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的更培乌孜山上,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之一,也是西藏最大寺庙。占地20多万平方米,曾有僧侣一万余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哲蚌寺由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扎西贝丹建于公元1416年。宗喀巴曾亲往主持了开光仪式。初建时该寺规模很小,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殿堂和七个僧人。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扩建了该寺,逐渐发展成七个扎仓。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四大扎仓、甘丹颇章及50个康村。其中措钦大殿是全寺僧人集中诵经和举行仪式的场所;四大扎仓是由七个扎仓合并而来,分别为果芒、洛色林、德央和阿巴扎仓;甘丹颇章是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在重建布达拉宫以前,五世达赖喇嘛 一直住在这里,并在那一时期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权。雪顿节期间哲蚌寺的展佛活动规模宏大,影响甚广。 交 通:最好乘的士前往,费用约20元,中巴只能到达山脚,但要步行上山,中巴可在市中心搭乘,亦可踏单车前往,但上山颇为吃力。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全国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以格桑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从造园林中规模最大的。罗布林卡现在被辟为人民公园,环境优美,建筑维修得也很漂亮,但是晨面的文物没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那么丰富和吸引人。所以也有人戏称罗布林卡是“由一座水塔、两排工艺品商店、以及围绕着动物园的几座宫殿”组成的。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所以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便为其修建了一座鸟尧颇章(凉亭宫)。公元1751年,七世达赖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 殿--格桑颇章(贤杰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等,被历代达赖用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的地方。 罗布林卡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七世达赖当政时。18世纪40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这一带都是灌木林,是拉萨河故道经过的地方。七世达赖参政后,因患腿疾,常来此处用泉水洗浴。当时的中央政府听说了七世达赖的情况,便命驻藏大臣在泉水附近塔设一些帐篷,供达赖休息和诵经之用,这就是乌尧颇章(帐篷宫),也是罗布林卡的前身。现在整个公园东部的建筑群被称为罗布林卡,偏西的建筑群叫金色林卡。八世达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恰白康(阅览室)、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曲然(讲经院),并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了龙王庙和湖心宫,两侧架设了石桥。1922年,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在西面建金色林卡和三层楼的金色颇章,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1954年十四世达赖又在北面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发展为今天的规模。 进入罗布林卡,从左面的路一直往前走大约200米后,能看到的第一座宫殿就是罗布林卡里最早的建筑格桑颇章了。格桑颇章始建于1755年,专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沐浴而用,故名格桑颇章。从格桑颇章出来向右一上走,在水塔的地方向右转,再前行不远,左手的围墙就是动物园。动物园西面有一个朝南的门,里面就是金色颇章。金色颇章建于1926年,是一位名叫金色坎布的富人专为13世达赖喇嘛修建。进入金色颇章后是一个铺满石块的院落,院子西面走廊下有2台原来达赖喇嘛用过的汽车,据说当年是拆散了运过喜马拉雅山的,现在已经只剩残骸了。穿金色颇章出来,折向东,一路古树环抱,快回到大门的时候可以见到新宫的大门。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采。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的最大、最细致,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采作品。 新宫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1955年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301幅画面。这些画面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合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个集锦。 进去右手的殿叫达达明久颇章(永恒不变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相当著名。南面墙上,绘有从猕猴变人的藏族起源传说、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的生平传记、五世达赖访问北京、到期959年十三世达赖喇嘛从北京拜见中央政府领导回拉萨等题材的301幅描绘西藏历史的精美壁画。达达明久颇章对面是位于一个人工湖畔的湖心宫,这里称得上是罗布林卡最美的地方,主要建筑物包括湖心宫和龙王宫。达赖喇嘛常在此会见和宴请僧俗官员。门票旺季80元,淡季60元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夺底沟色拉乌孜山脚下,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之一,也是拉萨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寺院。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关于色拉寺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寺院全称为“色拉大乘寺”。色拉寺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黄教寺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该寺是1419年由宗喀巴的弟子绎钦却杰·释迦益西在柳乌宗贵族朗卡桑布的资助下修建的。18世纪初,固始汗对色拉寺进行扩建。