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瀑布位于东埔温泉区东北方山谷间,清泉由30公尺的绍壁直下,共分两层。每到中午1--2点间,阳光折射,瀑上映出一道七色彩虹,这也是彩虹瀑名称由来。在瀑布下方有一情人谷,浓荫蔽日,环境幽静,谷中平台适合谈天、戏水。由东埔市街的胜华饭店,循左侧水泥路一直上行,约40分钟可抵情人谷,再直走3 分钟则可见到彩虹瀑布,沿途都有明显指标。 彩虹瀑布非常壮观,声如雷轰,水量充沛,常年不竭。每到中午1--2点间,阳光折射,瀑上映出一道七色彩虹,这也是彩虹瀑名称由来。
神龙潭(脚鱼潭)瀑布区是梅岭最大、最优美的瀑布群,也是梅岭风景区的王牌景区。有神龙瀑布、虎啸泉瀑布、玉龙潭瀑布、潭上潭瀑布、龙吟谷、兰竹溪、佛子岭、三宝树等自然胜境,还有攀崖、秋千、竹排等娱乐设施。同时还提供野营野炊等服务。幽深的溪畔竹林小径与草坪、沁人心扉的甘美山泉、高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吸引着许多游客洗涤五脏六腑。如琴似的流水声和此起彼伏的鸟歌蝉鸣使人乐而忘返。
明堂山位于皖西南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境内,距县城42公里,毗邻建设中的东营香港高速公路和岳西武汉高速公路,紧傍318国道。明堂山属大别山体系,它自多枝尖山脉蜿蜒而来突起三峰形成,主峰海拔1563米。相传,汉武帝封禅古南岳——天柱山时,设祭拜之“明堂”于此山而得名;民间因其隽秀婀娜的山形与天柱山的雄伟挺拔相呼应,且同属皖地、仅隔百里,有“两山竟长,相约为偶”之说,故又戏称天柱山为“公皖山”,明堂山为“母皖山”,又由于明堂山主峰石壁上有一天然雄鸡图案,且由北望之群峰形若鸡冠,故又名“鸡公山”。明堂山中名堂多,几面看形皆不同,可谓移步换形,千姿百态,乡民又称其为“鬼头山”。东面从分水岭望明堂山,自此冈突起五峰,其间玉簪峰、指天峰相互攒集,簇拥明堂风高踞云汉,崖壁连城,危削千丈;其下玄女峰一峰独出,尖削如矛,直刺云天;小柱峰则偎怀而立,如母子依依。山腰间宏开一壑,中敞如堂。平坦中又起九峰,一字横排如九子攒立,世称“九子联堂”
古称“司空原”的司空山,在岳西城西四十公里的店前区。据《太湖县志》记载:世传周朝“淳于司空居此”,山因之得名。山上有传衣石,为释教二祖慧可传衣处,并有“二祖禅堂”。司空山二祖慧可大师传衣钵于三祖,即天柱山名僧灿大师。依佛教禅宗思想论说:“潜山的天柱山是三祖僧灿的‘合掌立化’之地,岳西的司空山是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所”。据此可知,司空山的地位在佛家心中似高过遥相对峙的天柱山。 司空山,方圆七十华里,主峰海拔一千二百二十七米,远看若横立云天的庞然大物。县志形容司空山“一峰玉立,丹壁鬼工。仰望端岩,如画屏照海。西瞻卓绝,若峭笔插天。迤东绕北,则移步换形,变幻莫测。”隋唐期间,这里拥有一千八百多间寺舍,后大半遭兵灾,然石坊、石槽却劫而未毁。司空山自南北朝以来就是高僧名士流连之胜地。唐诗仙李白卜居司空山之曰,吟诗赞道:“断岩如削瓜,风光破崖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披阅史料,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随永王李举兵东征而获罪后,一为避难,再则久慕司空胜境,遂隐居山中。后人纪念李白,建“太白书堂”。今司空山左山坳的幽壑溪畔即书堂旧址。附近岩壁上刻有李白所作的《避地司空原言怀》诗篇,还有明进士罗汝芳镌刻的“太白仙踪”四个斗字以及他的“莫题诗”警世句。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安抚使张德兴和潜山野人寨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源聚会司空山,在此协力抗元,并建“朝天宫殿”。太平天国优秀将领陈玉成亦率部于司空山练兵、扎营。司空山誉为“英雄山”的历史将永远代代相传。沧桑迁变,昔时遗迹尚存“洗马池”、“刀枪洞”、“张德兴石刻”和宋末所筑司空山“石寨”。司空山唐宋胜迹闻名遐迩,古八景“太白书堂”、“银河夜月”、“南崖瀑布”、“赤壁丹砂”、“北岭松风”、“二祖禅刹”、“乌牛古石”、“洗马春池”显现了司空山气韵万千的生动图景。 今日,堪称中华禅宗佛教圣地的司空山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寺庙、僧房修葺一新。香火鼎盛,钟鼓声声,“司空胜境”愈加名实相符。自南北朝以来,司空山就是名僧说法和文人雅士寻幽揽胜之地。古诗曰:“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万千重。借问仙家何处有?鸡鸣犬吠白云中”。司空山自古为佛教禅宗圣地。西汉末九江名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修道。东汉末,丹鼎派道家祖师左慈开山首建玄妙观。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诏灭佛。禅宗二祖“大祖禅师”慧可携始祖达摩所传袈裟和4卷《楞伽经》,于南梁太建八年(576)隐居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禅,传衣钵于僧璨,使印度佛教禅宗中国化,并成为佛教主流教派。 唐至德元年(756),李白避乱慕名卜居司空山,写下《避地司空原言怀》和咏《司空山瀑布》诗二首。唐天宝三年(744),唐明皇遣中使杨廷光赴山寻访长生不老圣药,经五祖慧能高徒本净禅师指点而采到常青藤。唐明皇特召禅师入京阐无相至道,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禅寺,营造僧房5048间,下设9庵4寺。一时天下僧尼云集,香火盛极。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安抚使张德兴与潜山农民领袖刘源聚兵抗元,于山筑起“张德兴寨”和“朝天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