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第01天 出发地: 维也纳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是奥地利主要的歌剧院和歌剧团,也是世界重要的歌剧机构之一。维也纳是世界音乐活动的中心,它拥有“音乐之都”的美称。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以及斯特劳斯家族都先后在这里居住和从事音乐活动。热爱音乐,崇尚艺术是维也纳人传统的品格。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奥地利人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它是维也纳的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维也纳市中心的格林大道,现在的国家歌剧院建成于1869年,落成后首演的剧目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新歌剧院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结构富丽堂皇,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奢糜之风。由于建造过程历时8年之久,该剧院的两位建筑师均未亲眼看到剧院的落成。1880年至 1896年之间,里希特出任音乐总监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便已跻身于世界最大歌剧院之林了。以后担任美术和音乐指导的有魏因力特纳、格里戈尔、夏尔克、克劳斯、克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卡尔·伯姆、卡拉扬和希尔伯特等人。担任维也纳歌剧院经理时间最长的是威廉·雅恩,他从1881年到1897年担任此职长达16年。19世纪80年代哈布斯堡王朝兴旺发达,这给歌剧院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威廉特别擅长于指挥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而希里却善于指挥德国歌剧,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剧团声望与日俱增,这使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很快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音乐团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沦为一个小国,但维也纳的文化生活却依然照旧,维也纳歌剧院在杰出的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和弗朗兹· 沙尔克的共同领导下进人了又一巅峰时期。 1933年1月,纳粹分子攫取了德国国家政权,维也纳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时任剧院指挥的克莱门斯·克劳斯突然辞去职务并带领大批杰出歌唱家到柏林去任职,这一举措被维也纳人视为背叛。1937年.维也纳歌剧院也和其他部门一样,被全面纳粹化了。立于歌剧院廊上的马勒半身人像被击碎。并强迫更改节目,以适合纳粹党的趣味为目标。或许是由于意识到歌剧院对这座音乐之都的重要性,纳粹政权免除了剧院所有艺术家服兵役的义务,为了粉饰太平,大批轻歌剧被搬上舞台。
head_picture

维也纳音乐厅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head_picture

美泉宫

奥地利哈布斯堡正室的避暑皇宫,称作美泉宫,建于1714年。坐落在市区西南边缘,又叫舍恩布龙宫,是玛利亚·特雷西亚女皇的避暑后皇宫。1美泉宫得名于一眼泉水,这里原是一片开阔的绿地。有一次,马蒂亚斯皇帝狩猎至此,饮一泉水,心神清爽,称此泉为美丽泉。1743年,玛丽姬特蕾西亚女王下令在此建宫,这里便出现了气势磅礴的宫殿和巴洛克式花园。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凡尔赛宫。宫内有1400个房间,从中央大厅进去。有44间是洛可可式(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纤巧华美的建筑风格),优雅别致,但大多数是巴洛克式(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重视雕琢的建筑风格)。宫中专门有东方古典式建筑,如嵌镶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国式房间和用泥金和涂漆装饰的日本式房间。房间内部的装饰品也以东方风格统一协调,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着陶瓷器。在琳琅满目的陶瓷器摆设中,有中国青瓷、明朝万历彩瓷大盘和措花花瓶等。 宫内有哈布斯堡王朝历代帝王大摆筵席的餐厅和华丽的舞厅。宫内陈列着几辆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加冕大典时用过的绣金马车。特蕾西亚女皇是奥地利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女皇,她的著名格言是:“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和。宫殿长廊挂满哈布斯堡正朝历代皇帝的肖像和记录画以及玛丽亚·蕾西亚女皇所生16个儿女的肖像画。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后来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少女时代的画像。优雅细致的笔调,把王朝当日的豪华盛景和奢丽气氛表达无遗。各房间和回廊拐角处装有各种式样的火炉,俄式的大火炉造型尤为奇特。 美泉宫作为历代皇帝的夏宫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至今仍然雄伟挺拔。著名的茜茜公主和弗兰茨也曾居住在此,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宫殿后面是一座巴洛克式大花园。拿破仑两次占领维也纳时都曾在宫里居住。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时代也在典雅的宫廷舞台上为女皇演奏过钢琴。
head_picture

