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是英国剑桥郡首府,剑桥大学所在地,“英国惟一的大学城”,位于伦敦北。地处平原,剑河从城市西门经市区流向东北,注入乌斯河。风景名胜剑桥大学城(Cambridge City)景点:位于国王学院对面的圣玛利教堂(Church of Great St Mary's),在18世纪以前是剑桥大学授予毕业生学位的场所,后来才改到现今的Senate House。圣玛利教堂是剑桥大学城的中心,以前学校还规定学生住宿的地点不得超过圣玛利教堂3英哩外,爬上圣玛利教堂123个阶梯后,可从屋顶眺望最近的国王学院。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是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学院,在亨利六世的鼎力支持下于1441年成立,学院草地中央即为亨利六世的青铜纪念像,国王学院的主要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哥德式门楼。国王学院内的国王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建筑的一大代表,也是中世纪晚期英国建筑的重要典范。跟其它学院一样,国王学院仅有部份区域对外开放,游客不能随意进入校舍以免妨害学生作息,考试期间学院也不对外开放。 剑桥大学有近800年历史,孕育出60多位诺被而奖得主,共有31个学院。科学和工业是剑桥最引以为傲的学术。三一学院产生了牛顿、培根和20多位诺被而得主、6位英国首相。圣约翰学院中有著名的叹息桥。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学院。各学院参观费不等。为了避免对教职员和学生造成不便,参观者最好依据学院的参观路线指示行进。最佳旅游时间剑桥大学城地处英国,气候冬暖夏凉,偶尔下雨,且持续时间不长,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剑桥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发音“坎布里奇”,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这里确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早在两千年前,罗马人就曾在这个距伦敦约90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屯兵驻军。虽然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剑桥只是个乡间集镇而已。直到剑桥大学成立后,这个城镇的名字才渐为人所知。
叹息桥位于圣·约翰学院,建于1831年,连接了该学院的老庭(The Old Court)与新庭。它类似一座廊桥,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半个椭圆形的桥孔,横跨在剑河上;中间是一条通道,即长廊。与其他长廊不同的是,它的道面不是平直的,而是拱形的,行人过桥要上下坡。桥的两边是半封闭的,相互对称的五对用钢筋拦护的拱顶水泥框架的玻璃窗,用来采光;上层是平顶,类似一般水泥大桥的桥面,顶面的两边均衡地耸立着相互对称的塔尖状装饰。整座桥身的外观呈浅黄色。
剑桥 - 伦敦
早餐:自理 午餐:自理 晚餐:自理
第04天 出发地: 伦敦
伦敦眼
伦敦眼(The London Eye),全称英国航空伦敦眼,又称千禧之轮,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第四大摩天轮,是伦敦的地标之一,也是伦敦最吸引游人的观光点之一。总高度135米(443英尺)。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全部设有空调并不能打开窗。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1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风景名胜坐在伦敦眼上可以鸟瞰伦敦的全貌,因此,进入“伦敦眼”的人,就可以在半个小时的旋转中,到达城市中心的上空,俯瞰方圆25英里范围内的壮丽景色,其间还可以听到解说一一介绍进入视野的主要地标。“伦敦眼”在夜间则幻化成了一个巨大的蓝色光环,大大增添了泰晤士河的梦幻气质。 最佳旅游时间伦敦眼气候冬暖夏凉,偶尔下雨,且持续时间不长,最佳旅游季节为春秋两季。历史文化伦敦眼有32个25人座的封闭座舱,带着乘客“飞”在这个首都中心的上空:25分钟的过程中有相关解说并把视野内的主要地标介绍给乘客。曾有人建议赋予摩天轮一些象征性意义,如“生命的轮转”、座舱“象征着光阴本身的每分每秒”等等。这座当时举世最高的观景摩天轮为伦敦旅游业注射了一剂强心针。特别提示1. 在搭乘伦敦眼前会进行安检,过大的背包、行李箱、三脚架、食物、饮料以及小刀、剪刀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都是不能带入的。2. 想一次体验白天及日落后的美丽景色,可以事先查好当天的日落时间。如果是周末及节假日前往,建议预定好快速通道票。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坐落于英国伦敦,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纽盖特街与纽钱吉街交角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的宗教中心,建筑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17世纪末建成。教堂是文艺复兴风格,覆有巨大穹顶,高约111米,宽约74米,纵深约157米,穹顶直径达34米。这座宏伟建筑设计优幽完美,内部静谧安详,是建筑大师莱恩最优秀的作品。塔顶是眺望伦敦市区的绝佳地点。1981年举行过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大典。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纵轴156.9米,横轴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有两层圆形柱廊构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顶,直径34米,离地面111米。教堂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画,墙顶上立着圣保罗的石雕像,整个建筑显得很对称且雄伟。正面建筑两端建有一对对称的钟楼,西北角的钟楼为教堂用钟,西南角的钟楼里吊有一口17吨重的大铜钟。教堂内有方形石柱支撑的拱形大厅,各处施以金碧辉煌的重色彩绘,窗户嵌有彩色玻璃,四壁挂着耶稣、圣母和使徒巨幅壁画。唱诗班席位的镂刻木工,圣殿大厅和教长住处螺旋形楼梯上的精湛铁工,都反映了当年的高度艺术与装饰水平。
早餐: 酒店用餐 午餐 :The Andover Arms 晚餐 :烤牛排
第07天 出发地: 伦敦
