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广场 (捷克语: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或译为旧城广场。是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老城区的一个古老的广场,立有宗教改革先驱胡斯雕像,常被称为胡斯广场。又因其为布拉格最富名气的广场,往往被直称为布拉格广场,台湾女歌手蔡依林有以此为名的一首歌曲,周杰伦谱曲,方文山作词。风景名胜老城广场位于瓦茨拉夫广场和查理大桥之间,在夏季经常挤满游客。周边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哥特式建筑泰恩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这个广场也是被布拉格狭窄的街道所困扰的游客们的一个绿洲。游客们可以在广场上的许多教堂中,发现老市政厅外墙上著名的天文钟,而旧市政厅的塔楼则可供用来观看老城全景。广场的中心竖立着胡斯雕像,这位捷克宗教改革先驱扬·胡斯,因为反对罗马教宗贩卖赎罪券而在康斯坦茨被教廷以火刑处死,因而引爆了胡斯战争。雕像立于1915年7月6日,扬·胡斯逝世500周年之际。老城广场不仅是一个受欢迎的聚会场所,还用来举行新年庆典、假日市场(圣诞节和复活节)以及抗议活动。有时,冰球和足球比赛会在大屏幕上展示,吸引来大批的球迷。最佳旅游时间老城广场 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多雪。其中7月最热,1月最冷。四季皆适宜旅游。
市政厅(Rathaus)从1886年开工,费时11年才建成,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建成的新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物,建筑上装饰着不少富有纪念意义和象征作用的艺术品。整个大厦用砂岩砌成,除屋顶为铜绿色外,外观呈烟灰色,古朴而典雅。市政大楼中央的尖塔高112米,是汉堡市最瞩目的建筑物之一。钟塔上安装着镀金的帝国之鹰,它是德意志统一的象征。市政厅规模宏大,共有四层,有647个房间,比英国的白金汉宫房间还多。步入市政厅,便可看到底层大厅的两排粗壮石柱,共有16根。每个柱子上都有四处人像浮雕,其中有人们熟知的戏剧家莱辛,音乐家勃拉姆斯和物理学家赫兹。市政宴会和接待大厅有46米长,18米宽,15米高,其内悬挂的画像描述了汉堡的发展史。在市长厅内保存着汉萨同盟的金册,铜牌上镌刻着1264-1912年汉堡历届市长的名字。二楼各窗之间竖立着20位德意志著名帝王的塑像。市政大楼内还有富丽堂皇的大宴会厅、市民厅、皇帝厅、塔厅、孤儿厅和凤凰厅等,各厅装饰精美,各具特色,都很值得一看。另外,在市政厅外面的广场上,有海涅的塑像,海涅曾在汉堡生活数年,在这里发表了他的第一批诗作,汉堡人为了纪念这位诗人,特地在市政厅广场上竖立了纪念像。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5:00,周六和周日:10:00-13:00。门票价格:€1.5 交通:地铁U3到Rathaus站下,或公共汽车31,34,35,36,37,102路到Rathausmarkt站下,或由中央车站徒步15分钟。
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丘陵上,是捷克的要塞。公元九世纪时,布拉格的王子首先在伏尔塔瓦(Vltava)的山上盖了一座城堡,此后他便在此开始统治他的捷克人民和土地,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长久以来,布拉格城堡历经多次重建与整修,它涵盖了1所宫殿、3座教堂、1间修道院,长久以来,这里是布拉格的政治中心,直到现在仍然是总统与公家机关所在地,近60多年来历届总统办公室均设在堡内,所以又称“总统府”。官网:http://www.hrad.cz/
布拉格天文钟(捷克语:Pražský orloj, [praʒski: ɔrlɔi])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中世纪天文钟,安装在老城广场的老城市政厅的南面墙上,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布拉格天文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天文钟面,代表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显示各种天文资料;“行走的使徒”,每小时显示使徒和其他移动雕塑;下部的日历盘代表月份。布拉格天文钟(英语:The Prague Astronomical Clock)也称“布拉格占星时钟”,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中世纪天文钟,安装在老城广场的老城市政厅的南面墙上,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座大钟至今走时准确,当地人在此驻足校对手表的时间。天文钟是一座精美别致的自鸣钟,钟楼建于1410年。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原理设计,上面的钟一年绕一周,下面的一天绕行一圈,每天中午12点,十二尊耶酥门徒从钟旁依次现身,6个向左转,6个向右转,随着雄鸡的一声鸣叫,窗子关闭,报时钟声响起。