霍夫堡皇宫

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这座皇家的城堡座落在维也纳内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在霍夫堡皇宫长达七百年的历史中,记载著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开明统治的帝国盛世,记载著约瑟夫二世继承母业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辉煌业绩,当然也记载了弗兰茨一世皇帝为了平息和拿破仑的纷争而下嫁女儿的耻辱,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霍夫堡霍夫堡分为旧皇宫(Alte Hofburg)、瑞士宫(Schweizerhof)、新皇宫(Neue Burg)和两座大型花园,有2600多个房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庞大的宫殿群内一共有20多个世界级的收藏馆,堪称欧洲之最,是来维也纳绝不可错过的地方,如果想要把它们尽数看遍,恐怕一周的时间都不够用,如果时间有限,建议游览霍夫堡旧皇宫内的景点,也算不虚此行了。霍夫堡门票内包含的景点集中在旧皇宫内,售票点和入口设在旧皇宫东面的米歇尔门(Michaelerplaz)一侧。旧皇宫是霍夫堡中最古老的建筑,哈布斯堡王朝的数位皇帝都将住所设在了旧皇宫的2层,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常用的22间房对公众开放,其中的六间现被用作茜茜公主博物馆展览。进入旧皇宫后,可从右手边的建筑开始你的霍夫堡之旅,整个参观路线是单行道,跟着指示牌走就可以了。
head_picture

维也纳博物馆

维也纳于2001/6/29成立了欧洲最大的博物馆区(MuseumQuartier),占地约60,000㎡,囊括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与音乐作品。陆续开幕有5/10的剧院、6月的维也纳艺术馆(Kunsthalle Wien)、9/15的「现代艺术美术馆、9/21的「利奥波德美术馆」(Leopold Museum)、9/29的儿童博物馆。馆区还为年青的艺术家设立了专区,网际网路与电子媒体也有专区。 闻名遐迩的维也纳博物馆区域不仅有知名的博物馆如列奥波多博物馆(这里有丰富的西勒作品收藏)、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大厅吸引着大家,其优雅而繁华的生活场景更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在这里观光游览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游客可以在此感受杰出的文化艺术。    博物馆区域是世界十大文化区域之一。它坐落在老城边上,总面积6万平方米,是当年的皇宫马厩。现在这里各种文化设施齐全, 各式餐馆、咖啡馆、商店随处可见,巴洛克式建筑与现代建筑错落有致,组合形成超现代的建筑风格。    这里的气氛适合人们感受平常的生活。游人既可以找寻到古老的遗迹,又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事物,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维也纳的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和展览背后,是当地居民多姿多彩的平常生活。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Die Metzgerei 晚餐:Cafe Luigi's
  • Hotel Beethoven Wien(维也纳贝多芬酒店)

第02天 出发地: 维也纳

维也纳莫扎特纪念馆

“维也纳莫扎特纪念馆”将于2006年1月27日重新开放。这个原本只有180平方米的纪念场所是当年莫扎特创作其歌剧名著“费加罗的婚礼”的地方。现在这里将被拓展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6层标志性建筑。游人们可以在此领略到莫扎特那神奇的天赋和创造力,以及了解他在巴洛克晚期的维也纳的家人和朋友。作为由巴洛克时代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的最耀眼的明星,莫扎特将他生命中最具创造力、最成功的岁月献给了维也纳。“在这个世界上,这里是最适合我工作的地方。”他是这样评价维也纳的。因此维也纳的众多景致都与莫扎特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美泉宫,这位音乐神童第一次遇见帝国的玛丽亚?萨拉西亚皇后,并欢快的玩耍于皇后的膝头。维也纳的标志圣史蒂芬大教堂是莫扎特与他的妻子康斯坦兹举行婚礼的地方。多年后,这里又成为世人为他举行葬礼的地方。莫扎特在这里过着一种个性的音乐和社会生活。他常常出入维也纳大大小小的豪华舞厅,但却又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座上宾。在他神秘的过世之后,莫扎特终于在城区外的浪漫的圣马克公墓找到了长久的休息之地。但是离开不等于被忘却,现在那优雅的天使正守护着这位音乐天才。
head_picture

