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峡全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中虎跳是“满天星”和“一线天”。中虎跳峡是云南省虎跳峡中的一段,离上虎跳5公里,江面落差甚大。“满天星”礁石区是这里最险的地方,百米峡谷中,礁石林立,水流湍急,惊涛拍岸。宽阔浩荡的江水,遇到危崖的挤压与阻拦,似乎变得怒不可遏,它聚集力量,向崖石不断发起冲击,狂涛汹涌,飞瀑腾空,空谷轰鸣,声震山谷。江底惊涛裂岸,崖头山泉喷泻。当你在哈巴雪山腰,沿着壁间蹬道小心攀行时,常常会遇到飞泉流瀑,从你顶上掠过,犹如进入水帘洞中。阳光照射进峡谷,在十几米宽的峡口水面上泛着波光,东面的峡谷下面江水因落差翻着白浪,峡谷上面光照的峭壁、蓝天白云,景色美不胜收,令人惊叹。
位于中甸县东南三坝乡白地行政村境内,距县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其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阳光照射发生分解反应,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不断覆盖地表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纳西语称白水台为“拜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白水台地势随山势自然高下,是中国最大的会泉台地之一,占地约为3平方公里。相传“释理达多”法师曾在此修行。在白水台边的石壁上刻有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54年)纳西上知府木高所题诗一首。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个,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泉涌水常凝。 白水台又有“仙人遗田”的美称。步临台地,但见白水台层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在白水台左侧,一泉台形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左下侧,一石穹窿,洁白如玉,形如一怀孕女子,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地方。白水台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它还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称,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平,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白水台由此成为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 白水台对面的上柏峰下有一溶洞,古时为祭祀龙神之地,后因东巴教第二圣祖“阿明什罗”在此修行,遂称为“阿明能卡”,又称“阿明灵洞”。相传,东巴文即是“阿明什罗”在此创造出来的。 出白地村往东行不远,可看到高达60余米的白地瀑布,秋冬之际,水流较小,轻柔溪水如注,奔腾而下,气势壮观。到白水叶观光,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白水台所在地----白地,是中甸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它虽然方圆不过百里之遥,但在整个纳西东巴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白地的东巴纸和墨的制作保留了传统工艺,是较难得的珍品,用东巴纸、墨写成的东巴经书流传久远,数量很大。白地纳西族的服饰区别于丽江和永宁的纳西族,独具自己的风采。妇女应饰十分精妙,其中,最富特色则暖和六至七个硕大的银盘缀成的装饰品,做工精美,形式独特。
位于中甸县东南三坝乡白地行政村境内,距县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其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阳光照射发生分解反应,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不断覆盖地表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纳西语称白水台为“拜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白水台地势随山势自然高下,是中国最大的会泉台地之一,占地约为3平方公里。相传“释理达多”法师曾在此修行。在白水台边的石壁上刻有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54年)纳西上知府木高所题诗一首。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个,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泉涌水常凝。 白水台又有“仙人遗田”的美称。步临台地,但见白水台层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在白水台左侧,一泉台形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左下侧,一石穹窿,洁白如玉,形如一怀孕女子,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地方。白水台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它还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称,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平,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白水台由此成为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 白水台对面的上柏峰下有一溶洞,古时为祭祀龙神之地,后因东巴教第二圣祖“阿明什罗”在此修行,遂称为“阿明能卡”,又称“阿明灵洞”。相传,东巴文即是“阿明什罗”在此创造出来的。 出白地村往东行不远,可看到高达60余米的白地瀑布,秋冬之际,水流较小,轻柔溪水如注,奔腾而下,气势壮观。到白水叶观光,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白水台所在地----白地,是中甸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它虽然方圆不过百里之遥,但在整个纳西东巴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白地的东巴纸和墨的制作保留了传统工艺,是较难得的珍品,用东巴纸、墨写成的东巴经书流传久远,数量很大。白地纳西族的服饰区别于丽江和永宁的纳西族,独具自己的风采。妇女应饰十分精妙,其中,最富特色则暖和六至七个硕大的银盘缀成的装饰品,做工精美,形式独特。
