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位于市广东路360号。2002年6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援建的南粤文化中心迁入。博物馆有展厅面积800余平方米,库房面积300平方米。馆内收藏有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木器、铁器、毛布、清代服饰和干尸等文物12000余件,其中17(类)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以通史陈列的方式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北朝及隋、唐、元、明、清来呈现哈密悠久的古代文明,在通史陈列中还包括有独特文化面貌的五堡、焉不拉克两个专题陈列。展厅陈列各类文物1000余件,有轰动国内外的五堡干尸、精美的古代毛布和属于北方青铜文化的铜釜、鹿首铜刀等珍贵文物,大部分展品为历年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现已全面更新,处于全疆地州级博物馆一流水平。
哈密回王府,坐落于哈密市回城乡,原回城东北角。是在原蒙古府的基础上于清康熙四十五1706年重建。民国19年1930年6月,沙木胡索特病故。次年,农民暴动,驻哈密省军进占回城,为寻找财宝,将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回王府“付之一炬,夷为平地”,连有数百年历史的“贮藏经典之库”也随大火化为灰烬。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马仲英逃亡记一书中记载了回王府被焚后的情景。
位于哈密市西郊,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现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礼拜寺 (艾提卡寺)等三部分组成。大礼拜寺殿高大宽阔,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史料记载,该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四世回王玉素甫时(1740年-1760年间)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时(1740年-1813年间)曾两次扩建。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拨专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坟)。这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高15.56米,四角塔柱撑立,圆尖拱顶用绿色疏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白瓷砖镶砌,拱拜四角为圆柱形,正门西侧圆柱中空有土阶螺旋而上,可达墓顶。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背以及土木结构的大礼拜寺互相照应,风彩各异。整个建筑群占地约20亩。绿树成荫,建筑独特,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九世(共233年)哈密回王府历史以及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景之地。墓葬群的西部有哈密最大的清直寺,规模宏伟,四壁文饰彩绘,顶部撑柱雕花,可容纳1800人做礼拜。回王陵市南2公里处,系历代回王及其王妃墓穴,其中一处为两座亭式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位于城东印黄梁乡双山堡村。北距古长城遗址7.5公里,属长城沿线古城堡。台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用黄土夯筑,明万历年间外用青砖包砌。此堡城廓尚存,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40米,堡场高8.7米,厚6.8米,原设东、西、南3门,现已拆毁。堡内存三官殿、老爷庙、大佛殿、龙王庙和魁星楼等古建筑。
位于新疆木垒县东北部的盐池附近,鸣沙山西北部。地处沙漠边缘。这里胡杨与红柳、芦苇丛生,约5000亩的密林中,树龄在400年以上的约有27000株。最大的胡杨高达6米上下,3人方能和抱。胡杨是新疆古老而珍奇的树种之一,我国古时称其为胡桐或梧桐,维吾尔语称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植物学上属杨柳科杨属,具有惊人的抗干旱,抗风沙,耐盐碱能力。它能将吸收的过量盐分从树皮裂缝处溢出体外,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胡杨碱。
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内,东距哈密市65公里。为汉─唐时代城址。地理坐标:东经92°54′28″,北纬42°56′16″,海拔614.2米。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颇具规模,有南北二城,平面呈“吕”字形。由于白杨河水自两城间流过,致使古城遭受破坏。城内已被辟为村民居住地或果园,原有建筑大多被毁。在古城内外发现的陶片主要是夹砂红、灰陶。多为轮制,火候较高。纹饰以花边刻线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有罐、瓮等。从形制特点看,与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中出土器物多有相同或相近似之处。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鄯善国被高车人攻破, 部分人北逃伊吾,在这里筑城居住,称为纳职。唐贞观四年(630年),又在此设伊州,下属纳职县城。两座城址,从地望、出土遗物和构筑形式等综合分析,很可能就是东汉伊吾屯城和唐之纳职县城 。
这处遗址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寺院。兴盛于唐代,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 遗址散布在白杨河两岸高高的土崖上。河东有3个洞窟、1座佛塔和1座大佛寺。大佛残高8.2米,估计整身高度在15米以上。大佛寺大殿高5层,这在当时已经是高层建筑了。 从白杨河上游到中下游六十余公里,还有一系列的佛教遗址,以及古坎儿井、焉不拉克古墓群、拉甫却克古城、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等。白杨河是一条璀璨的文化之河,其流域内的古文化被称为“焉不拉克文化”。
焉不拉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焉不拉克村,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距今约4000年。 墓葬分布在两条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土岗上,地表没有明显痕迹。墓葬形制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竖穴生土二层台墓,葬式为曲肢、直肢两种。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木器、铜器、铁器、金器、骨器和毛纺织品等。彩陶纹饰与甘肃地区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彩陶纹饰相似。 该墓群对研究新疆与内地的文化联系极为重要。
巴里坤县城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县风景名胜王氏古民宅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上房,房内主要陈列了王氏家训解读及3幅楹联(第一幅楹联:士农乃富贵根本,勤俭为子孙燕怡;第二幅为:书田无税子孙耕,荆樹有花兄弟乐;第三幅为:何地不通神洋洋乎如在其上,随时皆降福荡荡乎民无能名)佛阁;第二部分为主室,房内西墙上悬挂王善桂老人和有关领导合影的照片及先祖的官帽盒、衣柜、炕桌等文物;第三部分为书室,这是培养子女学识素养的地方,内部陈列文物有:文房四宝及古书,古画(如孟子、论语、诗经,及慈禧御笔)第四部分为账房,这里摆放着钱柜、升、斗、大小秤杆、戥子等计量物具,收银架、账桌、代盒、货槽一应俱全,可反映出古时家务管理的严格;第五部分为厨房(两间),外间布展了先祖的官车、柳条酱笼、杂粮柜、锅具,内间摆放了铜壶、铜和面盆、生铁饭锅、寿桃模具、碗架等,重现了古人的用食习惯。院子里有一棵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种植的榆树,树冠形如巨伞,是院内一大亮点。后院各式树木花草生长其中,郁郁葱葱,游客观看后心旷神怡。上房和主室坐南向北。通过参观此古民居,游客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最佳旅游季节7、8、9三个月是哈密的最佳旅游时间。哈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显著。夏末秋初之际前往哈密,可以品尝新鲜的瓜果,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 历史文化王氏古民宅座落在巍峨的天山脚下北麓巴里坤县城南街西侧榆树巷一角始建于清朝乾隆初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整体院落为木架结构,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古建筑,原院分为主人院、后勤院和菜地,王氏居住人口最多时达40至50 多人左右,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现占地一亩多,虽经历了1842年和1914年两次大地震,都没有造成很大的震损(据巴里坤县志记载)。现宅院的主人是一位古稀之年的王善桂老人。其先祖王绪将军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随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兵25600人)到巴尔库勒(巴里坤)平定准格尔叛乱,于雍正九年参加绿营兵城(汉城)修建工程。战乱平息后,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班师回朝,留王绪将军镇守巴里坤,官封四品,其第五代传人曾在现大红柳峡卡伦边守边,其夫人享受儒人待遇,先后几代人为镇守巴里坤做出极大贡献。此院已居住过十二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