查理大桥(Charles Bridge)建于1357年,是一座14世纪最具艺术价值的 查理大桥石桥,查理大桥就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桥长520米,宽10米,有16座桥墩,大桥两端是布拉格城堡和旧城区,查理大桥Charles Bridge是历代国王加冕游行的必经之路。在桥上可以观赏到艺术家的表演,还有一些手工艺创作表演,已经成为布拉格艺术的展示场所,在桥上还可以买到很多艺术品,表现查理大桥的水彩画,以及身着传统捷克服装和宫廷服装的木偶。查理大桥Charles Bridge欧洲最古老最长的桥上有30尊圣者雕像,都是出自捷克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现在原件已经保存在博物馆内,大部分已经换成复制品,据说只要用心触摸石雕像,便会带给你一生的幸福,桥上的一尊铜像的某些部位已被游人摸得发亮。其中桥右侧的第8尊圣约翰雕像,是查理桥的守护者,围栏中间刻着一个金色十字架位置,就是当年圣约翰从桥上被扔下的地点。
国家博物馆(Narodni Muzeum)矗立在瓦次拉夫广场一端,1890年完成的新文艺复兴式建筑是此区相当明显的地标。国家博物馆最主要收藏是捷克古代历史文物,其中又以矿石类的古物为最,其他还有考古、人类学、博物学等,入口门旁的雕像就是历史和博物学之神。国家博物馆内部的大理石装饰,与各种历史壁画,让博物馆更加蓬荜生辉,特别是博物馆内的主要入口大厅,相当具有特色。地址: Praha 1, Václavské náměstí 68如何到达: 地铁:Muzeum站下开放时间: 五月-九月,10:00-18:00;十月-四月, 09:00-17:00;景点电话: (02) 244 97 111
黄金小巷(Golden Lane)是布拉格城堡内另一不容错过的景点,遍布整条小巷的是多间小巧可爱,专卖纪念品、书籍、CD、手工艺品及精油等的小房舍。对血拼一族来说,这里可算是购物乐园。值得一提的是,游客亦可在这里寻得20世纪存在主义先驱———卡夫卡(Franz Kafka)的踪迹。卡夫卡生前曾在此小巷22号的房舍逗留过一段时间,据说他的一部分著作都在此小房舍完成。此小房舍在20世纪已被改辟为书店,游客现可在此买到卡夫卡的一些作品集。
城市公园位于老城区东部环形大道内侧,是维也纳最受游客欢迎的公园。公园内有众多名人塑像,最著名的是“华尔兹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镀金塑像,俗称“小金人”。如此之外,公园内还有许多其他音乐家的塑像,如古典音乐大师舒伯特、交响乐和宗教音乐作曲家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轻歌剧作家雷哈尔(Franz Lehar)和施多尔茨等等。
斯蒂芬教堂始建于1147年,最初以罗马教堂之名兴建,14世纪鲁道夫四世又下令进行大规模改建,被二战硝烟焚毁后又几经重建,才形成了现在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哥特式大教堂。斯蒂芬大教堂由1座主体楼和3座楼塔组成,高耸的锥形尖塔直冲云霄、镶嵌着青黄拼花瓦片的彩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瓦片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十分壮观。教堂内部经过数度改建,各种欧洲建筑艺术在此折中调合、兼收并蓄,阳光透过色彩鲜艳的彩绘玻璃窗照进教堂,形成了梦幻般的光晕。步入其中,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宏大的哥特式布道坛,是由安东·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设计建造的,在布道坛上方的管风琴支撑台上,还有这位传教者本人手持圆规和尺的雕像。除此之外,教堂内“忧伤的耶稣”(曾被戏称为“牙疼的耶稣”)雕像、以玛利亚加冕为题材,精雕细琢的巴洛克式祭坛等也很值得一看。斯蒂芬大教堂的地下墓园安放着约2000名黑死病牺牲者的骨骸和七十二个哈布斯堡王朝皇族成员的内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鲁道夫四世的棺木也安置于此,其中腓特烈三世的豪华大石棺是16世纪早期后哥特式雕塑艺术的杰作,重达8吨。进入墓园须另行购买门票,在导游带领下参观。