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占地60亩,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有“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之句,拙政园即取其之意而命名。经过几百年的苍桑变迁,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但明清旧制大体尚在,拙政园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它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古典山水园林,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拙政园每年春天举办杜鹃花节、夏天举办荷花节。花姿烂漫,清香远溢,使素雅幽静的古典园林充满了勃勃生机。拙政园西部的盆景园和中部的雅石斋分别展示了苏派盆景与中华奇石,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到人间天堂苏州,怎能不游拙政园。1997年,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涵青亭、秫香馆、天泉亭、芙蓉榭、缀云峰、玉兰堂、见山楼、荷风四面亭、香洲、松风水阁、小飞虹、远香堂、海棠春坞、听雨轩、雪香云蔚亭、梧竹幽居、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夜景)、卅六鸳鸯馆、波形廊、宜两亭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主要景点吴地遗珍、晨光熹微史前陶器、玉器、锦绣江南、自汉迄唐、陶瓷青铜、争伯春秋、春秋青铜器、玉器都会、流韵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
观前街是苏州的繁华闹市区,大凡去过苏州知道它的人并不多。给街巷取名,在某某标志性建筑后面,加上一个“前”或“后”字,在江南并不鲜见,但如苏州人那样喜欢,恐怕无出其右,卫道观前、玄妙观前、镇抚司前、申衙前、范庄前……不胜枚举。观前街风景图其中声名最为显赫的是玄妙观前,约定俗成的称呼是“观前街”,或者干脆叫“观前”。它的盛名,如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天桥,是一个集商业、娱乐、饮食、文化于一处的大众消遣场所;也如同夫子庙有孔庙、城隍庙有豫园一样,观前街是因为有玄妙观而闻名。观前之所以吸引人,确实还与其周边环境有关,尤其是太监弄和北局,与观前的繁华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太监弄是观前街之南与之平行的一条小巷,以吃食店集中而有“吃煞太监弄”之说。30年代,这里就有正兴馆、璇宫、三吴、大新央、觉林蔬食林等菜馆。解放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太监弄酒肆业益发兴旺,被人誉称“美食街”。得月楼、王四酒家、上海老正兴、元大昌、功德林等酒菜馆在此比肩而立。入晚,各色霓虹灯映照得五光十色,巷内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席散宴罢,宾客穿过宫巷正好闲步观前,有的顺便带回各种物品。观前街曾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拓宽改建。解放后,政府又多次进行扩建整治,先为小方石路面,后为沥青路面,使街宽逐步增至9—13米,两旁种植悬铃木,隔路树臂几可连接,暑天行走十分荫凉。”1982年6月,观前街改为步行街,人们可以安步当车,赏心悦目地观赏街景。此后又开辟了夜市,每当夜幕降临,观前街上亮起串串珍珠般的电灯,沿街两侧逶迤成“龙”。摊位上,服装裙衫、头花首饰、鞋帽巾袜、果品食物、盆景艺品、玻璃器皿等等应有尽有,果真是人山人海、热气腾腾,绘出了一幅繁华观前夜游图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风景名胜狮子林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古树名木令人叫绝,厅堂楼阁更是精巧细致,无愧为吴中名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主厅燕誉堂,结构精美,陈设华丽,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对假山,下临小池,古柏苍劲,如置画中;见山楼,可览群峰,山峦如云似海;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耐人观赏。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余方,至今饮誉世间。最佳旅游时间狮子林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见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清代学者俞樾赞誉狮子林“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当代园林专家童寯评述狮子林假山“盘环曲折、登降不遑,丘壑宛转,迷似回文”。2006年05月25日, 狮子林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耦园原名涉园,为清顺治年间保宁知府陆锦所筑,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之意,黄石假山是耦园的特色。2000年11月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苏州耦园座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东花园是耦园的精华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围环以亭廊楼榭,呼应主景,整个布局疏密得体,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精妙佳构。黄石假山气势雄伟,浑厚古朴,属苏州园林假山之上品,素有盛名。东侧主山,陡峭险峻,名“留云岫”,西侧小山,山势平缓,名“桃屿”,两山之间有一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名“邃谷”,主山东边转为绝壁,直泻水面,是全山最精彩处。主山北侧,竖大石数排,结构似巨石自然风化剥裂,给人的险峻,苍劲感。悬葛垂萝,堪与真山媲美。东花园主厅“城曲草堂”是一座重檐楼厅,其东为“双照楼”,是全园赏景佳处。“听橹楼”“魁星阁”两楼间有阁道相通,“藤花舫”为一旱船造型,这些建筑灵巧别致,各具特色。“山水间”内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采用透雕手法,雕镂技艺极为精湛,构图风格粗犷,给人以浑厚大气之美,据传该罩为明代遗构。“筠廊”东壁有“抡元图”碑,上有沈氏夫妇跋文。