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前方,总是如此极具诱惑。行走,也不再是一种乏味的行为。旅行,是极具诱惑的行为。但是旅行不是简单的前方与行走的相加,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01天 出发地: 郑州 - 焦作

郑州 - 焦作

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拥有十一大景点,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获了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等多项荣誉。2010年3月,“云台山”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首届)河南省省长质量奖。2011年9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管理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风景名胜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森林,有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云气缭绕,仙风回荡,为道教历代重玄派妙真道士仙居之福地洞天,道教妙真祖庭。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中国山水园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地(至今有刘伶醒酒台、稽康淬剑石、孙登啸台等遗迹)。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玄帝宫、重阳阁等等。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奇峰秀岭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千里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大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山水相连,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云台山以水叫绝,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称。落差314米的全国、亚洲最高大瀑布-云台天瀑,犹如擎天玉柱,蔚为壮观。天门瀑、白龙潭、黄龙瀑、丫字瀑皆飞流直下,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让人流连忘返。青龙峡景点有“中原第一峡谷”美誉,这里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最佳旅游时间云台山山险水秀,气候凉爽宜人。景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云台山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夏秋季节。云台山的山水旅游资源很丰富,每年的5月-10月像云台瀑布(位于泉瀑峡)、红石峡这样的景点水量丰富,景色优美,而冬天水量则非常小,美景大打折扣。 历史文化云台山在远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 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大秦帝国》、《争霸传奇》、《马鸣风萧萧》、《孙子大传》等多部影视剧在云台山取景拍摄。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隆福寨 晚餐:老师傅全驴馆
  • 云台山丽景精品酒店

第02天 出发地: 焦作 - 晋城

焦作 - 晋城

丹河

山西晋城丹河大桥位处太行山脉南端,于山西晋城——河南焦作高速公路K10+300处跨越丹河。

青莲寺

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礴;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悬崖峡峙,形成“别有天地”之门,崖面“乳窦”,崖肢内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两寺依山就势,殿宇楼阁,栉次鳞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正所谓山青水秀。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自北齐创寺以来,该地即成为泽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观胜地,从而誉满上党,流芳千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寺创始建于隋唐,属净土宗,弥勒净土派。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遗构外,已被后人修补得面目全非、但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皆与唐塑风格一致。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资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贤、释迦等唐代塑像,为寺中珍品。新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殿。寺院中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掩映在幽静雅洁的环境中。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燹火灾,散落殆尽。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罗汉名号。大雄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正在修复中。释迦殿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悬檐歇山顶,头拱肥硕,飞檐腾空,当为宋代所建。殿内塑释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贤二弟子,东西配殿上各塑广法天尊,十六罗汉和地藏王、十殿王像,个个威严肃穆,栩栩如生。虽然庙堂殿宇中有的局部破损,但仍不失为一处较完整的庙宇。新寺内宋代建筑的大殿古朴大方、壮丽雄伟,是标准的宋代建筑。寺内,石碑林立,唐、宋、元、明、清古碑达70通,分别矗立在中大殿,大雄宝殿附近。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砖砌藏式佛塔一座,高约25米;西侧有建于唐乾宁二年的惠峰石塔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寺院东一崖陡立,长宽约3米余,面平如台,相传为高僧慧远禅师掷笔处,称“掷笔台”。台南端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名为珏山吐月。可照出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可证是宋代建筑。其他如唐经幢、窦乳泉等都为游人讲述一段清幽、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红墙绿树,与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山水寺观浑然一体,俯拾古今,颐养性情的林泉胜地。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水煮三国音乐火锅 晚餐:特色主题火锅
  • 晋城湖滨花园酒店

第03天 出发地: 晋城

晋城珏山风景区

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珏山风景素以险峻、雄奇驰名,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其势之凌峥,确可与华山的奇伟峭险,武当山的秀媚风光相媲美。“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珏山作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此处风光绮丽,巨嶂横列,奇峰幽谷,景色宜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优美的传说故事交叠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旅游区由珏山景区和青莲寺景区组合而成,两景区相依相偎,上有珏山双峰揽云,下有丹河碧波荡漾。奇山、秀水、雄刹、古观、名木、山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自古被人誉为“晋魏河山第一奇”。珏山地理位置优越,晋张公路、晋(晋城)焦(焦作)高速公路及珏山景区旅游公路为通往景区的重要交通线路。珏山旅游景区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众多的奇峰幽谷,独流清泉更使它钟灵毓秀,史前古生物化石、溶洞遗迹遍布景区,独有的崩塌遗迹构造令人惊叹,古碑上的珊瑚化石是在山西首次发现。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景点内自理 晚餐:农家餐馆
  • 晋城湖滨花园酒店

第04天 出发地: 晋城 - 陵川县

晋城 - 陵川县

开化寺

在高平市区东北17公里舍利山腰。这里峰峦叠翠,群山起伏,松柏茂密,路转峰回,泉溪相映,真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寺创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唐庄宗年间,取名清凉若(“若”是佛教用语),宋代改称开化寺,为山西著名古刹。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大雄宝殿一座,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寺一进二院,布局严谨得体。寺前耸立二层楼阁式山门一座,大雄殿居院内中心,东西配殿对峙,后为演法堂,左右各跨翼楼,东翼楼下泉水涓涓,清新悦耳。现存大雄殿为宋代遗构,殿宇壮观,结构古朴、浑厚,明显地流露出宋代建筑的风格。梁架上还保存着宋代彩绘图案。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成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内容为佛传故事,建筑瑰丽,人物形象逼真,服饰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艺术美感,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寺内碑碣及寺外3座石制高僧墓塔,均保存完好。
head_picture

