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罗马是意大利首都,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成历史悠久被称为“永恒之城”。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感受艺术与历史的碰撞。

第01天 出发地: 罗马

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的统治,韦斯帕西恩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这个用石头建起的罗马斗兽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石灰华(10万立方米,采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构成,它是罗马最大的环形竞技场了。人们相信大约300吨的铁被用来制造将石头连接起来的抓钩。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标准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5万人。共有3层座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的、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古罗马广场

它最初的显著纪念物大概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即最早几个伊特鲁里亚国王的统治期间。    随着帝国的繁荣昌盛,所有反映城市的、宗教的以及政治生活的建筑物开始在广场上积聚起来。贵族住宅、商店、神殿和市场互相争夺空间,商人、政治家和皇帝也争先恐后地在这个地区建造比以前更壮观的纪念物。    到了2世纪,建筑的混乱现象沿着自然的轨迹发展,主要是由于所有的空间都被占用了。尽管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帕拉蒂尼山,商贸中心转向图拉真市场,新的建筑物转向帝国广场,但古罗马广场遗址仍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焦点。    罗马失陷后,时间为它敲响了丧钟。3世纪时,熊熊的大火摧毁了广场,接踵而来的还有地震和5世纪时野蛮侵略者发起的进攻。中世纪时期,这儿的石块被大量地劫掠去盖教堂和宫殿,在建筑工人石灰窑里,珍贵的大理石化为粉末。最后,广场在肆意的掠夺后逐渐转变成了奶牛牧场,从18世纪末至今才陆陆续续得以较连贯的发掘。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经常被认为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但是在这座在315年为他而建的拱门上找不到任何基督教的形象。他的洗礼仪式仅是在22年后在他临终之际举行的。尽管君士坦丁拱门建造得格外雄伟气派,它却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座拱门上面的绝大多数装饰品其实都是取白于以前的皇帝们所建造的各种建筑物,这也表明罗马的艺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说,处在拱门上端(顶阁)两侧的那8座矩形浮雕(rectangular rellefs)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库斯奥里列阿斯(161—180)的建筑物上的装饰,只是这位皇帝的头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样子(还有3座浮雕和它们属于同一系列,现存卡匹托尔博物馆。它们清楚地显示着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皇帝的样子)。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InRoma Restaurant 晚餐:Hostaria Al Gladiatore
  • N°9 Colosseo

第02天 出发地: 罗马

帕拉蒂尼山

帕拉蒂尼是罗穆卢斯杀死自己兄弟瑞摩斯并于公元前753年创立罗马的地方。今天,它的遗址风景宜人,是野外聚餐的理想场所。帕拉蒂尼曾是古罗马周边最豪华富丽的地方,在此可以俯瞰古罗马广场。贵族们都想方设法在此造房筑屋,而代代君主们更是在此兴建越来越多奢侈的宫殿。但在罗马衰落以后,帕拉蒂尼因年久失修,日渐荒芜。直到中世纪,人们开始在废墟上重建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家庭在山上建造花园。今天的帕拉蒂尼基本为皇帝图密善的行宫遗迹而覆盖。这个行宫结构复杂,面积巨大,作为主要的皇宫长达300年,分为Domus Flavia(皇宫)、Domus Augustana(皇帝的私人住宅)、和stadio(运动场)三部分。帕拉蒂尼山的名字据说是从帕拉斯女神演变来的。在山顶上往下望,一侧为古罗马广场,另一侧为大竞技场。从古罗马广场的入口沿路往前便是奥古斯都宫的遗迹。位于奥古斯都宫和皇宫之间的白色巨大建筑是帕拉蒂尼博物馆的所在地,这里展示了在帕拉蒂尼挖掘出来的手工品,还有几个无头女子的连衣裙大理石雕塑,衣褶清晰逼真。皇宫建于早期建筑物之上,这当中包括有时允许游客参观的怪兽之家。此建筑因其中一个房间内摆有两个鹰头狮身怪兽的水泥浮雕而得名。它是帕拉蒂尼最古老的建筑,其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世纪晚期或前1世纪。帕拉蒂尼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利维亚住宅,即奥古斯都妻子利维亚的住所。有时允许游客参观。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罗马国家博物馆之阿特姆彼斯宫