碧塔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甸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保护区以碧塔海为中心,总面积840平方公里。碧塔海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藏语称碧塔海为"碧塔德错"。"碧塔"意为牛毛毯,"德"为魔,"错"为海。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湖面海拔3538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历史上曾经是被水淹没的凹陷地带,第四纪随西藏高原强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风景名胜碧塔海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碧塔海成因上属断层构造湖,气候属亚暖带气候,植被以长苞冷杉和云杉为主,此地有许多珍禽异兽,主要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鱼类有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碧塔重唇鱼”属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碧塔”藏语的意思是栎树成毯的地方,湖畔四周,苍松古栎,遮天敝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环抱,象一颗镶在群山中的绿宝石,清晨,湖水幽黑如墨,群峰尽映其中;中午水蓝如碧玉,云影波之间,透出无限的清丽,傍晚则水天一色,金黄耀眼。“湖中之岛”是碧塔海富有特色的又一景观。乘船至岛上,小岛路径曲幽,芳草袭人,花香鸟语,一片天籁之音,使人想起蓬莱仙岛。湖的四周是一片广袤的草场,草深过膝,春夏之季,奇花芳草争奇斗艳,隆冬时节,一片金黄,牛马羊群,相戏其间,风吹草低,一片藏地风格。最佳旅游时间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历史文化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其最引人的就是这塔状的小山和这一湖清明宁静的水。它们被赋予了一种神话意味,相传天女梳妆时不小心失落的镜子破碎形成了许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块镶有绿宝石的最美的镜片。还有传说这里是格萨尔王传中所提及的“毒湖”。姜岭大战至碧塔海,因冰天雪地,湖光朦胧,岭国的骑士们迫敌误入湖中而被淹没,转败为胜的姜国认为这是碧塔山神护佑的结果,便在小山上建造了庙宇。又有人说这岛是明代纳西族木天王的避暑地,还有人说这是寻宝者建造的庙……。
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距中甸县城5公里。风景名胜噶丹·松赞林寺景观:与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相同,松赞林寺的扎仓、吉康两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簇拥拱卫,高矮错落,层层递进,立体轮廓分明,充分衬托出了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主建筑扎仓,藏语依意为僧院,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前楼客厅供贵宾宴会及观赏“羌姆”(面具)舞时使用。顶层正楼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佛堂正南为高耸的钟鼓楼,清晨、正午、黄昏击鼓报时,声闻十里。 寺院建筑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建筑金碧辉煌,造型丰富多彩的镀金铜瓦,殿宇宝角兽吻飞檐,扎仓大殿宽敞恢宏殿,殿中供奉的诸多佛像:昆塔高大神圣,两侧西厢的壁画雕饰精美琳琅。最佳旅游时间噶丹·松赞林寺地处云南迪庆,位于云南西北部,天气较冷,适合夏季旅游。历史文化噶丹·松赞林寺是一座古镇规模的古堡群建筑。该寺于公元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兴建,于公元1681年(阴铁鸡年)竣工。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被誉为“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的“藏族艺术博物馆”。
白马雪山(又称白茫雪山)主峰海拔5430米,位于滇西北奔子栏到德钦之间,隔着澜沧江与梅里雪山遥遥相望。风景名胜白马雪山区景观:巍峨的云岭属横断山脉,群峰连绵,白雪皑皑,远眺终年积雪的主峰,犹如一匹奔驰的白马,因而得名“白马雪山”。为了保护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典型的山地垂直带自然景观和保持金沙江上游的水土,1983年在云南省德钦县境内白马雪山和人支雪山的金沙江坡面,划出19万公顷建立自然保护区,现已扩到27万公顷。整个保护区海拔超过5000米的主峰有20座;最高峰白马雪山达5430米。最佳旅游时间白马雪山气候为干湿季明显,雨量少而集中,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形成河谷温暖干燥、山地严寒的特点,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白马雪山传说:传说,白马雪山是梅里的女儿,与情人相会的时候,在前往奔子栏的途中,化身为雪山。
飞来寺位于滇藏公路沿线,距德饮县城10公里。它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385年的历史。飞来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依正乙山山势拾级而建。沿途古松林列,日影斑驳,小溪曲折,跳珠溅玉,布谷声声,轻风徐来,松涛低呜。山门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使人浮想联翩。 飞来寺建筑高低错落,殿堂屋宇呼应配合,山石树木,景致生动。全寺由子孙殿、关圣殿、海潮堂大殿、两厢、两耳、四配殿组成。寺内的安排具有三教合一的特点。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飞来寺的建筑主体——海潮堂大殿的建筑雕刻艺术。从关圣殿向上走,经十八级台除就进入海潮堂大殿。殿前的两棵梧桐树,枝繁叶茂,衬托出寺庙的超凡脱俗。大殿为单檐悬山顶,七檩抬梁式结婚,通面阔三间。整座大梁,梁架规整,为较大园木构成,檐头朴实疏朗,檐柱立于一巨大须弥座柱础上,座束腰处飧刻有人物、花卉及其它纹饰的浮雕图案。檐下木雕柔丽,清幽别致,殿前格扇齐备,棂花纹样精巧,雕工纯熟洗炼。 进入大殿内,让人目不暇接。