英国国家美术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又译为国家艺廊),是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的正北方向,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北方向的故宫博物院。国家美术馆又称伦敦国家美术馆,成立于1824年。当时仅有38幅画作,从这些由乔治四世说服政府购买林布兰、拉尔等人的38个作品,陆续拓展为现在以绘画收藏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
伦敦地牢引是世界上最阴森恐怖的著名景点,它真实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伦敦历史中黑暗凄惨的一面。骇人可怕场面和形象的逼真程度不亚于杜莎夫人蜡像馆恐怖屋的的场景。黑暗的地牢、屋顶上的滴水、白森森的骨架和低闷的钟声等背景音效所营造的气氛,使地牢里的场景更显得阴森可怕。地牢里还展示具有伦敦特征各种可怕的场面,如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还有伦敦发生一些事件的场景,如伦敦大火等。
英国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又被称之为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或议会大厦,是英国国会(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哥德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迹,如威斯敏斯特厅(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庆典仪式,如国葬前的陈列等。英国国会大厦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且风云迭起。盖伊·福克斯曾试图炸掉它,希特勒曾毁坏了大厦的一大部分。1834年,曾因有人在炉子里大量焚烧政府文件而引起火灾,把大厦夷为平地。所以,今天人们在泰晤士河畔看到的大厦,实际上并不很古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远远超过了一百年,然而,如同圣保罗大教堂和白金汉宫一样,国会大厦也仍然是伦敦甚至世界上最负盛誉的建筑之一。建筑重建时,查尔斯·巴里爵士的方案运用了垂直哥特风格。该风格曾在15世纪和19世纪哥德复兴式建筑兴起时风行一时。巴里虽然在古典建筑上见长,但却得到了哥特风格建筑师奥古斯塔斯·普金的协助。在大火中幸免、始建于11世纪的威斯敏斯特厅也被纳入了巴里的设计之中。而普金也对于工作的一些结果颇感不快,尤其是巴里在设计上的对称化布局;他对此有过经典的评述:“先生,全是希腊的,都铎细节长在了雅典风格上。”
早餐 :酒店用餐 中餐:Orangery at Kensington Palace 晚餐: 好日子湘菜馆
第10天 出发地: 伦敦
威斯敏斯特教堂
西敏寺(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又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是英国皇家教院,是欧洲最美丽的教堂之一。西敏寺建成后即成为英国国王加冕典礼的场所。它是一座壮丽的哥特式教堂,它无论在世界建筑史上,还是在英国过去九个世纪的悠长年代中,都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英国王室成员、政治家、宗教界名人以及著名诗人都有不少葬在此处。坟墓作为死者的容身之所,在许多文化与文明中常常被陵园或纪念馆所代替,有时两者并存。而整个中世纪(5~15 世纪)时期,把死者葬在教堂、修道院或小教堂里是很流行的做法。早期文明中,坟墓被看作是死者的住屋,所以墓内通常陪葬有大量的衣服、器皿和家俱等生活必需品。自文艺复兴(14~16 世纪)以来,西方关于坟墓是“死者之家”的概念已经趋于消失。因此, 在教堂里, 一口石棺或一块墓碑就可以称之为坟墓。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就是一块容纳众多的这种坟墓的墓地。西敏寺位于英国首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议会大厦西南,创建于公元960 年。它的前身是7 世纪时在泰晤士河一个叫托内的小岛上建起的祭祀圣彼得的小教堂。从创建时起,寺院就称作威斯敏斯特寺(意为“西寺”,以区别于位于城东伦敦塔外的一个西都会寺院——“东寺”)。1050 年,英格兰国王“笃信者”爱德华(1003~1066 年)下令对之进行扩建,以作为自己的墓地,1065 年竣工,正式启用。以后的历代英王又陆续改建、增建。18 世纪上半叶,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建造了教堂西端的双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国建筑师、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运动的领袖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整修。这位沉缅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师在承担修复工作时,常因傲慢地毁掉许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时人的争议。不过,这种作风对西敏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西敏寺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 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实在多亏了斯科特这样的建筑师。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特别提示1、教堂内禁止拍照,参观时请保持安静。2、教堂边上就是大本钟和议会大厦,可一并游览。
伦敦博物馆
伦敦博物馆讲述着伦敦古城从史前时期到20世纪跨越2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展品中包括重建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古老店铺赫伦敦大火(Great Fire Experience)。2008年5月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还在伦敦市内发掘出两口古罗马深井,从而发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用以从井中打水的装置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