联邦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是奥地利国民议会和奥地利联邦议会所在地。1873年,著名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授命建造这座议会大厦。为了象征民主来自於希腊,建筑师专门采用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立面采用古希腊的科林特式柱头,三角檐雕刻着弗兰茨?一世皇帝向十七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议会大厦前的高达4米的喷泉雕像是雅典娜女神。基座旁的塑像象征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摩尔多瓦河。
head_picture

英雄广场

英雄广场位于奥地利,是一个融合了历史、艺术和政治的胜迹。风景名胜英雄广场,宽敞肃穆,雄伟壮观。广场的右边是全国最大的画廊,左边是美术馆。进入广场,可看到两侧有两堵对称的弧形石柱壁,每一堵的石柱之间,各排列着7尊历史英雄的塑像。石壁上方各有两组勇士驾驭战车的塑像。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36米高的千年纪念碑柱顶站立着大天使加百列的石像,这位在《圣经》中同情人类,慰劳人类 的天使,高展双翅,似乎刚刚从天而降。最佳旅游时间英雄广场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为14-19度,冬季从12月到3月,气温达零下。总体而言,奥地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7度到10度。最佳旅游时间为四季。
head_picture

圣史蒂芬大教堂

圣史蒂芬大教堂(Stephasdom),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是维也那环城景观带上的又一著名建筑,也是维也纳市的标帜。圣史蒂芬大教堂建于12世纪末,高高的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原建筑建于1147年属于罗马式风格,后来遭受两度大火便在14世纪时修建成为哥德式建筑,又历经土耳其人的炮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又在战后修筑成为今日的规模--高高的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这座大尖塔的中心尖塔周围又环绕着无数精雕细琢的小尖塔,好像一顶光彩夺目的王冠戴在维也纳市。钟塔每隔一段时间,会报出一阵悠扬的钟声。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所以又称“维也纳之心”。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Cafe Central 晚餐:Fisherman Tom Restaurant Wien
  • Hotel Beethoven Wien(维也纳贝多芬酒店)

第03天 出发地: 维也纳

维也纳地下童话王国

欧洲最大的地下湖,奥地利游览胜地之一,被誉为地下童话王国。位于维也纳西部亨特尔布旅村,面积为6200平方米。从入地下湖要通过一条一人多高约450 米长的坑道。今天的地下湖,早年是一座石膏矿山。1912年,在矿井深处开采爆破时炸出一股泉水,几乎淹没了矿下的一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希特勒法西斯用作地下飞机制造厂。坑道尽头的左边是开采石膏后形成的一个可容纳3000人的大厅,是当年矿工们的礼堂和酒吧间。逢年过节礼堂两边点燃蜡烛,工人们在这里度过节日。为保持昔日旧貌,如今这里依然明烛高照。巴尔巴拉小厅则是工人们祈祷的地方,挂着巴尔巴拉神像。进入地下湖犹如走进了迷宫,分辨不出东南西北。沿着一层层石阶再向低处走去,就到湖边。湖面距地面百米,水呈蓝色。湖上有机动游艇,人们坐在游艇上游览湖景别有一番情趣。

维也纳市立公园

市立公园位于奥地利维也纳。风景名胜市立公园里,耸立着一些音乐家的雕像:在雪松旁边的管内琴大师Bwcknu半身像,抒情曲之王舒伯特大理石全身坐像和大理石拱门内约翰·施特劳斯拉小提琴的金色雕像等等。在市立公园里有一个施特劳斯经常演奏音乐会的小广场,还有一所可以容纳150人的音乐厅,冬季就在这里举行音乐会,夏季则在广场举行露天音乐会。音乐厅前有座青藤环绕的亭子,是施特劳斯拉小提琴的地方,记得上中学时看过叙述篱特劳斯音乐生涯的黑白thg《翠堤春晓》中就有这座亭子和广场举行小型音乐会的场景,现在“睹物思人”,《春之声》的旋律又起,真是非常亲切,艺术带给人的魅力是永远的。最佳旅游时间市立公园四季皆宜旅游。维也纳同时受到来自西面的海洋性气候和来自东面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过渡性气候,使得年均比较的差异较大。维也纳的降水量很小,干旱期较长,冬季较其他奥地利城市温暖,城市中心的平均气温10.4°C,城市郊区约9.8°C,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一年约有60天是夏天,70天是冰冻期。
head_picture

