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喜欢一个人去旅行,背着单反,拍下回忆,带副耳机,抹去喧杂。低头看路况,抬头看梦想。初秋时节,去北疆远行。

第01天 出发地: 西安 - 天水

西安 - 天水

早餐:自理 午餐:火车餐 晚餐:呱呱叫主题餐厅
  • 天水东安快捷酒店

第02天 出发地: 天水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的洞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崖和西崖。现保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194个,泥塑,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塑像有浮雕、圆雕、模制影雕、壁雕四种。数以千计的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其主要景点有七佛阁、牛儿堂、千佛廊、万佛堂、127号大石窟等艺术珍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其洞窟。除了石窟外,麦积山周围还有莲花池、僧帽山、香积山、罗汉崖、雕巢峪等奇山异景,特别是在烟雨蒙蒙的季节,紫红色麦积山在苍松翠柏的掩衬下,云雾缭绕,《广舆记》誉为“秦地林泉之冠”,“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head_picture

伏羲庙

景区简介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是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是一处古柏参天,浓荫盖地;庙宇辉煌,亭角挑翘;布局严谨清幽雅静;高墙围绕,芳草添色的所在,委实有着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初祖的宏伟气魄。是天水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临街而建,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占地200万平方米。殿宇排列对称整齐,布局规则严谨,屋顶皆饰琉璃筒板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景色特点主体建筑太极殿高大雄伟,稳坐在院正北高1.8米,长26.4米,宽13米的月台上。殿宇重檐琉璃瓦顶,饰螭首。顶上平脊两端有翘转向内的“鸱尾”。斗拱五铺,三抄、三平昂,刻卷云和龙头。门扇饰透花金线艾叶纹。圆窗透花,刻有二龙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图,雕刻精绝,别具一格。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有先天殿,原祀神农,内塑神农像一尊。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亭殿间镶以古柏37株,古槐1株,奇形怪状,俨然是一院人物一幅画卷。庙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曰“来鹤亭”。据说昔日有白鹤栖息其上,故此得名。庙祠内,柏槐苍茂,花木芬芳,黄莺鸣啭,燕语呢喃,碧树亭影,交相辉映,景色幽静,令人神思向往。风俗习惯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当地人相传伏羲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这一天。人们在这一天赶庙会、唱戏、烧香、磕头、施舍,在心里把许多话"告诉"伏羲,以求从他那里获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医病。伏羲庙院里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树,人们说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说那些树,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们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环规律来套,每一年都要推选出一棵柏树,让它在庙院内"值班";轮流到值班的树,便是"神树"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
head_picture

仙人崖

仙人崖位于天水市北道镇东南45公里的朱家后川,距麦积山景区15公里。相传此处过去常有高人隐居于此修行,故名仙人崖。仙人崖景区由三崖、五莲山、六大寺组成,翠峰林立,岩石万仞,松桧成林,鸟语花香。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下,融汇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现为一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及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积和佛殿数量为最,14座殿宇内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艺术价值极高。“仙人送灯”、“净土松涛”、“仙水湖光”、“十八罗汉朝玉帝”,仙境意趣,景景相连。其中位于朱家后川的净土寺,为天水有名的佛教净土宗寺院。仙人崖景区在麦积山景区的正北方,处于秦岭的西儷。因其地处南北方交界,所以在北方的雄山旁常伴南方的秀水淙淙。南北方景色相比相衬,浑然一体。景色极为诱人。仙人崖地势险要,以石岩洞、献珠峰、南天门、宝盖山、千佛崖最为典型,奇山、秀水、绿树、野花相映,涉足其间,确有身临仙境之感。如果在清早出发,可先游麦积美景,下午,顺来路经麦积乡转东向去仙人崖景区。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京跃华肥牛城(双桥路) 晚餐:芸芸农家乐
  • 天水东安快捷酒店

第03天 出发地: 天水 - 兰州

天水 - 兰州

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 年改为“中山桥”。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head_picture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基本陈列有《甘肃历史文物》、《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黄河古象》《甘肃自然富源》及《甘肃革命文物展览》。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我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head_picture

