清两代加以重修和扩建,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北镇庙的建筑依山势排列,由南向北层层升起,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楼式牌坊,两旁各立有一石兽。拾级而上,便是歇山式三券洞山门,门额下中刻“北镇庙”三字。 进入山门登上二十级台阶为神马殿,殿内塑有两匹马和两个马童,为山神行走时的坐骑及随从。过神马殿,往北是一个高大的月台,绕以雕工精细的石栏杆,主要建筑都在月台之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大木架结构,上盖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内北部中央的神坛上供有一尊“北镇山神”,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明代开国元勋32人的画像。后殿是山神夫妇的内宅,规模仅次于正殿,殿内有山神夫妇及童男童女塑像。 北镇庙的西北角有一块状如屏风的天然巨石,名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孔,据说从此孔钻过,可以终生不腰疼。清乾隆皇帝封其为闾山八景之一,并为其题诗作赋。北镇自建成庙以来,历年帝王都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庙内留下自元代以来的告祭碑、修庙碑记、题咏刻石共计有56通。其中元碑12通,明碑16通,清碑28通,这些石碑都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史料。北镇庙是全国四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山神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3年被列辽宁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芦花景区坐落医巫闾山中南部,素以山势险峻石耸峰峭,芦苇丛生到秋季芦花飘扬而闻名。大芦花主峰海拔630.1米,整个山峰如同一块巨大的灵石直插云霄,气势磅礴。据考古,两亿多年前,大芦花风景区曾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由于地球板块运动,亚洲板块抬高,现成为波涛远去的退海之地,留下漫山遍野芦苇,每到深秋季节,芦花漫舞,景色怡人,大芦花因此而得名。大芦花风景区是一个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它跨越了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其中人文景观26处,自然景观16处。其中有古刹八座,分为小平顶山景区、南山景区、十八盘景区和芦花景区。大芦花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相互交融。著名的寺庙有云岩寺、圆通宝殿、转运寺、财神庙、药师庙、送子观音殿等,它们跨越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见证了大芦花人类的发展与文明。下院圆通宝殿供奉着闾山第一大佛铜铸鎏金千手千眼观世音座像,千手遍护众生,千眼遍观世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世 人争相朝拜,香火极其旺盛。
青岩寺风景区位于北宁市常兴店镇西部,是闾山主要浏览胜地之一。青岩寺有上、下两院。进了由赵朴初亲笔题字“青岩寺”的山门,踏上石铺甬道,来到群峰环抱的山脚下,就是青岩寺下院。下院寺门上书“天开静域”,寺院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配殿、禅堂等。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南海大士等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寺院富丽堂皇,气势壮观。出下院,踏上百曲云阶,经读山轩曲廊,进香殿,过抱曲关,走九道弯栈道,再拾级而上,使可到达上院。上院筑于陡崖绝壁之畔,势若凌空飞悬,风景绝佳。穿越上书“青岩古刹”四字的山门,沿石阶而下,一片神奇的天地便展现在眼前。数百米壁间退出一条天然阶台,阶台背靠绝壁,面临深渊。台上古寺庄严,松荫蔽日,院内清泉垂瀑,雾绕云封。在水帘壁旁有一石洞,洞门匾额刻有“虚无真境”四字,石洞中,莲花台上端坐一尊神态超然的石雕观音,谷称“歪脖老母”。因其造型奇特,故远近闻名。据《东北古迹轶闻》载:当年,这尊石雕观世音佛像雕刻完毕,众僧人选择吉日,率山民抬着佛像进佛殿。可是,由于佛像高,洞口低,无法将佛像抬入洞中。正当众人急的没有办法时,有人戏言,“如果老母把头歪一下,就能进去了。”话音刚落,人们见石佛果真把头歪向一边,众僧人与山民便顺利的将石佛抬入洞中,稳稳的安放在莲花宝座上。众人吃惊,老母显圣了,跑拜之后,便匆忙退了出来。忙乱之中,忘了请老母正过来,所以至今石佛仍然歪着脖子。此说虽不足为凭,然而人们出于对佛教中观世音这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化身的敬仰,多少年来香火不断,每年家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统庙会期间,更是热闹非凡。过上院,继续向顶峰攀登,在文殊院,殿中供奉大智文殊菩萨。景区内自然风光幽美,罗汉山峰峦叠障,恋人松丽影婆娑,双人石倩影相依,龙饮涧雾索天泉,一线天劈石见日,丁字瀑飞云如烟。登上山的最顶峰障鹰台,举目环视,风景格外迷人呢,
虞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个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山北方幽州的镇。医巫闾山位于北镇县西和义县之东,绵延七八十里,风景秀丽,气势雄伟,主峰望海峰高达866米。山上名胜古迹众多。从辽、金开始,历代在此都有所营建。辽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悬岩寺、胜鉴亭;明清两代有玉泉寺、清安寺、灵山寺、云岩寺、具瞻亭、览秀亭、会仙亭等。望海堂建在医巫闾山的主峰望海山上,据文献记载,这里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读书处。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里,有辽代东丹王耶律倍的显陵和景宗耶律贤的乾陵。观音阁在望海峰的南面,明时称清安寺。有前殿、正殿和东西配殿。阁中保存着清乾隆皇帝题的“圣水盆”三字刻石及他题咏观阁的石刻两方。由观音阁进山后,沿石路向上,岩间题铭逐渐增多。据说乾隆皇帝曾钦定“闾山八景”:道隐谷、圣水盆、桃花洞、吕公岩、望海石旷观亭、万年松、蝌蚪碑等。都在这一带。道隐谷又叫大石棚,在观音阁的西侧,是从石壁中斜出的一块屋檐形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石窟,里面可容纳数百人,它的顶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莲花状的“圣水盆”,承接着棚顶落下的泉怂,叮咚有声。由观音阁后部的“蓬莱仙境”摩崖上边西去,就到了白云观。由此向下,来到增福寺旧址,寺址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名为“将军松”,树龄已有三四百年了。松前有“风井”。由此向南为“南天门”,崖壁上多有题刻,再向东去,过“游目天表”,可顺原路下山了。玉泉寺在观音阁的南面,是医巫闾山的又一大风景区。由“南天门”踏南去,沿途有玉泉寺、大朝阳寺,过鹅头峰后,有吐云寺、龙潭宫、圆通观、海云观、青岩寺等。玉泉寺,创建成于明代,民国年间重修,有正殿三间,平房数间,正殿内塑三尊佛像和十八罗汉像。钟楼内悬清乾隆年间所铸铁钟一口。海云观原名云岩寺,始建于元代,位于大芦花山上。这里山岩陡峭,下临幽谷,景致险奇。海云观的建筑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立于山巅的吕祖殿;中层为古朴典雅的石券门;下层为道观的主体建筑,在巨石砌成的台基上,建有大殿五楹,雄伟壮观。殿东的台地上有历代重修海云观石碑六通。医巫闾山峰峦奇秀,名胜众多,既是辽宁省境内著名的风景区,又是著名的水果产地。在瓜果成熟的季节来医巫闾山一游,边品尝鲜果,边欣赏旖旎风光,一定会平添不少惬意、浪漫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