高达136.4米的南塔是整座教堂外部最高的部分,精美的雕刻让它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哥特尖塔之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Steffl”(小斯蒂夫)。你可以沿着尖塔内狭窄的345级回旋梯拾级而上,到达72米高的观景平台,一睹维也纳城风光,满城秀色尽收眼底。挺拔向上的哥特式建筑与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殿堂比肩而立,错落有致。夹杂在古典建筑群中那幢幢新式的高楼,也为这首都市交响曲凭添了几分现代化的气息。原本预想和南塔配对建造的北塔因当时的财政困难,只修建到了60米的高度,但塔顶修建有大教堂的一大名胜的“普默林”大钟,它是欧洲第三大教堂排钟,利用土耳其军队遗留的青铜大炮所造,重达20吨,之后在二战中被毁,1952年得以重造。
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这座皇家的城堡座落在维也纳内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在霍夫堡皇宫长达七百年的历史中,记载著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开明统治的帝国盛世,记载著约瑟夫二世继承母业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辉煌业绩,当然也记载了弗兰茨一世皇帝为了平息和拿破仑的纷争而下嫁女儿的耻辱,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霍夫堡霍夫堡分为旧皇宫(Alte Hofburg)、瑞士宫(Schweizerhof)、新皇宫(Neue Burg)和两座大型花园,有2600多个房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庞大的宫殿群内一共有20多个世界级的收藏馆,堪称欧洲之最,是来维也纳绝不可错过的地方,如果想要把它们尽数看遍,恐怕一周的时间都不够用,如果时间有限,建议游览霍夫堡旧皇宫内的景点,也算不虚此行了。霍夫堡门票内包含的景点集中在旧皇宫内,售票点和入口设在旧皇宫东面的米歇尔门(Michaelerplaz)一侧。旧皇宫是霍夫堡中最古老的建筑,哈布斯堡王朝的数位皇帝都将住所设在了旧皇宫的2层,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常用的22间房对公众开放,其中的六间现被用作茜茜公主博物馆展览。进入旧皇宫后,可从右手边的建筑开始你的霍夫堡之旅,整个参观路线是单行道,跟着指示牌走就可以了。
“维也纳莫扎特纪念馆”将于2006年1月27日重新开放。这个原本只有180平方米的纪念场所是当年莫扎特创作其歌剧名著“费加罗的婚礼”的地方。现在这里将被拓展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6层标志性建筑。游人们可以在此领略到莫扎特那神奇的天赋和创造力,以及了解他在巴洛克晚期的维也纳的家人和朋友。作为由巴洛克时代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的最耀眼的明星,莫扎特将他生命中最具创造力、最成功的岁月献给了维也纳。“在这个世界上,这里是最适合我工作的地方。”他是这样评价维也纳的。因此维也纳的众多景致都与莫扎特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美泉宫,这位音乐神童第一次遇见帝国的玛丽亚?萨拉西亚皇后,并欢快的玩耍于皇后的膝头。维也纳的标志圣史蒂芬大教堂是莫扎特与他的妻子康斯坦兹举行婚礼的地方。多年后,这里又成为世人为他举行葬礼的地方。莫扎特在这里过着一种个性的音乐和社会生活。他常常出入维也纳大大小小的豪华舞厅,但却又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座上宾。在他神秘的过世之后,莫扎特终于在城区外的浪漫的圣马克公墓找到了长久的休息之地。但是离开不等于被忘却,现在那优雅的天使正守护着这位音乐天才。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记以上。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拥有会员 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1187年的首场演出,就是由协会同仁担任演奏的。 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奥地利哈布斯堡正室的避暑皇宫,称作美泉宫,建于1714年。坐落在市区西南边缘,又叫舍恩布龙宫,是玛利亚·特雷西亚女皇的避暑后皇宫。1美泉宫得名于一眼泉水,这里原是一片开阔的绿地。有一次,马蒂亚斯皇帝狩猎至此,饮一泉水,心神清爽,称此泉为美丽泉。1743年,玛丽姬特蕾西亚女王下令在此建宫,这里便出现了气势磅礴的宫殿和巴洛克式花园。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凡尔赛宫。