黄河风情线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 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滨河路,从东到西一游。  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位滨河路观看沿途的雕塑及景色。  黄河母亲位于滨河路中段,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枣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由“母亲”和二“男婴”组成构图。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黄河发源于青海,流经兰州城内水域并不像其下游那样开阔,但兰州人近年投入巨资打造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却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就连一些南方的游客也盛赞其美丽。近年才建成的七里河黄河大桥,气势雄伟,造型独特,其主桥墩虽仅有三个,却依仗桥面上有两束起牵拉作用的钢管,从而使大桥更加坚固悦目。位于大桥不远的“黄河母亲”雕像可谓天下闻名,故而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人在此摄影留念。而离“黄河母亲”不远的“兰州水车园”,那两轮高达数十米的水车虽已“赋闲”不用,却似在诉说兰州黄河的过去。水车系明代兰州段家台人段续所创,曾悠悠灌溉了黄河两岸的万亩良田。然最令人感奋的当属离“水车园”不远的黄河索道。远远望去,只见载人的电缆车正徐徐从河南岸向河北岸滑去,而滚滚奔涌的黄河则被飞越而过。河对岸的白塔山,巍峨起伏,大有拱抱金城之势。立白塔下,可俯瞰山下的黄河及兰州全城,虽无“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却犹如一幅现代的“清明上河图”,让人面对美景,赞叹不已。 兰州沿河而建的黄河风情线,像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据说,兰州为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准备把“两山、两线、两园”都纳入到黄河风情线的建设议程。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麻辣诱惑(西津西路) 晚餐:安泊尔清真餐厅
  • 汉庭酒店(兰州小西湖店)

第04天 出发地: 兰州

白塔山公园

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三台大殿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藏石丰富,独具风格。山下为中山桥,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兰州市白塔山东约1公里处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遗址。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这种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并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从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闻名。
head_picture

水车博览园

一直流淌的黄河,在兰州段放慢脚步,两岸就淤积起了坦荡的沃地,水车高大木轮的吱吱嘎嘎声,就与黄河的嘭嘭嗵嗵声,一气贯通古今。相传,早在夏时,兰州这块地方,就开始了繁盛的农牧业及渔业。春秋而后,至汉唐年代,灌溉相当发达。兰州人段续发明的水车,明朝就已然在故土不舍昼夜。也就从那时起,水车既担纲先进生产工具的任务,亦是兰州的第二风景。岁岁年年,水车沿黄河两岸一字铺排而来,与白塔山、五泉山、皋兰山遥遥相望,使得兰州风采飞扬。兰州水车博览园,在新建的南黄河风情线上,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组成,是以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水车园里,黄河奔腾,水车悠悠,渠水蜿蜒,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水车园还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全然都市村庄相貌。如今,兰州大水车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望河楼 晚餐:武胜驿丁记手抓(大教梁店)
  • 汉庭酒店(兰州小西湖店)

第05天 出发地: 兰州 - 甘南

兰州 - 甘南

拉扑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镇)县城西边约1公里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众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有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喜金刚六大学院,108个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是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又一中心,朝圣者终年不断,最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人。 “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即僧侣的宫殿,实际上它也的确是座宫殿,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 拉卜楞寺以治学严谨,寺内学者、活佛众多著称,号称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 拉卜楞寺,每年有七次规模较大的法会,以正月毛兰姆法会、七月柔扎法会和九月时轮法会规模最大,最为隆重。 主要看点:佛殿、“拉康”(佛寺)、讲经坛、藏经楼、印经院、大量的历史文物、宗教文物、古籍。
head_picture

桑科草原

在甘南州夏河县城西13公里处、便进入了辽阔美丽的桑科草原。桑科草原是桑科乡达久滩(“跑马滩”之间)草原的一部分,为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以其优良的草场和历史上多在此举行盛大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而享誉西北藏区。 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草场面积达70平方公里,地形起伏缓和,宽广无垠,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甘南州的主要畜产品基地。夏季的桑科草原绿草如茵,似一块天然地毯铺展于天际,绿茵中各种野花争奇斗妍,绚丽悦目。大夏河从草原上蜿蜒流过,似一条哈达飘落于绿毯。在桑科水电站水库区,水波荡漾,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映入水中,充满诗情画意。在辽阔的桑科草原上,牛羊点点,帐篷星罗棋布,帐篷上炊烟袅袅,马背上牧歌飘荡,高原牧区的景象和藏族牧民的风情得到典型展示。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桑科草原成为中外游人旅行观光的热点。1987年起,这里开设了独特的藏族风情旅游项目,建起了专供游人住宿的帐篷,向游人提供奶茶、糌粑、藏包、手抓羊肉等系列藏餐。游人还可穿上藏族服饰,骑上骏马或者牦牛,信步漫游草原,尽情领略藏族牧民的民俗风情。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夏河桑科草原夏源聚富饭店 晚餐:拉卜楞云汇避暑山庄
  • 夏河央宗藏家乐(旅友之家)

