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口(Bocca della verità),是一人形面孔,有鼻有眼,张着一张大嘴。相传,若谁不说真话,它就会咬住他的手。到这里观光的旅客,纷纷将手伸进嘴中试一试自己的手会不会被咬。由于千千万万只手在真理之口中伸来伸去,这张大嘴已被人们的手指磨得锃亮。在意大利罗马,面对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沿右手边的马赛洛剧场大街走大约15分钟,就到了科斯美汀圣母教堂(Santa Maria in Cosmedian),这个教堂很小很安静,但里面却有名扬世界的“真理之口”。这是一块雕刻着海神头像的圆盘,据说把手放在他的嘴里,如果说谎就没办法拔出来。在《罗马假日》里,就是它吓坏了可爱的公主。其实这是一只古罗马时代的井盖,1632年在教堂外墙边发现的。教堂本身的建筑是在6世纪兴建,以柯林特圆柱和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为装饰,也很值得一看。教堂前还残留着罗马现存最古老的神殿方特纳神殿的遗迹。
图拉真柱(或译作“图拉真凯旋柱”,意大利语:Colonna Traiana,英语:)位于意大利罗马奎利那尔山边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图拉真胜利征服达西亚。该柱由大马士革建筑师阿波罗多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于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图拉真柱净高30米,包括基座总高38米。柱身由20个直径4米、重达40吨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垒成,外表由总长度190米浮雕绕柱23周;柱体之内,有185级螺旋楼梯直通柱顶。距古币的描绘,早期图拉真柱的柱冠为一只巨鸟,很可能是鹰,后来被图拉真塑像代替,漫长的中世纪夺去了图拉真塑像。1588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圣彼得雕像立于柱顶至今。
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圣彼得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住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朝广场一侧的每根石柱的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广场两侧有两座造型讲究的喷泉,相传也是名家作品。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广场以及两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用了11年时间建成。石柱柱顶的大理石像则为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贝尔尼尼以提倡华丽、夸张为特点的巴洛克式艺术著称于世。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的雕像。圣彼得大教堂俯视图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圣天使堡
圣天使堡(Castel Sant’Angelo),位于台伯河畔,古罗马地区的最西端,有数条桥可通往台伯河西岸,较重要的一是伊玛纽尔二世桥(PonteVitttorio Emanuele),另一就是前往圣天使堡的著名桥梁(Ponte Santa Angelo)。 走过圣天使桥时,不妨细看桥的造型和其上的各式精美雕刻,由Bernini设计的这座桥可说是巴洛克式装饰艺术杰作,不过桥上诸天使像中唯二两座由Bernini亲手雕成的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内妥为保存,改置两座复制品于桥上。历史文化圣天使堡是建立在台伯河岸的一座陵墓,由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Hadrian (哈德良)皇帝设计并亲自指挥建造,作为他自己以及其继承者的安息之地。几个世纪过去了,圣天使堡也经历了一些变化:首先作为阻止西哥特人和东哥德人入侵的要塞,然后是作为监狱,最后改建成一座华丽的罗马教皇宫殿。现为国家博物馆,馆内除了收藏有stuccoes,frescoes和罗马教皇的住宅家具外,古代的武器也是这里的一项重要的珍贵藏品。圣天使堡前横跨台伯河的圣天使桥是罗马城中最美的桥梁,桥上有十二尊天使的雕像,每个天使手上都拿着一样耶稣受刑的刑具,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贝尔尼尼之手。
人民广场
这片宽阔的露天广场渗透着大型巴黎建筑的风格,它应该是罗马最具有特色的广场之一,尤其在罗马市政府禁止这里通行车辆之后,它越发显得迷人了。人民广场因人民的圣玛丽亚教堂而得名。而广场本身一直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古罗马时代起,人民广场就是进入罗马城的重要通道之一。然而从建筑学角度判断,这一广场应该是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三个时期而逐渐形成的。 1589年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将矗立于马克西穆斯广场的方尖塔迁移至人民广场。经人民门进入罗马城的游客们无不感受到人民广场的气势。广场上的蒙泰桑托圣玛丽亚教堂(Santa Maria di Montesanto)和米拉科利圣玛丽亚教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无疑加强了这一气势。这两座教堂均建于17世纪下半叶,两者的外观十分相似,仅在穹顶形状方面有区别——左侧的蒙泰桑托圣玛丽亚教堂的穹顶为椭圆形的,而米拉科利圣玛丽亚教堂的穹顶则为圆形。1653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皈依天主教。这是反对宗教改革宣传的又一大战果。为了迎接女王的到来,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任命贝尔尼尼装点人民门的内壁。门上雕刻着“祝你旅途如意”(“Felice faustoque ingressui”)的字样。