海顿故居

海顿出生在下奥地利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长期服务於匈牙利贵族爱斯特哈泽侯爵。因此他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布尔根兰州,请详见布尔根兰州及埃森施塔特市的介绍。在维也纳,如今保留著海顿的一处重要住所。一七九三年,海顿在维也纳的石头胡同买下了一栋两层楼房,并在这里居住到他去世。如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人,把街名更改为海顿街,并把他的故居建成了一座海顿展览馆。在展览馆的二层楼上陈列著书信、手稿、个人物件和两架钢琴。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Al Hamra Restaurant 晚餐:Cafe Central
  • Hotel Beethoven Wien(维也纳贝多芬酒店)

第04天 出发地: 维也纳

宫廷剧院

维也纳号称音乐与戏剧的圣殿,其剧院分布在维也纳各地,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城堡剧院。据说,城堡剧院的德语是德语地区最标准的,有许多世界级的演员在此担任客籍演出,而能够晋身於城堡剧院演出,就是对其艺术表现最高的评价了。城堡剧院原是特瑞莎女皇於1741年所建,原址在圣米歇尔广场,1888年後,改建为现在的义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并挤身为环城大道的其中一份子。城堡剧院位於市政厅的正对面,入口的上方雕塑是「太阳神阿波罗与悲剧中的缪斯」,进入大厅後,向左边走是休息区,两旁挂著著名的演员画像,接著,可以看到一道上大红地毯的华丽阶梯,右转上走就是剧院大厅,剧院大厅的前方有克林姆的壁画。

约翰施特劳斯塑像

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与父同名。小施特劳斯从小非常热爱音乐。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音乐熏陶。老施特劳斯是宫廷圆舞厅乐长,又会创作,名震欧洲。但老施特劳斯深知音乐界,特别是轻音乐界竞争激烈,若想成功决非易事。他7岁已创作一首圆舞曲,并在父亲的反对下学习小提琴。他中学毕业后,父亲让他考入工业学校,然而,他决心要跻身于音乐界。幸而母亲悄悄给他买了乐器,并拿钱供他学习。父亲发现便大发雷霆,严斥母亲,并闹到夫妻分居的地步。工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干着使他厌烦而又不得不干的工作。19岁时,在维也纳指挥演出他父亲的乐曲和自己的作品,在演出中,他父亲的乐曲仍很成功,而他自己的作品6次返场,受到热烈欢迎。这次成功的演出,决定了小斯特劳斯的命运。此后,父亲便不再反对他当音乐家的决心了。父亲死后,他自己任指挥并作曲,带领乐队巡回演出,走遍欧洲,直达俄罗斯。1863年,他任宫廷圆舞曲厅指挥。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酒与女人之歌》、《维也纳性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维也纳糖果》和《春之声》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其父老斯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还作有《雷鸣与闪电》等120多首其他舞曲。1870年,他45岁后写作了16部轻歌剧,如:《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为维也纳轻歌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乐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 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 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head_picture

贝维第尔宫

贝维第尔宫位于维也纳旧市区东南角,是奥地利伟大的军事家尤金的夏宫。风景名胜贝维第尔宫分为上下宫,这两幢由建筑师Lukas von Hildebrandt所设计的宫室,隔著一座广大的花园相对,均是巴洛克式的华丽建筑。当时做为Eugene家族居处的下宫,目前适得其所地成为奥地利巴洛克艺术馆 (The Museum of Austrian Baroque);而当年做为宴会场所的上宫,今天有时仍被奥国政府当成宴请国宾的所在,不过更重要的是此地已成为收藏19、20世纪奥地利著名画家作品的所在,包括闻名世界的Gustav Klimt、Kokoschka、Boeckl、Egon Schiele……等。此外,站在地势略高的Belvedere宫看维也纳旧市区,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景象。历史文化贝维第尔宫历史:尤金也是腓特烈大帝(Fredrich the Great)老师的将领,于1683年带领奥国军队,和法王路易十四的法军,共同在Blenheim击退了入侵欧洲的土耳其军队,缔造光辉的西班牙胜战(Spanish Succession)。为了犒赏这位将领的功绩,奥皇在Belvedere的下宫建成后(建于1714~1716),又赐建了Belvedere的上宫(建于1721~1723),使一介诸侯的夏宫规模直逼帝王家。