第06天 出发地: 甘南

甘南赤壁幽谷

赤壁幽谷距临潭县冶力关镇5公里,这里是一个峡谷地带。岩石多姿奇特,洞穴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岩石峭壁均成赤色,颇有长江赤壁之神韵。据专家考察定为沙砾岩丹震地貌,岩石上的自然肖像,形态逼真,清晰可见。崖畔有仙人洞、喇嘛洞、妖魔洞、裹毡洞等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洞前枝繁叶茂,山花妍妍,神秘幽静。谷内危石欲落,百姿千态。谷底翠柳葱茏,牧草青青。据传,彭祖当年选定这幽静神秘的赤壁峡谷修道,曾在岩畔的仙人洞修身。还有莲花山谷,赤壁峡谷被足妖魔盘踞,宽大特大的妖魔石便是妖魔修炼的岩石,每逢天旱少雨的年份,当地的山民则成群结队前来这幽谷向神仙烧香祭祀,乞求降雨。赤壁幽谷环境幽静、神秘、险峻、 深邃,谷内岩石造型奇特,巨石崔巍,洞穴诡秘。 十余里沟壑赭红色的悬崖峭壁色泽斑斓, 突兀耸峙的奇峰石笋形态各异。谷中百鸟嬉鸣,泉水叮咚, 溪流蜿蜒,林木成荫。主要景点有“蛤蟆石”, “喇嘛洞”,“妖魔洞”,“圣旨崖”,“四屏风”,“观音伏蟒”,及妖魔泉,嘎沟泉等72眼泉。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景点内自理 晚餐:冶力关风味
  • 甘南冶力关香客来农家院

第07天 出发地: 甘南 - 敦煌

甘南 - 敦煌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head_picture

鸣沙山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温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在沙鸣则是两将士的厮杀之声。据《沙州图经》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游人攀上沙丘,由山顶往下滑,沙砾随人体而落下,也会发出一阵阵轰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自古人们将这一景观传为一奇。山体高达数十米,东西绵亘40多公里,南北纵横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莫高餐厅 晚餐:莫高餐厅
  • 国际青年旅舍(敦煌风非沙店)

第08天 出发地: 敦煌 - 乌鲁木齐

敦煌 - 乌鲁木齐

红山公园

红山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红山公园内,是乌鲁木齐市的象征。红山是一座褶皱断层山,突兀挺立在市区中心地带,由于山体主要是由二叠纪的紫红色砂砾岩构成,故名红山。它隔乌鲁木齐河与西面的雅玛里克山遥遥相望。 红山海拔910米, 在神话传说中它是博格达天池里飞腾出来的一条神龙,因而被视为神灵,备受古人的顶礼膜拜。清嘉庆四年(1799年)曾修建玉皇庙一座,此庙“殿宇巍峨,赤土垩壁”,俗称红庙子。山麓还修建有大佛寺、北斗宫、地藏寺等宗教建筑。当地官员百姓有登红山向东“遥祭”博格达的习俗。后因战乱,上述庙宇皆毁于战火。如今山顶庙宇为近年新建。昔日,乌鲁木齐河经常洪水泛滥,肆虐成灾,为了“镇山锁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都统尚安下令在红山之巅建造了一座统高10.5米的九级实心青砖“镇龙宝塔”,至今完好无损。红山宝塔已成了乌鲁木齐市的象征,“塔映斜阳”也成了乌鲁木齐八景之一。解放后,引水上山,广植花木,修道建亭,辟园筑湖,建庙造楼,已建成一座总面积逾50.6万平方米的山顶公园。游人攀登红山绝顶,乌鲁木齐雄姿可尽收眼底。 现在红山公园已发展成为一座集旅游观光、古典特色、人文内涵、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山体公园。公园内有“塔映夕阳”、“古楼揽月”、“卧龙喷泉”、“石碑英烈”、“南湖泛舟”、“虎头赤壁”、“吉坛遥祭”、“佛庙云烟”、“双鹿迎宾”、“林中栈道”、“千木峥嵘”、“趣话红山”、“奇妙生肖”、“珍奇洞”、“太白崖洞”、“红山瀑布”、“空中索道”、“电脑喷泉”、“奇能滑道”、“飞龙速滑”、“揽秀园”等十八个景点。特别是位子山顶最高处的远眺楼,登上楼顶“万景俱从一阁收”,极目远眺,天山群嶂、博格达峰、雪山美景美不胜举;近看繁花市容,高楼林立,车流如水,尽收眼底。
head_picture