使它成为了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色拉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 其中措钦大殿于1709年由固始汗裔拉藏汗赞助修建,主供强巴佛和释迦益西。三个扎西分别为麦巴扎仓(医学院)、结巴扎仓(显宗学院)、阿巴扎仓(密宗学院),色拉寺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色拉崩钦”,意为色拉寺独有的金刚杵加持节。据传在公元15世纪末,由印度传来一个金刚杵,人称飞来杵,后由结巴扎仓堪布于藏历12月27日迎入丹增护法神殿中供奉。过去,按习惯每到12月27日清晨,结巴扎仓的“执法者”骑上快马将金刚杵送往布达拉宫呈给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对金刚杵加持后,再快马送回色拉寺。这时,结巴扎仓堪布升座,手持金刚杵给全寺僧众及前来朝拜的信众击头加持,以表佛、菩萨及护法神的护佑。每年这天来色拉寺等待击头加持的信徒数以万计。色拉寺建有一个大殿、三个扎仓(僧院)、二十九个康村。僧人最多时有5500多人。寺内保存着上万个金刚佛像,大多为西藏本地制作。还有许多是从内地或印度带来的铜佛像。大殿和各扎仓经堂四壁保存着大量彩色壁画原作。寺内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如释迦益西从北京返藏时带回的皇帝御赐的佛经、佛像、法器、僧衣、绮帛、金银器等。其中释迦益西的彩色丝像,长109厘米,宽64厘米,虽经500多年,但色彩仍很鲜艳。藏在措钦大殿的200余函《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全是用金汁抄写的,十分珍贵。据统计色拉寺有上万个西藏本土制作的金铜佛像,还有许多从印度带来的黄铜佛像。这些佛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体现了灿烂的西藏宗教艺术。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药王山东侧有个洞窟式的小庙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庙,从落在药王山东麓陡峭的山腰上,叫查拉鲁普。相传,它顶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洞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据说藏王松赞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鲁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当时西藏很紧俏的盐作为工匠的报酬,掘崖粉一升,给盐一升。接着,又在石窟里开凿了转经廊道。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间几经兴衰,这座拉萨地区罕见的石窟寺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石窟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7平方米,洞口有一中心柱,中心柱与洞壁之间是狭窄的转经廊道,岩壁上有69尊石刻造像,廊道两边排列石刻神像,北面石壁上有松赞干布布与文成、尺尊两位公主以及重臣吞米桑布扎、禄东赞的造像。洞内光线暗淡,全靠酥油灯照明。如果去看,千万别忘了要带头灯。药王山后面有拉萨十分著名的万佛墙,附近有很多刻玛尼石的人家。从西藏旅游局东面的一条小路一直往南走就可找到。在药王山有一座千佛崖,巨大的崖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上千个佛像,十分壮观。时值今日,那叮叮咚咚的凿石声还不断地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药王山上现在的一片废墟原是座门巴扎仓(藏医学院),因具有宗教的性质,也称药王庙。释迦能医治百病,相传药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从吐蕃王朝时代西藏民间出现藏医算起,这门古老的学问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从大唐带去了汉文化,其中有本中医书叫《医学大全》。此后金城公证再嫁吐蕃,又带去了医书《月王药诊》,使得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逐步融汇到藏医之中。8世纪,著名“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到印度学医,继承发展了中医和印度医学,著《四部医典》。药王庙逐渐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使这座小庙日见兴盛。17世纪末,第巴·桑结嘉措为发展藏医,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医药院),从各寺选拔部分喇嘛来此学习医药知识。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合并到门孜康,成为现在的藏医院。它的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西面宇妥桥的附近。为纪念藏医的始祖,那条路命名为宇妥路。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里,收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工艺品,同时也珍存着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遗产。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布达拉宫缘何而建,一说是因发展需要,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从山南泽当一带迁至布达拉宫,又为了防守外来侵略,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另一说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兴建了此宫。这座具有1300年历史,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也无限衍伸着藏文化的灿烂,是真正属于世界的遗产,是可以触摸,可以深入,未经粉饰,但真正具有藏族建筑艺术杰出代表的宫堡式建筑群。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很多游客也不例外。门票旺季:200元(5月1日-10月31日)淡季:100元(11月1日-4月30日)持学生证可打半折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风景名胜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历史文化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昭寺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门票藏人免费,游客门票85元;下午在2楼平台会有喇嘛辩经,值得一看。每年10月20日至次年4月20日执行淡季门票35元。若在大殿内摄影需另付90元买一张摄影许可,但有些殿内是禁止拍摄的。第一次买票后最好保留门票,以后几天再去时仍然有效。请寺庙里的师傅讲解,50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