茜茜公主博物馆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48年至1916年)的皇后,在维也纳皇宫新近开放的茜茜公主博物馆,使众多的茜茜公主迷能够近距离的走近这位美丽皇后的生活博物馆集中展示伊丽莎白的个人生活,特别是她对宫廷礼仪的反抗、对美丽和瘦身的疯狂追求、对体育的极度热衷以及对诗歌的痴迷。茜茜公主从一位普通的巴伐利亚少女到意外的和奥地利皇帝的订婚,直至最后1898年在日内瓦不幸遇刺,这位传奇王后精彩和忙碌的一生将在这座博物馆中精彩再现。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Al Hamra Restaurant 晚餐:CAFE ZUCKERGOSCHERL
  • Hotel Beethoven Wien(维也纳贝多芬酒店)

第05天 出发地: 维也纳

维也纳圣彼得教堂

维也纳圣伯多禄教堂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座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面向西南方,距离格拉本大街颇近,修建于1701年到1733年,长50米,宽20米,高56.8米,可容纳400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事件。1970年,维也纳总主教将这座教堂移交给主业会的神甫管理。

圣麦斯公墓

圣麦斯公墓以有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的墓地而闻名。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郊。建于1784年。公墓地面宽广,共有100多万个墓葬。公墓按宗教分基督教墓区、犹太教墓区和伊斯兰教墓区等。公墓中间的中央名人公墓,树木葱笼,气势显赫。这里纵横交错地排列着许多大理石墓,维也纳一些著名音乐家大多安葬在此。贝多芬的墓地不大,但四周开阔,灰色大理石墓碑上刻有他的浮雕头像。附近有舒伯特、海顿和施特劳斯父子的长眠之地。这些音乐家的墓地以不同姿态的雕塑,组成一个具有独特艺术色彩的音乐家墓群,成为游人凭吊的胜地。    1945年,苏联红军从希特勒德军占领下解放奥地利时牺牲的2000多名战士也安葬于此。
head_picture

维也纳巧克力博物馆

奥地利人非常喜欢巧克力,法国巧克力业公会发表的统计数字里,奥地利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费9.58公斤,仅仅列在瑞士人的后边。在博物馆内,游客不仅能看到与众不同的奥地利巧克力的原料、工艺,还能现场制作和品尝到手工巧克力的香醇美味。印有茜茜公主头像的巧克力最受欢迎,茜茜紫罗兰巧克力是为了纪念在不幸中去世的皇后Elisabeth。因为茜茜公主非常喜欢紫罗兰巧克力,所以WalterHeindl研制出颜色比较深的茜茜紫罗兰,利用具有紫罗兰香的莱茵桑葚,包裹上纯味巧克力浆制成。
head_picture

奥地利国立图书馆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德语: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共有740万藏书,是奥地利最大的图书馆。它位于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由哈布斯堡王室创立。其收藏品包括莎草纸、手稿、古本和珍本、地图、地球仪、音乐、画像、图表、照片、签名和海报,以及世界语和其他语言的著作。

维也纳市政厅

维也纳市政厅是从1872年开始建造直到1883年完成。 用来代替Wipplingerstrasse大街的老市政厅。这是一座新哥德式风格的建筑。出自建筑师Friedrich.von.Schmidt。这一设计在诸多参与竞标的最好的设计中被主管当局选中了。中间是一个极大的中央尖塔,两边各有两个低一些的侧塔。它的正面最吸引人的特征是有精致优雅的图形装饰的高耸的拱形窗棱和带有曲线的阳台。窗棱上檐之上站立着一个个穿戴甲胄执一支枪矛的三公尺高的非常显眼的武士塑像。它是弗朗茨 Gastell 设计的。人们都熟悉的称之为市政厅人(Rathausman)。这座建筑有七个庭院,每年的夏季音乐会会在 Arkadenhof 庭院中举行。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Gasthaus Brigitte 晚餐:Dstrikt Steak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