大巴扎

新疆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新疆大巴扎是新疆商业与旅游繁荣的象征,也是乌鲁木齐作为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又是一座标志性建筑。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新疆大巴扎硬件设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级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会厅;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广场;3000平方米大巴扎欢乐广场;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广场;80米新疆第一观光塔;1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新疆第一观光塔,80米高的观光塔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第一层为观景台,面积216.5平方米;第二层是派莱克酒吧,酒吧墙面附“新疆十大迷”景观图文及新疆各少数民族风情介绍图文,在此把酒临风,纵横古今,阔谈天下,体验颠峰人生,时有民乐盘旋回荡,真可谓人间绝境也!旅游工艺精品店――大巴扎工艺品店位于国际大巴扎欢乐广场,专营国际大巴扎品牌旅游纪念品,由专业设计师绘萃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制作的旅游纪念品,每一件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质量上乘,具有一定收藏价值。新疆国际大巴扎大型宴会厅是新疆目前最大的具备大型歌舞表演并同时可容纳1000人用餐、以新疆民族歌舞、文化、饮食结为—体的大型歌舞宴会厅。饮食改变了传统的围餐制而采用了欧美西方的分餐形式,以新疆民间歌舞表演为主导饮食的观赏性餐饮广场。国际大巴扎美食广场总面积达3225平方米,广场汇聚了全国56个民族的经典美食。一楼已有国际知名连锁餐饮集团进驻,特色的新疆美食如:烤全羊、烤肉、拌面、抓饭、那仁、烤包子、骨头汤等等,让您饱尝西域美食。国际大巴扎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参观购物,包括国内各省份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大批游客。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自理 晚餐:库尔感餐厅
  • 君邦天山大饭店

第09天 出发地: 乌鲁木齐

火焰山

火焰山早已名扬天下,这要归功于吴承恩著的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火焰山的形成有两个传说1、古时候,天山有一条恶龙经常吃童男童女。一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决心降伏恶龙。他手执宝剑,与恶龙激战3天3夜,终于腰斩了恶龙,并把恶龙斩成10截。死龙不再颤动,变成一座红山,被斩开处变成了山中的峡谷。其实,火焰山形成千5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由于地壳横向褶皱运动而形成一系列的背斜构造。火焰山地处“丝绸之路”北道上,至今留存许多文化古迹。2、相传《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受阻于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原来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八卦炉,有几块耐火砖带着余火落到了地上,化生出来的。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得化成汁哩!”现在柏克里克千佛洞前建造的“吐鲁番丝路艺术馆”再现了《西游记》中的有关故事情节。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由吐鲁番向东去鄯善的路段中,有百多公里蜿蜓起伏的红色山峰。这是一条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7 ~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轻褶皱低山。最高峰位于胜金口附近,海拔851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故名火焰山。这里是我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唐朝边塞大诗人岑参有诗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诗云:“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明代大诗人陈诚有诗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一条条穿过山体的沟谷,沟底大多清泉淙淙、绿树成荫,形成条条狭长绿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当数葡萄沟,此外,还有木头沟、胜金口沟、苏巴什沟、连木沁沟等。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head_picture

新疆博物馆

新疆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是新疆文物收藏和科研中心。新疆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1953年筹备,1963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其外观造型具有维吾尔建筑风格。馆内装饰亦富有民族特色。展厅面积7800平方米,共收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5万余件。风景名胜新疆博物馆主要旅游景点:新疆少数民族民俗展览──系统介绍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新疆12个少数民族在服饰、起居、节庆娱乐、婚丧、礼仪、饮食、宗教及其它方面各具风姿的民情风俗。展品丰富,深得国内外人士好评。新疆历史和出土文物展览──展出了自四、五千年前直至近代从丝绸之路发掘及收集的一千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锦娟、陶瓷、泥俑、钱币、碑贴、文书、典籍、兵器、器具等等,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西域的灿烂文化。新疆古尸展览有距今3800余年的楼兰女尸;有距今3200余年的哈密女尸和距今3000年且末女尸。历史文化新疆博物馆于1953年筹备,1963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1959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博物馆题写的。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瑞祥清真饭馆 晚餐:大河宴(桥头店)
  • 君邦天山大饭店