罗马国家博物馆之阿特姆彼斯宫位于纳沃纳广场北面,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和巴洛克风格。馆内藏有著名的Ludovisi收藏品。博物馆的瑰宝包括公元前5世纪的Trono Ludovisi和Galata Suicida。前者为大理石雕刻宝座,后者生动表现了一个高卢人手指匕首,自杀于一个垂死的妇人面前的场景。罗马国家博物馆的埃及藏品也安置与此。据此几步之遥的两个教堂,任何艺术爱好者都不能错过。San'Agostino教堂藏有两件稀世珍品:一为拉斐尔的以赛亚壁画,二为卡拉瓦乔的《朝圣者的圣母玛利亚》。更为引人入胜的是卡拉瓦乔为San Luigi dei Francesi教堂创作的三幅油画,它们被统称为圣马可组图。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真理之口

真理之口(Bocca della verità),是一人形面孔,有鼻有眼,张着一张大嘴。相传,若谁不说真话,它就会咬住他的手。到这里观光的旅客,纷纷将手伸进嘴中试一试自己的手会不会被咬。由于千千万万只手在真理之口中伸来伸去,这张大嘴已被人们的手指磨得锃亮。在意大利罗马,面对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沿右手边的马赛洛剧场大街走大约15分钟,就到了科斯美汀圣母教堂(Santa Maria in Cosmedian),这个教堂很小很安静,但里面却有名扬世界的“真理之口”。这是一块雕刻着海神头像的圆盘,据说把手放在他的嘴里,如果说谎就没办法拔出来。在《罗马假日》里,就是它吓坏了可爱的公主。其实这是一只古罗马时代的井盖,1632年在教堂外墙边发现的。教堂本身的建筑是在6世纪兴建,以柯林特圆柱和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为装饰,也很值得一看。教堂前还残留着罗马现存最古老的神殿方特纳神殿的遗迹。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Gran Caffè del Passeggero 晚餐:Alvaro
  • Palazzo Al Velabro

第03天 出发地: 罗马

威尼斯广场

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它呈长方形,威尼斯广场长130米,宽75米,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广场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观光马车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枢地带。从1980年下半年起,罗马市政府对它进行了整顿,使之更加美丽壮观。威尼斯广场的正面是绰号叫“结婚蛋糕”、“打字机”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纪念堂,耗时25年才建成。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台阶下两组喷泉寓意深刻: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无名战士墓。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万神殿

万神殿(Pantheon)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位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万神殿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作。万神殿的底平面直径也为43.4米,与高度相等。万神殿下半部为空心圆柱形,从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上半部为半球形的穹顶,穹顶的墙面厚度逐渐减小,其下方墙厚6米,与万神殿下半部墙壁等厚,到顶部则递减为1.5米。为使穹顶墙厚的递减更有利于万神殿整体建筑的稳固,万神殿穹顶内壁被整齐划分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凿凹陷,不仅使墙厚的递减更为合理,也增加了万神殿内部的美观性。万神殿的装饰风格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供奉诸神时期的描画神人大战的铜雕等大量装饰,在改为教堂后被大面积更替,原有的屋大维与阿格里帕的雕像也已不在。神殿入口的青铜大门,原与穹顶和门廊天花板所覆的镀金铜瓦互为呼应,现今铜瓦早已用作他途,只留雕工精美的青铜大门镇守那一份已逝的气势。万神殿内宽广空旷,无一根支柱,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米的圆洞,这是整个万神殿内唯一的光源来源。万神殿内的七座壁龛,分别供奉战神和朱利奥·凯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龛外,殿内还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万神殿内侧面的小堂,是拉斐尔、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长眠之地。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牢固。万神殿的基础部分底部宽7.3米,墙和穹顶底部厚达6米,穹顶顶部厚1.5米。为了减轻穹顶的重量,建筑师巧妙地在穹顶内表面作了28个凹格,分成5排,同时,在墙上有门的的前提下还开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这些祭龛里原来放的可能是神像,一些名人的墓穴,如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个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的墓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画家拉斐尔的墓。穹顶顶部的矢高和直径一样,也是43.3米,使得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这样,万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而它的内部墙面两层分割也接近于黄金分割,因此它常被作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实例。万神殿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宽约34米,深达15.5米有16根科林式柱,前排8根,中、后排各排立4根,这些柱子都是用花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12.5米,柱的底部直径为1.43米,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穹顶和柱廊原来都是用镀金铜瓦覆盖的,公元663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下令揭下运往拜占廷。735年以后,罗马人用铅瓦覆盖。17世纪上半叶,柱廊的铜质天花也被人拆走了。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纳沃纳广场

