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康斯广场(Esplande des Quinconces)位于旧市区北端,加伦河畔,面积12万平方公里,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广场之一。坎康斯广场(Esplande des Quinconces)的西侧,矗立着法国革命后的恐怖时代被处刑的吉伦特派党员的纪念碑(Fontaines du Monument aux Girondins),还有青铜雕刻环绕高达50米的自由女神像,出生波尔多的思想家蒙田和哲学家孟德斯鸠的雕像等。广场两旁环绕着成排的树林,河岸边有一个观景的平台,是观赏整个广场的最佳位置。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著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协和广场最初被命名为路易十五广场,中间铸造的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显示着其在位时期的威势。但是,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并改了断头台,易名为“革命广场”,当时轰动世界的路易十六处决案,即在这个断头台执行的,其后也亦有数千人在此被处决。有个传说:当年由于这里血腥味道太重,以置于一队牛群要从这里经过时都嘎然止步,拒绝经过此地而改道而行了。直到广场被重建,为了记念战争年代的结束和人民祈望和平的愿望,再次改名为“协和广场”。广场至今仍然保持着18世纪的建筑风格。位于广场中央的路易十六的雕塑在大革命时候被推倒,它的位置被埃及方尖塔(Obelisk of Luxor)取代。方尖塔高达22.83米,重达230吨,是当年埃及总统送给法国的礼物。于1836年安装,而方尖塔来自埃及乐蜀的阿蒙神殿,原是放于殿前的左右两侧的,外形成方柱体,顶部是小金字塔形,古埃及人用它来拜祭太阳神,塔上雕刻有埃及象形文字,并记载了当年如何把石塔从埃及送到法国的历程。
巴士底狱遗址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历史文化封建君主时代的法国有一种制度,贵族和秘密警察可以凭着国王签发的“密札”随意逮捕任何人并关进监狱。这种密札往往是空白的,持有者想逮捕谁,只需填进他的名字。在路易十四时期,国王经常把密札当作人情随意送人。巴士底狱里关满了无辜入狱的囚犯,他们莫名其妙被捕,从未经过审判,更没有确定的刑期。路易十五时期,这种情况有所减轻,巴士底逐渐转为关押轻微犯罪者,刑期一般都很短,但密札制度并没有改变,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悲惨世界》《双城记》《九三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巴士底狱囚犯悲惨命运的描述有趣的是,现在的巴黎人并不只在这里跳舞,巴士底广场也是各种抗议、示威者最钟爱的集会场所。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攻克巴士底”至今仍然是法国人心目中追求自由、民主的象征。不过现在集会一般总是和平的,甚至气氛轻松,旅游者遇到也不必紧张。
卢森堡公园
卢森堡公园(Luxembourg Gardens)是巴黎一座生机盎然、美丽如画的公园,有许多思想家、诗人题辞的半身塑像与纪念碑。在高大的古树下放着绿色的铁椅;在这儿人们可以打牌,下棋或玩球,孩子们一边骑马,大学生们可在美迪奇喷泉边谈情说爱。 卢森堡公园占地百顷,有巨大的梧桐大道与图案的花园、喷泉,以及许多上古智者的雕像,还有一个皇帝的别宫卢森堡宫(Palais du Luxembourg),卢森堡公园是玛丽亚·冯·梅迪奇(1573-1642)在其丈夫亨利四世死后的1615年建的,在大革命期间作为监狱,目前卢森堡宫是国会议员的宿舍。由于卢森堡宫今日已成为参议院所以管制略为严谨,公园的开放时间亦为复杂,就是说差不多早上8点左右开放,至夏季6月最晚在晚上9点30分,而冬季12月则最早在下午4点30分关门,依此类推每15天换一次时间。卢森堡公园因为够大,所以早晨、黄昏、景象各不相同:有时像天然的运动场,人们绕着公园慢跑,或者练太极拳和中国功夫;有时像儿童乐园,到处是兴高采烈的孩童,免费的玩偶剧场是这里的特色之一;有时像读书盛会,而且读书的不仅仅是拉丁区的大学生们;当然最常看到的还是晒太阳的人们。
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赛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具体坐标为48°24'7.50"N 2°41'57.40"E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变而来,“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
早餐: 酒店用餐 午餐 :Le Violon D'ingres 晚餐 :自理
第08天 出发地: 巴黎
杜伊勒里公园
杜伊勒里公园(JARDIN DES TUILERIES)紧挨着罗浮宫。由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师勒诺特尔设计的这座法式花园是巴黎中心区的一座自然之岛。它是对称与和谐美的典范。园中小径、草坪以及喷泉周围都修建有雕像。公园地面由粗糙的沙砾厚厚的铺了一层,衬之以散落在路边的大理石雕刻,给眼睛一种古朴的慰籍。公园是杜伊勒里宫仅存的遗迹。杜伊勒里宫始建于1564年,最初的建造者是亨利二世国王的遗孀凯瑟琳•德美第奇。后来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世先后对它加以扩展。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六在杜伊勒里宫的城堡里被困。1871年5月,王宫被烧为灰烬。杜伊勒里公园的对岸便是奥塞博物馆(MUSEE D′ORSAY)。该馆紧邻塞纳河畔,是巴黎的又一艺术宝库,以收藏19、20世纪印象派画作为主。梵高自画像、莫奈的蓝色睡莲、雷诺瓦的加雷特磨坊舞会等作品都是镇馆之宝。从杜伊勒里公园另一端出来便是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这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建于1757年,1763年取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被称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称“协和广场”。
漫步至圣日尔曼与圣米歇尔两街交汇处,前方看似倒塌的废墟中,突然冒出一座博物馆,让人不免有些惊讶,这里便是著名的国立中世纪博物馆。中世纪艺术继承了希腊艺术、罗马艺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往往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和强调精神世界。在中世纪,作为历史纪念碑的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都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们也同时带动起了雕刻、镶嵌画、壁画、版画、挂毯画、插图等等其他艺术的发展。博物馆保护了大量西元前的作品,旨在说明中世纪艺术在欧洲多种多样的根源和出处,要想了解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历史,尤其是法国艺术的进程,中世纪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形象和权威的教科书。历史文化中世纪博物馆是由法国政府于1843年创建,是为了将高卢罗马浴池的遗迹以及安放有亚历山大·迪索默拉尔(Alexandre Du Sommerard,17791842)收藏的克鲁尼旅馆整合到一起。中世纪博物馆内容皆是中世纪重要的画作及工艺、雕刻品,著名的有"妇人与独角兽"(La Dame a la Licorne)一画。全馆共有2层楼,收藏品包括中世纪彩绘手稿、挂毯、贵重金属、陶器等,最受人重视的还是占大部份比例的宗教圣物,如十字架、圣杯、祭坛金饰等。博物馆外的建筑遗迹就是高卢罗马公共浴池,因遭破坏而残破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