第10天 出发地: 乌鲁木齐 - 吐鲁番

乌鲁木齐 - 吐鲁番

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人口8972人。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吐鲁番的夏天可是出了名的热,8月基本上每天的气温都在42℃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温度可以达到80至90℃,故有"沙窝里煮鸡蛋"之称。但在葡萄沟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沟里四处都有令人向往的地方。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交河故城

交河城址,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交河城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没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961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最佳旅游时间交河故城属于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莲花瓦当、莲花经卷等。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故城保护性发掘中,首次发现一座地下寺院和车师国贵族墓葬,并出土海珠,舍利子等一批珍贵文物。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二十年前的一幅彩墨画《交河故城》,以4070万的天价刷新了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家国画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幅画和它的姐妹篇《高昌遗址》所描绘的两座古城,立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head_picture

坎儿井

坎儿井是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的地下水道工程。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达1200多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指挥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摘葡萄姑娘餐厅 晚餐:纳孜娜庄园
  • 吐鲁番凯博大酒店

第11天 出发地: 吐鲁番 - 阿勒泰

吐鲁番 - 阿勒泰

喀纳斯

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中国唯一具有瑞士风光的景区。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景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作为新疆旅游业“五区三线”重点的喀纳斯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获得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国家文明景区示范点、中国摄影家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的称号。风景名胜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峰顶银装素裹,森林密布、草场繁茂,山坡一片葱绿,湖面碧波荡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蓝天、白云、雪岭、青山与绿水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喀纳斯湖会随着季候和天气的变化时时变换着自己的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或黛绿、或灰白……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成了有名的变色湖。受强劲谷风的吹送,倒入喀纳斯湖的浮木,会逆水上漂,在湖的上游湖湾处聚堆成千米枯木长堤,蔚为喀纳斯湖的一大奇观。喀纳斯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异彩。最佳旅游时间喀纳斯为寒温带高寒山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7月的平均气温15.9℃,无霜期80~108天,年均降水量1065.4毫米,空气温凉,非常适宜于寒温带林木的生长。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自理 午餐:自理 晚餐:喀纳斯停业木屋
  • 喀纳斯驴友驿站

第12天 出发地: 阿勒泰 - 西安

贾登峪

贾登峪为布尔津县封山育林的示范基地,目前有苗圃80多亩,主要育有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雪岭云杉、樟子松等幼苗。风景名胜贾登峪因属高寒区,植物的生长期漫长,生长8年的云杉幼苗也只有40—50厘米高,云杉的育苗期一般需7—8年,落叶松也至少需4年的时间,生长了14年的樟子松才只有80厘米左右,树苗主要用来恢复当地的森林植被。最佳旅游时间贾登峪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春秋多风是其突出的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较短,冬夏温差大。年平均大风日数71.3天, 年平均气温8.1℃,适合春秋旅游。历史文化贾登峪的传说:传说贾登是一位神秘的猎人,他长年孤身一人在大山里狩猎,练就了一身轻盈飘渺的狩猎本领,能轻易地发现和捕杀猎物,却很少有人见过他的踪迹。贾登既是一个捕猎能手,也是一个关爱他人的大好人,他每天趁夜深人静时将猎物放在那些老弱病残以及贫苦的牧人房前再悄然离去。人们早晨起来,便会发现房前的各种猎物,大家都知道是贾登送来的,却无法找寻贾登的下落,始终未曾见到他的踪影。每天早晨在房前照样摆放着各种猎物,就这样过了50多年。忽然一天早晨,牧人们发现房前没有猎物,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六天,人们焦急地发现房前没有任何猎物。牧人们预感到贾登可能出事了,便组织起全体人员分头开始寻找。整整找了一个月,牧人们才在一座高山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位已死去的白发白须老人,他身旁放着狩猎的用具,牧人们揣测这就是贾登。而在山洞里,除了一些兽皮和炊具外,就什么都没有了。牧人们感念贾登的恩情,把他抬到深山里一个美丽肥沃的地方埋了起来,并在坟墓上为贾登盖了一间木头房子。从此,牧人们每年都会在当年发现贾登的那个日子去贾登的木屋前祭祀,每年也都有专人将贾登的木屋维修一新,让贾登永远住在新房子里。“贾登峪”就是贾登住的地方的意思。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用餐 午餐:篝火酒店 晚餐:自理

阿勒泰 -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