汽车被禁止入内的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比罗马任何别的广场有更舒展的空间。白天鸽子在天空飞翔,一幅悠闲的景象。夜晚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和游客在这里漫步,以他们为赚钱目标的卖艺和绘肖像画的人陆续来到广场。特别是从12月初到1月6号,埃应法尼亚节时广场里到处是卖圣诞节的饰物和玩具的小摊儿,成为中世纪以来罗马冬季的传统节日。广场呈细长形状,是因为古罗马时代在这里进行战车的竞技。据说中世纪时期这个广场全是水,是戏水和游船的地方。还有与周围的建筑非常协调的3个喷泉,分别是海神喷泉四河喷泉和摩尔人的喷泉。中间的四河喷泉是贝尼尼建造的,代表世界的四大河流——尼罗河、恒河、多瑙河、拉布拉多河的四座雕像环绕着方尖碑。贝尼尼和设计了喷泉前面的圣安尼斯教堂的波罗米尼两个人都是当时非常活跃的巴洛克派的主要人物,但两人关系很糟糕。据说有这样一段轶事,贝尼尼在设计喷泉时说:简直不忍目睹的教堂,并将尼罗河的头用布裹起来;又说,教堂如果倒了就麻烦了,所以将拉布拉多河的手朝着教堂方向伸出去。广场北边是海神喷泉(德拉·波尔塔建),南面是摩尔人的喷泉(贝尼尼建)。从摩尔人的喷泉旁边背对广场向右走50米左右,三叉路口的左边有一座快要倒塌的塑像,这就是帕斯魁诺。据说中世纪的时候,对黑暗统治和社会不满的市民们将写满讽刺当政者和教皇的信贴在这座塑像上,第二天路过的人们读后边笑边议论以解除忧愁。如今虽然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喜欢讽刺的罗马人仍然把用罗马方言写成的讽刺信挂在塑像上。那些边读边嗤嗤笑的罗马人大概也跟过去没什么两样。      交通:由万神殿步行5分钟。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Armando al Pantheon 晚餐:Caffè Domiziano
  • Relais Navona71

第04天 出发地: 罗马

卡比托利欧广场

由米开朗琪罗设计,地面上有放射状的几何图形。主要有罗马市政府、皇帝骑马铜像及智慧之神、台伯河之神和人面狮身三座雕像。广场中央有一尊马可奥来里欧皇帝的骑马铜像,这是罗马骑马铜像中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铜像,当然在广场上的这尊是复制品,真品则保存在新宫的博物馆里。交通:从威尼斯广场走路5分钟开放时间: 全天