神秘庄(Villa dei Misteli)位于偏离庞贝遗迹区的宅邸,整个建筑共有60多个房间,内有描绘迪奥尼索司(古希腊神话的酒神)所举行的神秘仪式的壁画。据说当年庞贝盛行崇拜此神,通常女子为求子都来祭拜此神。以庞贝红手法描绘的壁画充分展示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要注意的是参观神秘庄要安排在古城游览的最后一站,因为出了城门就不能再返回了,需要另外购票。
乔托钟楼(Campanile di Giotto)是圣玛丽亚鲜花大教堂旁边的钟楼,由建筑师、画家乔托设计,因而得名。1334年,佛罗伦萨王国政府聘乔托设计建造。他花了三年,盖起第一层后去世。第二层到第四层由另外两名建筑师完成于1357年,第五层是后来加盖的。钟楼呈正方形,每边长14.45米,总高度为89米。乔托盖的第一分上下两段,为无窗闭合式结构,四面均是由他设计的浮雕,内容描绘了的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的生活,如亚当夏娃的故事、狩猎、农耕、纺织、航行、天文、医学、绘画、辩论等;二至四层也有浮雕;五层为挂大钟之处,钟楼镶嵌各色大理石,图案精美。
早晨:酒店用餐 午餐:自理 晚餐:酒店用餐
第08天 出发地: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
圣十字教堂(Santa Croce)这座大教堂面向富有情趣的佛罗伦萨最古老的广场,旁边附属的僧房庭院与布鲁内莱斯基建造的帕兹家族礼拜堂构成的空间具有无可比拟的美,被称为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建筑的浓缩。面积为 140m x 40m的教堂内部有被这个城市驱逐、死于拉文纳的但丁的纪念堂以及米开朗基罗、玛恰威里、罗西尼等276人的墓。与这些人相应的是内部的装饰也出自许多艺术家之手。其中最出名的有走廊右侧第5根廊柱上德纳特罗作的金色浮雕(圣母领报)和正殿的巴尔迪礼拜堂内乔托的湿绘壁画(圣弗朗西斯科的一生(Lavita di San Francesco))、左侧廊德纳特罗的(十字架(Crocifisso))。帕兹家族礼拜堂的旁边有圣十字博物馆 Museo dell’Operadi s. Croce,那里有契玛威和德纳特罗的作品。
乌菲齐美术馆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也是欧洲最重要的美术馆。它是美第奇家族给人们留下的最丰富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当时美第奇家族资助了包括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多纳太罗(Donatello)在内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所以这里藏有他们丰富的艺术作品。整个美术馆馆藏10万多件展品,按照创作时间和创作流派分为46个展厅,如果想把每个展厅都看一遍,恐怕一天都不够,所以建议大家来这里参观一定要赶早,而且要捡重点看,其中最著名的有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诞生》,达芬奇的《东方三圣来朝》,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提香的《乌尔比诺维纳斯》。
米开朗基罗广场
米开朗琪罗广场(Piazzale Michelangelo)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最著名的俯瞰该市美丽全景的地点。这个著名广场位于该市阿诺河南岸,市中心以南的奥特拉诺区的山上,是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出现在许多明信片中。这座广场兴建于1869年,1865年由建筑师朱塞佩·波吉(Giuseppe Poggi)设计。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临时首都,进行了一项城市复兴计划,在右岸,将14世纪的城墙改建为环形马路;而在阿诺河左岸,圣米尼亚托山8公里长的蜿蜒的山路Viale dei Colli,在山顶上修建了广场,成为观看城市全景的阳台。此后快速修建的历史,已经由意大利记者Pietro Ferrigni(以笔名Yorick著称)进行了详细描述。这座广场用以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点缀着一些他留在佛罗伦萨的著名作品的复制品,例如在广场中央的青铜大卫像,以及佛罗伦萨圣老楞佐大殿的美第奇小教堂的寓言。这些复制品均用青铜制作,而原作为白色大理石。1873年6月25日,使用了九对牛,才将这些复制品运送到此处。波吉设计了广场上控制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凉廊,现在是一座全景餐厅。起初计划在此开办展出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博物馆,不过此计划未能实现。在凉廊下方阳台的墙上有如下铭文:“佛罗伦萨建筑师朱塞佩波吉,这里是他的纪念碑”。全景包括佛罗伦萨的中心区,观景城堡、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殿,河上依次排列着多座佛罗伦萨桥梁,尤其是老桥;主教座堂、旧宫、巴杰罗美术馆和八角形塔Badia Fiorentina,以及市中心北部丘陵的菲耶索莱和Settignano 。该广场可以开车沿与广场同一时期修建的米开朗基罗林荫路到达,或者从圣尼古拉区的波吉广场步行攀登阶梯“波吉斜坡”。