宫内有1400个房间,从中央大厅进去。有44间是洛可可式(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纤巧华美的建筑风格),优雅别致,但大多数是巴洛克式(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重视雕琢的建筑风格)。宫中专门有东方古典式建筑,如嵌镶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国式房间和用泥金和涂漆装饰的日本式房间。房间内部的装饰品也以东方风格统一协调,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着陶瓷器。在琳琅满目的陶瓷器摆设中,有中国青瓷、明朝万历彩瓷大盘和措花花瓶等。 宫内有哈布斯堡王朝历代帝王大摆筵席的餐厅和华丽的舞厅。宫内陈列着几辆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加冕大典时用过的绣金马车。特蕾西亚女皇是奥地利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女皇,她的著名格言是:“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和。宫殿长廊挂满哈布斯堡正朝历代皇帝的肖像和记录画以及玛丽亚·蕾西亚女皇所生16个儿女的肖像画。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后来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少女时代的画像。优雅细致的笔调,把王朝当日的豪华盛景和奢丽气氛表达无遗。各房间和回廊拐角处装有各种式样的火炉,俄式的大火炉造型尤为奇特。 美泉宫作为历代皇帝的夏宫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至今仍然雄伟挺拔。著名的茜茜公主和弗兰茨也曾居住在此,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宫殿后面是一座巴洛克式大花园。拿破仑两次占领维也纳时都曾在宫里居住。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时代也在典雅的宫廷舞台上为女皇演奏过钢琴。
美景宫(德语:Schloss Belvedere)美景宫是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宫殿,和霍夫堡及美泉宫不同的是,兴建这所宫殿的主人并不是皇帝,而是一名军事元帅——欧根亲王。他曾经服务于哈布斯堡的三朝皇帝,为哈布斯堡王朝建立日不落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美景宫分为上宫和下宫两部分,连接上下两个美景宫的是一座一个以法国和意大利样式为基础的对称花园。花园内有许多花园雕刻、喷泉、小瀑布,还包括一个动物园以及充满异国植物的温室,这是18世纪最美观、最华丽、最精细的欧洲花园之一。其对称设计的梯阶和轴向设置的喷泉水池被草地和树木所环绕,喷泉中的海神塑像和巴洛克的斯芬克斯雕像把游客带进一个奇幻的世界。如今,美景宫内设立了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是世界最重要的美术品收藏博物馆之一。下美景宫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上美景宫是十九和二十世纪美术馆,主要收藏有19世纪 和20世纪左右的彼德麦耶尔艺术家的作品,法国印象派画家,例如:克劳德莫奈、奥古斯特、雷诺阿、古斯塔夫•克林姆和埃贡•席勒等人的杰作。最受欢迎的馆藏就是克里穆的作品,而其中最着名的是“吻”。
英雄广场位于奥地利,是一个融合了历史、艺术和政治的胜迹。风景名胜英雄广场,宽敞肃穆,雄伟壮观。广场的右边是全国最大的画廊,左边是美术馆。进入广场,可看到两侧有两堵对称的弧形石柱壁,每一堵的石柱之间,各排列着7尊历史英雄的塑像。石壁上方各有两组勇士驾驭战车的塑像。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36米高的千年纪念碑柱顶站立着大天使加百列的石像,这位在《圣经》中同情人类,慰劳人类 的天使,高展双翅,似乎刚刚从天而降。最佳旅游时间英雄广场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为14-19度,冬季从12月到3月,气温达零下。总体而言,奥地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7度到10度。最佳旅游时间为四季。