王莽岭

王莽岭是陵川与河南辉县的界山。山之东崖,俗称天柱关,由高低错落的56个山峰组成。大者,峰顶可跑马,小者状如笔尖耸立,有“鸵鸟峰”、“一柱擎天峰”、“姊妹峰”、“天官赐福峰”、“龙泉宝剑峰”、“莲花峰”、“仙女峰”等等,巍峨峥嵘。山南部千仞峭壁,如一石削成,“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北部巍岩相迭,青莲秀出,群峰连绵。仰瞰之间,怪石嶙峋,浓绿浅翠,流泉飞瀑。晴日,千奇百怪的峰岩,青中带紫,近看山形勾勒分明,远眺如画中写意,朦胧如幻。风景名胜王莽岭是陵川与河南辉县的界山。山之东崖,俗称天柱关,由高低错落的56个山峰组成。大者,峰顶可跑 马,小者状如笔尖耸立,有“驼鸟峰”、“一柱擎天峰”、“姊妹峰”、“天官赐福峰”、“龙泉宝剑峰”、“莲花峰”、“仙女峰”等等,巍峨峥嵘。山南部千仞峭壁,如一石削成,“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北部巍岩相迭,青莲秀出,群峰连绵。仰瞰之间,怪石嶙峋,浓绿浅翠,流泉飞瀑。晴日,千奇百怪的峰岩,青中带紫,近看山形勾勒分明,远眺如画中写意,朦胧如幻。 王莽岭壮观之处,莫过于日出。每逢晴日,峰峦沉浸在鱼鳞般茫茫云海中,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至金鳞闪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时间霞光万道,群山尽染,其磅礴辉煌之势,一如泰顶。 王莽岭的山脚下,座落着美丽的锡崖沟,山之东崖俗称天柱关,由高低错落的五六十个山峰组成,大者峰顶可跑马,小者状如笔尖耸立,有“驼鸟峰”、“一柱峰”、“仙女峰”、“天官赐福峰”、“龙泉宝剑峰”、“莲花峰”等等。 历史文化2007年8月20日,王莽岭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穆斯林饭庄 晚餐:金恺壹号
  • 陵川县锦辉精品酒店

第05天 出发地: 陵川县 - 晋城

陵川县 - 晋城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皇城相府景区游览面积十万多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所建,名为“斗筑可居”。外城为清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所建,名为“中道庄”。内外城总长为678米,全城总面积3.6万平方米,为城堡式建筑;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所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同时能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一般人很难想象,即使今天看来,河山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合理。它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为了便于探知敌情,河山楼楼顶不仅建有垛口和堞楼,而且还专辟有利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
head_picture

海会寺

海会寺在山东聊城阳谷县城的东北 50 华里,是清代典型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是元代礼部尚书曹元用的故址和古庙旧址。清初此地建有财神庙,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庙院内御书立碑,康熙四十八年 ( 巳丑年 ) 有阿城全镇盐商及几家巨商富户筹资,弘法沙门元衡创建了大雄宝殿。建造时把原有三间财神庙的物料移到前殿,将原财神庙由三间扩建为五间大殿。据大殿的碑文记载,海会寺系众商崇祀财神之地。自从大佛像泛舟南来,众商户将原财神庙迁到诚敬爱慕之所南门以内隆兴庵附近,以奉财神,用扩建的大殿,迎请佛像安供。去南募像者乃东阿海会庵僧隆性,因此名曰海会寺。海会寺位于山东阳谷县城东约25公里阿城镇南街,会通河(今称小运河)东岸,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是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上重要景点。其主体建筑落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会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各种佛像500余尊。殿堂室宇现存81间,大雄宝殿、方丈阁等处保存尚称完好。大雄宝殿、千佛殿、天王殿等主题建筑也得到修复,香火日盛,2000年举行了开光典礼。海会寺一代禅师元衡,二代瑞然楷,三代成明,民国初期至事变前后主持是秀然、治林、庆余、敬斋、弘章、了尘、真清。经过数十辈僧侣的努力,至事变前形成了华北著名的古建筑群。成为集寺庙会馆于一体的商贾聚集之所。寺院面积 100 余亩,殿字楼阁 168 间,各种佛像 500 尊,常住僧侣 40 余人,耕地多达八百余亩,民国初期耕地仍有 400 余亩,四周居民大都是寺内佃户。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聚福苑酒家 晚餐:龙泉酒家
  • 相府庄园酒店

第06天 出发地: 晋城 - 太原

晋城 - 太原

晋祠公园

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建筑,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head_picture

天龙山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 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 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 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 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 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 3窟,即东峰的 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 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 4个朝代,历时 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 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 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 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 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 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味知源火锅晋祠店 晚餐:龙源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