特莱维喷泉

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别称“少女喷泉”,但它最著名的名字还是“许愿泉”,历时30年才建成,外形美观、装饰丰富、立体感强、整个喷泉气势磅礴、大气恢宏、泉水清澈。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 (Fontana di Trevi)是意大利罗马最漂亮的雕刻艺术作品之一,高25.9米(85英尺),宽19.8米(65英尺),也是世界上负有盛名的喷泉工程。早在1732年便建成,历史悠久。喷泉以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勒战胜归来为题材,整个喷泉气势磅礴、大气恢宏,特别是喷泉设计中所展现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和清澈的泉水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喷泉景象。罗马素有喷泉之都的美称,罗马喷泉高低大小,形态不一,时代不同,风格各异,几乎在每个大型广场或者十字路口都会有喷泉。在3000多座喷泉中最负盛名是特莱维喷泉,这座喷泉位于威尼斯广场跟西班牙广场之间,人们常称作少女喷泉、许愿泉、许愿池。喷泉是15世纪修建的阿格利帕水道的水源所在地。“特莱维”是三岔路口的意思,前面有三条道路延伸出去。喷泉的主雕塑为海神尼普顿。特莱维喷泉于1762年完工,是由尼科拉·萨尔维设计完成的,历时30年才建成,以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勒战胜归来为题材,采用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外形美观、装饰丰富、立体感强、整个喷泉气势磅礴、大气恢宏、泉水清澈。喷泉以波里公爵府的墙面为背景,喷泉的中心是海神尼普勒。站在海贝中间的尼普勒,桀骜不驯、藐视众生的神态,褶皱的衣襟,如同真实一般;海神脚下有两匹骏马,被两个人身鱼尾的男人所牵引,分别象征着平静与汹涌的河流,左边的一个毫不驯服,右边的那个温顺随和,朝着两个方向拉着后面如同凯旋门的背景;海神的左右还各有一位女神;在背景墙的顶部,有四位女神各持不同的神器,象征着四季,设计师尼科拉·萨尔维对每个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令人佩服,而整个画面恢宏震撼,是喷泉作品中少见的精品。景点旅游提示门票:无门票。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西班牙广场

西班牙广场,位于意大利罗马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  西班牙广场建筑师为德.桑蒂斯和斯佩基,其以登上教堂的西班牙阶梯而闻名。风景名胜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上有很多画像的和卖鲜花的小摊,在台阶上坐下来,不可思议的是很自然地就有一种明快的、悠闲的气氛,十分不可思议。有三处跳舞场的西班牙台阶上建有古代埃及的方尖塔,方尖塔的后面是山上圣三一教堂,俯瞰整个广场。这座喷泉是贝尔尼尼父亲的作品,创意来自于特韦雷河的一次决堤,一只小舟被水推到这里。广场四周英国式的茶馆,是18世纪建成的,曾经被取名为英国人的犹太区。司汤达、巴尔扎克、瓦格纳、李斯特、勃朗宁等大文豪和艺术家们都在这一带居住过,西班牙台阶右侧还保存有济慈的家。现在的济慈、雪莱纪念馆,除了他们个人的资料外.还展出有拜伦等人的手稿、书信、遗体面膜和照片等丰富的资料。这里是文学爱好者必去瞻仰的地方。最佳旅游时间西班牙广场所在地西班牙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属大陆性气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属海洋性温带气候,南部和东南部属地中海型亚热带气候。月平均气温为1月9.4-10.3℃;7月19.1-28.1℃,最佳旅游季节为夏季。历史文化西班牙广场的教堂乃1495年查理八世VIII命法国人建造,阶梯共有137阶,名称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馆,电影“罗马假期”即在此拍摄。阶梯下左侧的墙壁上记载着:1821年诗人济慈于此亡故。阶梯上特有的法国风味设计和广场上的一些英国咖啡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氛。由于附近艺术家云集,通往波波洛广场的Babuino 街也被誉为罗马艺术家气息最浓厚的街道,该街上有许多从事第八艺术的电影演员都在此购屋居住。广场中央有巴洛克式的建筑巨匠贝尼尼所设计的喷水池,是夏日年轻人的避暑胜地。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Piccolo Arancio 晚餐:Ristorante alla Rampa
  • Hotel Scalinata Di Spagna