萨尔茨堡老城的精髓就在方圆一平方公里内,广场的北面是主教宗座萨尔茨堡大教堂,南面就是要塞,东面是莫扎特广场,不远处是海王星喷泉,而广场上最显眼的莫过于巴洛克式的主教宫喷泉和金球上伫立的假人。整个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12月5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萨尔茨堡有着众多城堡和宫殿,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内的山丘上,是萨尔茨堡的地标,长250米,最宽处150米,建造于1077年是中欧现存最大的要塞。
米拉贝尔宫和花园始建于1606年,位于萨尔茨堡的萨尔茨河北岸,是当时的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其情人莎乐美而建造,在迪特里希去世后由后继者更名为米拉贝尔宫殿。如今这里成为了萨尔茨堡的市政厅。米拉贝尔宫(Mirabell Palace)这曾是枢机主教金屋藏娇的地方。这座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的特色是它的楼梯, 1723年都纳(Donner)在楼梯的回旋扶手上雕刻22个快乐的小天使滑上滑下,淘气地赤裸着小身子。由于这里之前曾遇到过大火,因此唯一留下来的是通向花园的大理石楼梯和大理石大厅。大理石大厅今天已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婚礼大厅之一,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新人前来注册结婚。厅内到处可见可爱的小天使雕塑,墙上则是各路希腊神祇的雕像。小天使姿态各异,憨态可掬,活泼可爱,仿佛坐在云端嬉戏。除此之外,大理石大厅主要用于会议、纪念活动和音乐会。每年7月中旬到8月底是著名的萨尔茨堡艺术节的举办时间,此时古典乐界的世界最顶级团体和艺术家都会来到萨尔茨堡为观众们带来精彩的演出。
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于1606年为 莎乐美·阿尔特在城墙之外建造了一座宫殿, 当时人们称之为阿尔特瑙莎乐美·阿尔特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兼议员威廉·阿尔特的女儿,是大主教最钟情的情人。她为大主教生了15个孩子,其中10个活了下来。但莎乐美·阿尔特从不过问政治。沃尔夫·迪特里希1612年被强迫免职,而后被关在要塞中。在其死后其继任者马尔库斯·西提库斯·冯·霍亨内姆斯(1612-1619)将阿尔特瑙改名为米拉贝尔花园1721-1727年间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建筑群. 1818年4月30日的大火严重损坏了米拉贝尔花园。唯一留下来的是通向花园的大理石楼梯和大理石大厅。此外在花园这个小天地中众多的雕象也是构成这座巴洛克杰作的重要部分。作为以前主教庆祝大厅的大理石大厅,今天已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婚礼大厅之一.在这座大厅里烈奥波特·莫扎特与他的孩子沃尔夫冈和纳纳一起共舞过.除此之外大理石大厅主要用于会议,纪念活动和有情调的音乐会。今天这里是萨尔茨堡市长及市政办公楼.这里还有侏儒花园,巴洛克博物馆和自然剧场。米拉贝尔花园的旁边是会议大厦和疗养院。
葛特莱德小街(Getreidegasse)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葛特莱德小街是属于奥地利最漂亮的购物中心,因为这里还保留着中世界留下来的风情,有着悠久古老的招牌,精美且富有艺术氛围的门面,以及风光的连拱廊,为此地蓬勃的商业气息中增添了浪漫的艺术情调。 小街上有H&M、麦当劳等现代品牌,但门面和招牌一样都很古老。漫步于此,仿佛时光重回中世纪。最佳旅游时间萨尔茨堡属于温带气候,受阿尔卑斯山的影响,降雨量较大,冬夏季都非常的短暂。每年的四月到十月是萨尔茨堡比较理想的旅游时间。
萨尔茨堡大教堂是奥地利萨尔茨堡规模最大的教堂,是一座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风景名胜萨尔茨堡大教堂以其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阿尔卑斯山一侧早期巴洛克风格雄伟的特征。大教堂广场构成了大教堂的前庭。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1766-1771沃尔夫冈与约翰·巴布提斯特·哈根瑙尔为希基斯蒙·施拉腾巴赫伯爵大主教建造的圣母柱,它的历史见证了萨尔茨堡教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独立性。教堂博物馆中有丰富的藏品。在正墙里面上有4座巨大的雕像:手持钥匙和宝剑的圣徒彼得和保罗,手持盐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作为墙饰的2个印有花纹的盾代表了大教堂的两名主要建造者马库斯·西提库斯和巴黎斯·罗德龙。最佳旅游时间萨尔茨堡大教堂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为14-19度,冬季从12月到3月,气温达零下。