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与晋城市柳树口镇交界处,距博爱县西北37公里,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由大坝、大泉湖、三姑泉、西峡、佛耳峡、靳家岭、月山寺等七大游览区、308个景点组成。素有“北方三峡”之称和“奇泉异洞盖中原”之美誉。景区中,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产生于7000万年前唯一身上有文字记载的天然大佛以及距今1500年的北魏摩崖石刻、北魏官道。青天河风景区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古道景区内有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和晋豫交通要塞,史称“太行八径”之一,山势险峻,岸坡陡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曹操北上壶关伐高于曾路经此地,写下著名诗篇《苦寒行》。大泉湖为青天河景区之最,自然风光秀丽,湖面碧波荡漾,两岸青山阔翠流秀,林石千姿百态。湖内行船荡舟,如进三峡,似游漓江。大泉湖湖长7.5公里,其湖水主要来源于号称“华夏第一泉”的三姑泉,水质清澈甘甜,系天然优质矿泉水。月山寺建于金正隆三年,是与少林寺齐名的河南省三大古寺之一,中华三大拳之一的“八极拳”发祥于此。明朝永乐皇帝,清朝乾隆皇帝均曾到此游历,留下了许多诗词墨宝。凤凰岭景区内有建于唐朝贞观二年的豫北最大道观火炬观,乃唐太宗李世民感谢孙思邈治病之功下诏赐建。石佛滩景区上依太行八百翠微峰,下临丹溪三千琉璃水,景色之秀,秀比江南,“两面环山三面水,一川山色一畦田”,一派悠然自得的北国田园风光。青天河景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气候宜人、交通便利、一年四季各具特色,是理想的旅游、避暑、休养之胜地。青天河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天然长城及世界奇观石鸡下蛋;有中原独一无二的高山峡谷湿地景色;有最大出水量每秒7立方米、洞径2.18米的“华夏第一泉”三姑泉及由此泉水形成的长达7.5公里的大泉湖。这里有与少林寺齐名天下、八极拳发源地、清乾隆皇帝曾三次朝拜的千年古刹月山寺。而红叶圣地靳家岭,是南太行山罕见的绿色长廊。这里林海无边,植被茂密,四季如画,尤其是秋季满山红叶,堪称中原之最,是一处云雾漂缈、空气宜人的天然氧吧和森林乐园。新开发的佛耳峡蜿蜒曲折,犬牙交错,溪泉争涌,三潭九瀑,小桥流水,茂林修竹贯穿其中。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拥有十一大景点,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获了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等多项荣誉。2010年3月,“云台山”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首届)河南省省长质量奖。2011年9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管理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风景名胜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森林,有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云气缭绕,仙风回荡,为道教历代重玄派妙真道士仙居之福地洞天,道教妙真祖庭。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中国山水园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地(至今有刘伶醒酒台、稽康淬剑石、孙登啸台等遗迹)。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玄帝宫、重阳阁等等。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奇峰秀岭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千里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大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山水相连,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云台山以水叫绝,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称。落差314米的全国、亚洲最高大瀑布-云台天瀑,犹如擎天玉柱,蔚为壮观。天门瀑、白龙潭、黄龙瀑、丫字瀑皆飞流直下,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让人流连忘返。青龙峡景点有“中原第一峡谷”美誉,这里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最佳旅游时间云台山山险水秀,气候凉爽宜人。景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云台山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夏秋季节。云台山的山水旅游资源很丰富,每年的5月-10月像云台瀑布(位于泉瀑峡)、红石峡这样的景点水量丰富,景色优美,而冬天水量则非常小,美景大打折扣。 历史文化云台山在远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 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大秦帝国》、《争霸传奇》、《马鸣风萧萧》、《孙子大传》等多部影视剧在云台山取景拍摄。
黄河小浪底旅游区,位于孟津县小浪底镇、黄鹿山乡,浏览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0平方公里,是依托小浪底水库形成的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由小浪底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柏崖山、黄鹿山、红崖山景区注成。内有大坝、观景台、尾水洞、神树峰、谢庄石窟等20多个景点与广阔水面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的壮美景观。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风景名胜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最佳旅游时间龙门石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约15℃,最佳旅游季节为春秋两季。历史文化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广化寺坐落在龙门村西的山岗上。始建于元魏(公元386—534年)时期。垂直高31米的寺前山坡上,砌着199级宽达10米的石阶,衬托得寺院雄伟壮观,气势不凡。寺内建筑全部为仿清式,青瓦红砖,沿中轴线依次为五间大的二层高山门、天王殿、伽蓝殿、三藏殿、地藏殿,都为飞檐高挑的歇山顶,画栋绘梁,古色古香。寺内另有无畏师塔,为纪念唐朝时来中国传扬佛法的天竺僧人善无畏而立。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风景名胜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最佳旅游时间白马寺地处河南洛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春秋旅游。历史文化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
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阀村内,陇海铁路、焦枝铁路、郑潼公路在此交汇。该寺坐南朝北,和一般中国佛寺“坐北朝南”的方向迥异。据有关资料记载,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洛阳市郊区瀍河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明朝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寺内现存山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另有碑石十余方。