是图因出自清初名家王文治之手而弥足珍贵,加园主夫妇真迹其上,益显此碑珍珍可贵。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 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 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 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为园内最为避静之处。 游1线金门站下、204路(原4路)、313路(原3路)、301路均可到达。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吴郡图经续记》谓“唐置,为开元宫”,明卢熊《苏州府志》谓“晋时号真庆道院”,宋称天庆观,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一说元贞元年即1295)始名玄妙观,明代称正一丛林,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一度改“玄”为“元”或“圆”,称“圆妙观”,后历遭毁坏,历经整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恢复“玄妙观”旧称。正中及西厢有大小殿宇26座,连绵不绝。 苏州香火最盛的地方并非佛教寺庙,而是道教的玄妙观。观内建于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殿内供奉的高达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称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观中现存有唐吴道子画老君像、玄宗赞、颜真卿书法等碑刻,弥足珍贵。 除三清殿和正山门外,玄妙观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从东脚门依次为:神州殿(元)、太阳宫(清)、天医药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师殿(元)、斗姆阁(清 )、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机房殿(明)、关帝殿(元)、东岳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处,西脚门配殿依次为:雷尊殿(元)、寿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处。三清殿后为弥罗宝阁,再后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萨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话传说,如太阳神、雷神、火神、关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寿星、观音等,体现了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的色彩,曾是城乡老百姓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去所。 近年苏州市政府又连续拨巨款重修玄妙观正山门和三清殿,殿内佛神重塑金身,已于1999年元月开光庆典。 玄妙观值得一提的还有正山门八字照墙,当年为此还掀起过一场轩然大波。照墙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铺,1930年观前街拓宽,影响这些商铺,德记地产公司出面向玄妙观方丈颜品笙协商拆除照墙,租用两侧地基,搭屋经商,条件是订约十五年,付给押金一万元。此举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对,形成“保古派”与“保商派”之争,后经江苏省建设厅批准,正山门两端建起了与玄妙观极不协调的三层楼房,道观古朴肃穆的风貌从此不复再现。 主要景点三清殿、如意门、雷尊殿、财神殿、天医药王殿、火神殿、三清殿、斗姆阁,观音殿、三官殿,蓑衣真人殿、方丈殿节目表演观内空地经常演出各种江湖杂耍,有变戏法、木偶戏、耍猴戏、西洋镜、唱小热昏、卖拳头、说露天书等等。锣鼓响处,围满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宜旅游,尤以4-10月最佳。在此期间,你既可欣赏到桃红柳绿的自然风光,又可品尝鲜桃、碧螺春、糖藕等时令特产。 游苏州园林或是探访周边水乡古镇,最好避开双休日和节假日。只有在人少的时候,才能体味出她独特的韵味风情。温馨提示1.经常会有一些道教的表演,很精彩。过年的时候门票会涨价,游客也很多,前来游玩时可避开高峰期。2. 玄妙观景区周边的景点有:拙政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网狮园、沧浪亭、盘门、怡园、留园、虎丘、寒山寺、天平山、灵岩山、木渎、西山景区、石公山、林屋洞、甪直、周庄、同里、苏州乐园、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光福镇、北寺塔、西园寺、保圣寺、三山岛、叶圣陶纪念馆、耦园、艺圃、退思园。
东园位于苏州城东,以外城河为界。1979年初步建成,并于同年6月10苏州东园图片正式对外开放。风景名胜东园是利用蒋桃园废墟,古城墙遗址和内城河,通过人工改造而成。原内城河挖成辽阔的水面,在绵延的古城遗址上广植花木,构成了以山水为主景观的新型现代园林。现开阔的河畔建有苏州市内最大的游艇码头,有游船60余艘。泛舟荡漾水面,使人心旷神怡。南部有一游乐区,内有碰碰车、滑行龙、空战机、旋转木马等10余种游乐设施。东园的建筑和景观大致可分为东西二部。西部主要以“涵碧楼”为主景。它悬山二层,灰瓦白墙,前有宽敞的平台,面山濒水,后有曲廊婉转连接,分隔小院,高低错落,景色互异,是品茗赏景佳处。整个布局疏朗雅致,结构缜密。体现出了明代建筑“工整柔和,淡雅明快,简洁利落”的特点。东部以古城墙残留的土丘为主,绵延数百米的丘上树木葱郁,具山林气势。西侧河面,南阔北狭,曲折萦回。涵碧楼倒影其间与三孔桥倒影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水墨画。三孔桥东端另有一池,名“观鱼区”。池上建有亭榭曲桥,池中养有众多观赏鱼,游人既可凭栏戏鱼,又可垂钓。东园林荫密布,清爽宜人,主要景区有“春景区”和“夏景区”。“春景区”在古城墙南端,植有应景花卉。城垣最高处建有一座“春景亭”。一到春天,海棠、樱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春意盎然。这些花灌木大部分植于1991年。“夏景区”位于“春景区”之北,山上一座“夏景亭”与“春景亭”遥相呼应。山下一方草坪,碧草如茵。旁有一池名“荷花池”。池北部满植荷花,池上有曲桥,旁边挑水而建一水榭,背后是宽阔的娄江。夏季至此,凉风习习,荷香四溢,一派清凉世界。最佳旅游时间东园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四季皆适宜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