总体而言,奥地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7度到10度。最佳旅游时间为四季。历史文化萨尔茨堡老城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是天主教的中心萨尔茨堡大教堂。大教堂最初的建造时期可追述到公元774年,当时正是圣维吉尔的时代(745-784年)。自它落成之日起,它就与教廷王侯的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历了1598年的一场大火后,1614年主教马库斯·史提库斯依照桑提诺·索拉力的设计开始重建这座大教堂。1628年,新教堂在巴黎斯·罗德龙主教主持了大教堂的落成仪式。古伊多巴尔德·图恩主教于1660年让乔瓦尼·安东尼奥·达利欧设计修建了大教堂的穹顶。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1766-1771沃尔夫冈与约翰.巴布提斯特.哈根瑙尔为希基斯蒙.施拉腾巴赫伯爵大主教建造的圣母柱。它的历史见证了萨尔茨堡教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与独立性。 教堂博物馆中有丰富的藏品。1944年的轰炸摧毁了教堂的屋顶和部分圣坛。之后 ,又被重新修葺。1959年又根据其原来结构的基础上做了扩建。刻在门栅栏上的年代标志记录了“774”,“1628”,“1959”三个年代。它们使人们想起在这三年里的三次修葺。在正墙里面上有4座巨大的雕像:手持钥匙和宝剑的圣徒彼得和保罗,手持盐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作为墙饰的2个印有花纹的盾代表了大教堂。
奥地利18世纪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萨尔茨堡市粮食大街9号。这是一座金黄色的6层楼建筑。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莫扎特14岁被任命为宫廷乐师。1781年,他向宫廷提出辞呈,迁居维也纳,从而打开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大门,直到1791年1 月5日逝世。为了纪念他,1917年把这里辟为莫扎特故居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莫扎特生前使用过的小提琴、木琴和钢琴、亲笔写的乐谱、书信以及亲自设计的舞台剧蓝图等。馆内如今还珍藏着莫扎特的一缕金色头发。故居前面是莫扎特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莫扎特全身铜像。莫扎特故居是到萨尔茨堡的游客们必到之处。
莫扎特广场(Mozart Square)位于奥地利萨尔斯堡,一座青铜的莫扎特雕像纪念碑是广场的中心,而旁边瓦格广场上的老宅是当地著名诗人乔治·特拉考的出生地。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是建立此广场的重要倡导者。他私人捐助了巨款,并且还捐赠了一个大理石底座。今天这个底座被收藏在卡罗里诺·奥古斯坦博物馆里。
奥地利音乐古城萨尔茨堡的一座宫邸花园,俗称水晶宫,现为奥地利一景,是以喷泉和水戏而闻名。 这座原是萨尔茨堡红衣主教的私人宫邸花园,园林建筑别具匠心,既有欧洲传统的园林风格,又有类似中国园林以小窥大的特点。国内绿树成荫,流水涓涓,建筑物的门旁檐下,道路两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时喷射,水花飞溅,雨帘雾障,使游人感到身置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中。花园内,在一个玲珑假山的山洞内,可以听到26种不同的鸟鸣声,水晶庭院在它的后院,庭院不大,是黑尔布隆它的核心。内置有长石桌石凳及装置巧妙的喷泉,游客们常被那巧妙收藏,又伸出鬼没的隐蔽水柱弄得啼笑皆非,却又乐趣无穷。这座花园建于17世纪,该园主人红衣主教曾在这里的长石桌石凳上宴请威尼斯和罗马的朋友,酒意正酣时,主教不动声色地按动机关,水往从四处喷出,连客人的座下也涌出水来,客人四处躲避,均被浇湿,惟有主教稳坐酒台,没有溅上一滴水。 园内有一间小巧玲珑的石层,周围壁石上筑有微型的小戏台,场景和人物都是根据世界著名童话制作的。人物是蜡制的,它们随气流变动而活动。石屋中央有一奇特的石块,上面放着一顶珠光闪闪的皇冠,只要一伸手会触摸皇冠,立即有泉水涌出,将皇冠喷起一米多高。在不远处有一电动舞台,利用水流的原理使一百多个木偶在台上扮演了300多年前一个小镇的生活场面。木偶通过水的动力在音乐声中各自于自己的事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舞台前播放着古典音乐,其间游人可领略中世纪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