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寺,蒙古族喇嘛教寺庙,位于彰武县城东北百华里的大四家子乡扎兰营子村。东北与康平、东南与法库居邻。始建于清道光21年(1841年)。坐基于龟山山脊之上,四周八山环绕。圣经寺建于清道光末和咸丰初期,占地2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正殿为三层楼阁,也称“措钦都纲”,意为“大经堂”。圣经寺为学名,藏名为“喜祥贝德贝喜一切方域极胜的吉祥教法盘禧洲”。大殿结构为三层,一二层为平顶,三层后部为人字形宫殿式建筑。计八十一间。大正殿前建有山门,山门两侧为天王殿。门内建有转经亭和关帝庙,正殿后建有大佛殿和白塔,正殿左右建有斋房,建筑群内还建有活佛和喇嘛住房。随着岁月的流长,现仅存三层楼阁式大殿一幢。大殿主体藏式砖石结构的厚墙小窗为特色,汉式墙脊。木作精制,卯榫连接,木雕件精美,石雕方形,明柱图案新颖,门前的石雕狮子造型逼真,狮坐雕有“麒麟吐宝”、“骏马奔云”、“仙鹤美鹿”、和“琴棋书画”等中国古典名作。大殿内的彩色绘画是圣经寺的重要遗存。绘画种类有画像类、字画类、法器类、吉祥物类、宗教绘画类和装饰画类,150多项内容。绘画虽然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但色泽仍很鲜艳,在辽宁惟圣经寺独有。圣经寺彩色绘画与千佛山摩崖造像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圣经寺是辽宁省境内仅存的藏传佛教蒙古喇嘛寺庙三层楼阁大殿,风格独特,值得珍视,现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应寺,蒙古族人称“葛根苏木”,俗称佛喇嘛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 道光年间,寺院达到鼎盛时期 。康熙帝赐名题字,赠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并称瑞应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瑞应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地处东北三大名山之一的医巫闾山西麓。查海,是蒙语“查哈尔”的转音,是明代初期的北元察哈尔部东迁至此的部落名称。这里距市区25公里,距101国道仅2.5公里。查海遗址在查海村西五华里的水泉沟北坡上,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部落遗址,距今已有7600年,加树轮校正超过8000年,被考古学界称为“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区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已发掘的1万多平方米,挖掘出排列密集的房屋遗址60余处,房址布局东西成行排列,每行二三座,距离最近的仅0.8米,还有连体房址,这与原始祭祀活动有关。从功能上看,分大、中、小三种类型。最大的120平方米,最小的才3.5平方米。根据房址的柱洞分析,房子的形制为方形圆角,无门道,皆半地穴式,直接凿于花岗岩石上,深1米左右。房址内有几处灶址,位于房屋的正中间,一些大房址内附设贮藏窖穴和安放物品的沉坑。在房址内还发现几座墓葬,其中合葬墓一座,小孩墓葬6座。从房址制式布局和类型来看,它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氏族部落。这时的查海人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这是氏族社会向国家演变中的一个村落,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民族从游牧向定居到形成村落的开始,堪称“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区有一条石堆龙,长19.7米,宽1-2米,这条龙头向南,尾在北,昂起头,弓着背,跃跃欲试,想要腾飞。这条石堆龙的出现,进一步证明查海人对龙的认知程度。查海龙不愧为“中华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