第05天 出发地: 罗马 - 梵蒂冈

罗马 - 梵蒂冈

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由12个陈列馆与5个艺术长廊组成,汇集了埃及、希腊、罗马古代文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是一座藏有无价瑰宝的博物馆。虽然梵蒂冈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堪称巨作的馆藏却不胜枚举。如米开朗琪罗创作的穹顶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都收藏于此,十分值得一看。同时,对于爱好考古的朋友来说,馆内对于一些古希腊、古罗马文物的收藏同样值得研究。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始建于1445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是依照《列王纪》第6章中所描述的所罗门王神殿,按照比例(60:20:30)所建。西斯廷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用经堂,也是教皇的选出仪式的举行之处。历史文化西斯廷教堂本来只是罗马教皇的一个私用经堂。其教堂内的天顶画,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丰碑,它与同一教堂的另一幅壁画《最后的审判》并立为米开朗基罗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西斯廷教堂因为米开朗基罗创造了《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名扬天下。这两幅壁画工程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伟大的艺术贡献。 关于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庭教堂壁画,有着一段辛酸的历史过程,这里介绍一下它的梗概。1503年,教皇朱理二世取得圣彼得王位后,便想把整个意大利归在他的教权统治下。他要改建梵蒂冈,兴修圣彼得大教堂,装饰豪华的罗马宫廷,便请来了建筑家布拉曼特。5年后,教皇为纪念其叔父西克斯特四世,请布拉曼特重建西斯庭小教堂,尔后又把米开朗基罗召来罗马,让他停下正在进行的陵墓雕塑工程,要他涂掉教堂内的旧壁画,为其重绘天顶上的壁画。米开朗基罗没有办法只好接受(据瓦萨里说,布拉曼特与米开朗基罗存有芥蒂,因妒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任务,布拉曼特乃说服教皇,使其就范,迫使他放弃雕塑)。米开朗基罗建议让布拉曼特帮助制作绘画脚手架。布拉曼特设计了一个悬挂式吊架,在屋顶上凿了好些窟窿。米开朗基罗气愤地问他画到有窟窿处如何办,后者无言答对。米开朗基罗就禀告教皇,撤掉他的吊架,并羞辱了这位建筑家,要求另请帮手。天顶全部画稿完成后,他决定让助手来完成一部分绘制任务。但这些助手一开始就令米开朗基罗不满,于是再度抹掉已画上的部分,由他独自一人来完成全部天顶画。在这间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家要完成全部壁画加上装饰,时间长达4年5个月(自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底),除了配制颜料的助手外,没有第二个人上去帮助他,其绘画工程之浩大和艰巨性甚难想象。当他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事后,他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那时,米开朗基罗不过37岁,可是那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已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的雕像。圣彼得大教堂俯视图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EGG Pasta Fresca 晚餐:Alice Pizza
  • Residenza Paolo VI Hotel

第06天 出发地: 梵蒂冈

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圣彼得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住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朝广场一侧的每根石柱的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广场两侧有两座造型讲究的喷泉,相传也是名家作品。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广场以及两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用了11年时间建成。石柱柱顶的大理石像则为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贝尔尼尼以提倡华丽、夸张为特点的巴洛克式艺术著称于世。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圣天使堡

圣天使堡(Castel Sant’Angelo),位于台伯河畔,古罗马地区的最西端,有数条桥可通往台伯河西岸,较重要的一是伊玛纽尔二世桥(PonteVitttorio Emanuele),另一就是前往圣天使堡的著名桥梁(Ponte Santa Angelo)。 走过圣天使桥时,不妨细看桥的造型和其上的各式精美雕刻,由Bernini设计的这座桥可说是巴洛克式装饰艺术杰作,不过桥上诸天使像中唯二两座由Bernini亲手雕成的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内妥为保存,改置两座复制品于桥上。历史文化圣天使堡是建立在台伯河岸的一座陵墓,由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Hadrian (哈德良)皇帝设计并亲自指挥建造,作为他自己以及其继承者的安息之地。几个世纪过去了,圣天使堡也经历了一些变化:首先作为阻止西哥特人和东哥德人入侵的要塞,然后是作为监狱,最后改建成一座华丽的罗马教皇宫殿。现为国家博物馆,馆内除了收藏有stuccoes,frescoes和罗马教皇的住宅家具外,古代的武器也是这里的一项重要的珍贵藏品。圣天使堡前横跨台伯河的圣天使桥是罗马城中最美的桥梁,桥上有十二尊天使的雕像,每个天使手上都拿着一样耶稣受刑的刑具,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贝尔尼尼之手。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Dino e tony 晚餐:Osteria dell'Ange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