提起关羽,大概妇孺皆知,老百姓皆称其“关公”而不名。相传他的首级就葬在洛阳南郊七公里处的关林。关林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加以扩建,如今已占地百亩,拥有殿宇廊庑150余间,古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狮子110多个,古柏800余株。称得上殿宇堂皇,古柏苍郁,景色幽雅。关林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舞楼,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在一起,再加上歌山顶,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关林中的碑亭构筑奇巧,是典型的清代亭式建筑。关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被辟为“洛阳古代艺术馆”,在两侧廊房内陈列洛阳出土的众多石刻、碑碣精品。
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邙山镇冢头村东,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古墓博物馆分为两大展区。历代典型墓葬展区陈列上自西汉、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汉“打鬼图”和“卜千秋升仙图”等9座壁画墓的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堪称园林式的博物馆,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千唐志斋位于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二、三十年代所建。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 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证史、补史、纠史的作用,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并珍藏一批历代名家书画石刻精品,为国内外所瞩目。1997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县境内,属伏牛山脉,东西绵亘近百公里,为我国五岳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东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为少室山,有望洛、罗汉、钵盂等36峰,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像横卧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后建有72座寺院。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禅宗寺院少林寺,规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观星台,最有史料价值的汉三阙(太室、少室、启母阙),规模宏伟的中岳庙,古朴雅致的嵩阳书院,苍翠清幽的大法王寺等。少林寺曾一次被废,二次被焚。被废发生在北周武帝时,当时国内信佛人数占居民一半,生产受到影响,损害了皇室利益。于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废弃,僧众纷纷遣散回乡。七世纪初,少林和尚们因在李世民征战中助战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时,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楼台殿阁五千余间,占地36公顷,藏经近万卷,号称“天下第一名刹”。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围攻寺院,将少林寺置于火海中。乾隆以后又加以重修。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火又将名刹付之一炬,这次大火损失严重,火势延续五个昼夜,七进院落只剩下二、三间,无数经典、法器等贵重文物化为焦土。解放后又多次整修,逐渐恢复往昔模样。现寺共七进,总面积约三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并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台、祠堂及南园等附属建筑。 山门为一殿,面阔三间,雕脊彩瓦,吻兽生动,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门上“少林寺”横匾原悬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为清圣祖玄烨亲书。殿内有弥勒佛坐像和韦驮护法神像各一尊。山门后甬道两旁立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铭三十余座,为少林寺有名的“碑林”。其中有王知敬写的大唐天台御制诗书碑,元代日僧邵元撰文的息庵禅师碑,明代的释迦双迹灵相图,扶桑园沙门德始书写的淳拙和尚碑以及书法家米芾“第一山”刻石,明代董其昌书写的天言道公碑,清乾隆的御书碑,吴道子的观音画像碑等。其中以北宋苏轼的《观音赞碑》和元代赵孟頫的《裕公碑》为最佳。二进院为天王殿。该殿与四进的藏经阁和三进的大雄宝殿均被毁,现已重修好,内有四大天王像。三进大雄宝殿于1986年重建。殿内柱基均为雕刻高1米多的石狮。藏经阁遗址前后,除钟楼遗址上放重5.5吨的金代大铁钟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铸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铁像和石碑等文物,东配殿为紧那罗王殿和东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地区古代文化积淀甚厚,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介绍,各类文物古迹共956处。其中,有重9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9处属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三十公里处,它北临黄河,南依岳山。这里绿树满山,亭阁相映,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它虽没有苏州园林的小巧、杭州西湖的秀丽,但它却有磅礴于世的气势。 登高北望,黄河水无际无涯,浩浩荡荡。由于黄河在这里冲出最后一个峡口进入平原,形成悬河,所以在这里观黄河别有一番情趣。触景生情,令人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回首南望,就是游览区的中心景区棗五龙峰景区。这里的古典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起伏的山势上。登上最高出的极目阁俯瞰黄河,更能领略到“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的深刻含义。 五龙峰环抱的山脚下,梅花形水池中安坐着一女性塑像,怀抱婴儿,显得格外素雅,慈祥慈美,命题“哺育”以象征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动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血液,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无以伦比的凝聚力,这是一种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为了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游览区的黄河之滨,将依山就势,建一约上万平方米的艺术展厅,展现黄河文化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3岁。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达到宋王朝鼎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嘉佑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耗费占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永昭陵占地500余亩,置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南门是正门,陵区内又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也称宫城。走进南大门,陵区呈南高北低之势。宽阔笔直的神道,穿过高大的雀台、乳台,穿过穆然耸立的石像生,直指宫城。雀台是陵区的第一道大门,乳台是第二道大门,神门是第三道大门,也是宫城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