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梅县,一个远离都市的小县城,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美,周围山色郁郁葱葱,身在其中,犹如世外桃源之境。来梅县,邂逅美!

第01天 出发地: 梅县

龙岩寺

龙岩寺位于离梅城70公里的隆文镇岩前乡。寺筑于天然岩洞--龙牙岩洞中,故又名龙牙寺。相传为明万历初年,由一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岩洞高约12米,宽约20余米,深达50米。走进岩洞,迎面是佛殿。中间塑有三宝大佛及诸佛像;两边岩壁,依高低之状,塑观音行天及十八罗汉,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head_picture

叶帅故居

叶剑英故居在梅县雁洋镇雁上村。故居是泥砖砌筑的农舍,属粤东地区客家围屋。坐东朝西偏南。整座围屋共有15间房屋,进故居左侧后角边两间是叶剑英少年时的卧房。院内整洁清静,远处青山含黛,四野田园青翠,环境优美。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此,并度过童年。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位于故居左侧。馆前竖立2米高叶剑英戎装铜像,门楼上镶嵌杨尚昆题写的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烫金大字。门楼两边装饰浮雕,反映叶剑英革命生涯。
head_picture

灵光寺

灵光寺本名圣寿寺。在梅州市东南40公里的阴那山麓。相传唐咸通年间(860—873)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寮,他死后人们在此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罗殿),重檐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7间,殿中央有螺旋形斗八藻井,俗称波罗顶,结构巧妙。寺内香火盛时,寺外仍看不到一丝烟 缕;殿后古木参天,殿顶亦不留一片落叶,可能与波罗 顶有关,是建筑科学艺术上一项创造。寺前有古柏4株,二荣二枯。传说有3株是开山祖师潘了拳所植。寺宇周围阴那山峰顶尖削如五指,称五指峰。登高远眺,尽处可见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水汇流,左右有香炉、白虎二峰,山影潭光,上下辉映,引人入胜。
head_picture
早餐:家中解决 午餐:喜梅农家饭店 晚餐:客乡情农家美食
  • 恒安宾馆

第02天 出发地: 梅县

济济楼

济济楼总占地面积15,43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0,080平方米的三堂六楼一枕杠、周围有围墙的大型两层楼建筑民居,内屋厅堂多、天井多,俗称九厅十八井,拥有房间218.5间。如果一个人要把屋内房间的窗门关闭和打开,足需花上一天的时间。这座民居建筑,是按堂横组成的三堂六横一枕杠的两层楼房建筑。前有禾坪、池塘,后有果树花园,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大厅,厅左右有对称的四厢,上下左中右有六个天井,上左右的天井有小型金鱼池、假山,并放上大花盆等配饰;左右共有六杠横屋,每杠横屋有上下二个天井和一个厅及上下廊;后枕杠则似四合院,中间花园,右横及前面禾坪右侧还有建筑杂屋和三间晒屋楼一杠称副杠。建筑十分讲究,具有各种民居建筑特色之特点。

南华又庐

潘氏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辉)所建。堂内悬有“南华又庐”匾额,题有“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竣工。门联为“南华节度,华国文章”,有其典故。潘氏起源于周,毕公子季孙食采邑于潘,因以为氏。晋中牟潘岳,官居著作郎,以文章传世,名满天下,故称“华国文章”。北宋名将潘美,于宋初率军南下,克南汉,定江南,累官忠武军节度使,故云“南华节度”。潘岳、潘安均为潘氏远祖,故南口潘氏先有“南华庐”,今日尚存。而潘祥初亦喜爱传统,故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 南华又庐又称“十厅九井”,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四年),是梅州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该房屋外观宏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上、中、下堂,二楼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屋背有果园,全屋共有一百一十八间房。近年来因其建筑造型独特,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色,吸引了众多的观光者。从梅州去南口的路程不到一小时,南华又庐就坐落在环境幽静的南口侨乡。在南华又庐对面先建有南华庐,所以此处叫“又庐”。南华庐的格式很简单,而且远无法跟南华又庐的的气派相比。这是一座很大的客家围屋,光看那10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就知其气派不凡。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上中下堂,中堂供奉着此房创建人潘祥初先生的灵位,两边各有四堂,是潘祥初为8个儿子安排好的套间。其实每一堂就已经是一座独立的围屋,而且面积很大,也是采用轴线两侧盖房子的形式。在围屋的后面是枕房,各堂的厨房都集中到这里。枕房上面有炮楼,是防御工事。后面还有一座大果园。房子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花园和畜舍。围屋里面到处雕梁画栋,华丽非凡,连墙脚都是由一平米见方的淡雅壁画组成,屋内还建有“鱼乐”(通“娱乐”吧)戏台,据说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整座住宅内设有合理分布的“自来水”设施,原设计是从山上引水,水分几路从后屋进入室内,经各用水区域流到排水系统的集水渠,然后汇集到屋前的集水总渠,再进入河流。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提供 午餐:客乐美食 晚餐:家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