正殿依照山势凿成平面,借助山体形成一壁,至今仍然坚固壮观。匠人在山石上凿出海潮大殿的雕刻主体——海潮龙王送女出嫁图。画面左边塑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右边塑有《西游记》人物故事,无不精妙绝伦、逼真入神。 飞来寺的建造及命名,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时选址原定在现址两公里以处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经备齐,就在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飞,住持和尚派人寻踪追迹。找到现址时,发现柱梁已按规格竖好,且无大殿的后梁后柱,从头以为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于现址,并因柱梁飞来自立,命其为“飞来寺”。今天,站在豆温村边远看飞来寺,确有欲飞之势。山峦叠宕,森林茂密,云雾缭绕之中显现的古寺,有斩云断雾之姿,更有凝而不变之影,真是悬崖陡处辟仙台,琼楼玉宇屹正乙。 飞来寺潭前有一凛冽清泉,相传此泉水有驻颜长寿之功效,寺内住持因常饮而高寿,故到山上的人都争相饮用,临走还要带几壶下山。白茫雪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就像一座晶莹透亮的玉柱直插蓝天,巍峨壮丽。山腰缭绕的白云恰似雪山的一块美丽面纱,又给雪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梅里雪山是云南省最高的山峰,位于德钦县东北方10公里处,距中甸县城184公里,这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 以上的山峰就有13座,最高的是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省的 第一高峰, 卡瓦博峰藏语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 地,传说是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的八大神山之首, 所以每年的秋末冬初,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大批香客不惜千里 迢迢赶来朝湃,匍匐登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卡瓦格博峰是迄 今无人能登顶的“处女峰”,这里冰川连绵,冻土成片,是登山运动 员极想攀登的地方。20世纪内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的登山队曾五次大规模攀 登,但均无一成功 在梅里雪山,从海拔5500米往下延伸至2700米森 林地带,是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洋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著名的澜沧 江大峡谷位于梅里雪山下,长150公里,江面到山顶的海拔高差为 4734米,蔚为壮观。
与佛教并存于迪庆高原的天主教同样拥有虔诚的教徒,就是澜沧江边的茨中天主教堂,每周六、日,附近茨中村的傈僳、藏、汉、纳西等民族 的信教群众,便到教堂用藏语诵经、做弥撒。茨中教堂为法国传教士于1909年所建,至今仍保留原貌,教堂前的葡萄园依旧飘香,教堂的建筑富有异国风味,但又明显融汇了藏、汉等中国 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它虽地处偏僻的高山峡谷之间,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从肯渣罗返回黎明街,上黎明中学西侧的山坡,沿一条曲幽山路的丹霞岩群峰中穿行,约1小时后,你便会爬行到一大块裸露并风化成片片巨鳞状的山岩上,这就是千龟山。巨鳞般的风化岩层,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你首先看到“佛陀峰”,这座巨大直立的山峰,顶部的“风化巨鳞”一层一层螺旋而下,下半部又是赤红的裸露山壁,站在对面看它,就似佛陀巨大的头颅,又似一朵倚峭壁的灵芝,所以它也叫“灵芝峰”。你攀着“巨鳞”可轻易上到峰项,这时对面朋友为你拍的照片,壮观之至。 “佛陀峰”东侧,你看到的第二个景致是“千龟竞渡”。这是由一大片“巨鳞”整齐排列的山坡,每片“巨鳞”都像一只正在爬行的乌龟,而细细看,你还会发现这成百上千只石龟组成的山坡,又似一只更巨大的乌龟在爬行,大龟和小龟爬行的方向, 都是太阳升起的正东方。因这个景致的绝妙,这里才被称为“千龟山”。 冬季在千龟山举目南望,可远远观赏老君山主峰金丝场的皑皑白雪。千龟山中还有悬崖峭壁、独峰孤立、绝壁生花等妙景,值得细细玩味。
石鼓镇历来是藏区与汉族地区交易的重镇,藏民把皮毛和中草药带来这里出售,又买回茶叶、盐巴、布匹等日用品,石鼓还盛产滑石、花岗石。石鼓镇现在每3天赶一次集,不过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发达的交通,这里的集市和其他的集市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了。
丽江古城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又名“大研古镇”,坐落于玉龙雪山下,处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古城始建于元初,距今已有约900年历史,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山西平遥古城)。2011年7月6日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组成,其主体部分是大研古镇。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大多数古代城池不同,大研古镇不筑城墙。据说,丽江当时的统治者姓木,他认为,若筑城墙,木字加框便成了“困”字,所以忌讳围墙。大研古城以其独特的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丽江古城的总体格局,北以玉龙雪山为依托,南以文笔山为屏障,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要居民居住的古老城镇,以道教的八卦图形成以四方街为文艺及商贸中心,以新华街、新义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五条主街道为脉络,向四周延伸形成许多条小巷,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江南景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的姑苏”,既有山城之容,又有水城之貌。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中国丽江古城不仅属于丽江人、中国人,而且它属于全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