早晨:自理 午餐:自理 晚餐:Gelateria Vivaldi
第09天 出发地: 佛罗伦萨 - 比萨 - 五渔村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由于它的倾斜以及建筑特色使得比萨斜塔有着独一无二的美丽。相传在公元1590年,伽利略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实验,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近些年来,政府一直在进行斜塔的维护工作。
奇迹广场(Piazza dei Miracoli),又名主教座堂广场,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比萨市中心一片围墙包围的区域,部分为草地。广场上有四大建筑: 比萨主教座堂、比萨斜塔(钟楼)、圣若望洗礼堂、洗礼堂墓园广场周围还保留着古代的城墙和城门。风景名胜1987年4月,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提名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为世界遗产,认为其满足以下四个获选条件: 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奇迹广场上的四座建筑堪称建筑杰作,它们在空间上的设计从艺术上角度是独一无二); 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奇迹广场的建筑深刻影响了从11世纪到1284年的建筑发展和14世纪的艺术发展);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奇迹广场包含了几座典型的宗教建筑,各自拥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典范);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在比萨斜塔顶的实验使他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奇迹广场上的两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学的历史相联系)。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395号。最佳旅游时间夏季。历史文化奇迹广场得名于意大利作家邓南遮的小说“Forse che si forse che no”(1910年)中的描写:L’Ardea roteò nel cielo di Cristo, sul prato dei Miracoli.(“Ardea 旋转了基督的天空,旋转了奇迹的草地。”)
比萨公墓
比萨墓园是一个长方形且具四面回廊的建筑,回廊所围成的中央区域,植有和外面广场一样美丽的青绿草地,最特别的是墓地白墙内的土壤是当年十字军东征时从耶稣受难地Calvary Hill运来的。传言这里的土可在几天内将尸体变成骨架。墓地的许多引人注目的石棺都是希腊罗马式的,他们成为中世纪时卓越的比萨人最后的安息地。摆放的方式虽然有些凌乱,但仍无损其精致与美丽。公墓内的《死亡凯旋》(Triumph of Death),是一副表现地狱主题的出色壁画,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一看。
圣马可广场(Plazza San Marco)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它被拿破仑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客厅”。圣马可大教堂坐落于广场东边,圣马可广场即由此而得名。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为千年的古迹瑰宝,值得游客一再走访。邻近的总督府原是建于9世纪的防御堡垒,后毁于祝融,现存的外貌始于14至15世纪,其建筑之华丽,充分展现出昔日共和国时期之国威。大运河环绕该区而流,在南弯道两旁府邸林立,乘船游河能遍览水都风华。圣马可广场东侧是圣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钟楼,西侧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广场有数以万计的鸽子及演奏乐队,时不时还有戴着奇异面具的小丑经过。广场边的码头称为小广场(Piazzetta),这里竖立两根高大的圆柱,一个圆柱上的雕塑是威尼斯城徽飞狮,另一个圆柱上的装饰是拜占庭时期的保护神狄奥多尔。圣马可广场还是威尼斯嘉年华的主要场所,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精品店,包括金饰、玻璃、寝具、服饰等,店面不大,但是橱窗设计都是一流,颇具高深视觉享受,还有许多风格优雅的咖啡厅、酒吧和餐馆,是威尼斯的最佳的徒步游览区。交通:乘1号水上巴士在VALLARESSO站(广场西)、S.ZACCARIA站(广场东)下船
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在1630年黑死病肆虐之际,共和国政府决定兴建此教堂献给圣母玛利亚,由著名设计师巴达萨雷·隆格纳设计,正式落成于1687年。顶着巨大圆顶的正堂为正八角形,周围有六座礼拜堂环绕着。面对着主祭坛的圣器室内有描绘旧约圣经故事的壁画《大卫和哥利亚》,由提香创作的顶棚画及丁多托的《迦纳的婚礼》等都是值得一赏的艺术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