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_picture
《藏地密码》中那个神奇的西藏是否让你心驰神往?《回到拉萨》描绘的那个完美,空灵的城市是否让你记忆犹新?西藏是很多人心中的旅游圣地,十三天的旅行,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美丽的景色一网打尽。

第01天 出发地: 南京 - 西藏

南京 - 西藏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宗冰川,是西藏第一大河。它像一条银色蛟龙,从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发源,由西向东奔流于西藏高原南部著名的“藏南谷地”。风景名胜雅鲁藏布江干流依自然条件、河谷形态及径流沿程变化,其基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可划分为河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194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河源区,经过深入研究,得出杰马央宗曲为正源的正确结论。源头海拔5590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U”形。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最佳旅游时间雅鲁藏布江地处西藏拉萨,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适合春秋旅游。历史文化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中称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的源流有三支:北支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叫马容藏布;中支叫切马容冬,因常年水量较大,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河源;南一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叫库比藏布,该支流每年夏季水量较大。三条支流汇合后至里孜一段统称马泉河,但在扎东地区也有称该江为达布拉藏布,藏语马河之意;或叫马藏藏布,藏语为母河之意。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拉萨河

拉萨河,藏语称吉曲,意为“快乐河”、“幸福河”,位于西藏中南部。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北侧的罗布如拉,沿途流经墨竹工卡县、达孜县,最后经过拉萨市,在拉萨市南郊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的干流呈一个巨大的“S”型,从东北向西南伸展,全长568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是雅鲁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拉萨河两岸山峰多在3600-5500米之间,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土质较好,流域内拥有丰富的高原动植物以及地热资源,是西藏主要粮食产区之一。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公元633年,吐蕃君主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部落后,迁都拉萨河谷,拉萨河流域随之发展,逐步成为西藏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区域。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飞机上 晚餐:新疆味到亚克西风味餐厅总店
  • 云德康卓宾馆

第02天 出发地: 拉萨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里,收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工艺品,同时也珍存着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遗产。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布达拉宫缘何而建,一说是因发展需要,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从山南泽当一带迁至布达拉宫,又为了防守外来侵略,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另一说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兴建了此宫。这座具有1300年历史,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也无限衍伸着藏文化的灿烂,是真正属于世界的遗产,是可以触摸,可以深入,未经粉饰,但真正具有藏族建筑艺术杰出代表的宫堡式建筑群。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很多游客也不例外。门票旺季:200元(5月1日-10月31日)淡季:100元(11月1日-4月30日)持学生证可打半折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扎基寺

扎基寺位于拉萨市北郊的扎基路上,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寺庙虽小,但香火十分鼎盛。有关扎基寺的文字资料基本没有。当地藏族同胞所称:扎基寺供奉的是财神,而且特别灵验。但实际上这个寺庙最开始不是因求财香火才旺的。据说最初这个寺庙是专门为外来人求平安而设,但外来人中大多又是生意人,在扎基寺敬神后特别灵念。于是,这里逐渐成为了大家所称的财神庙。寺庙偏殿中供奉的扎基女神传说来自内地,非常灵验,因此与西藏其他寺庙不同,该寺有很多来自内地或汉族信徒膜拜,该寺的占卜术在西藏也是很出名的。根据传说,扎基女神属于世间护法神(藏传佛教对于护法神的等级分类,世间护法神是指还没有脱离人世,依然需要不断建立功德的护法神,与此相对应的是“出世间护法神”这类神灵在藏传佛教万神殿中数量很少,如:吉祥天女,大威德金刚 就属于出世间护法神,表示已经脱离了轮回之苦,属于高等级神灵。而世间护法神则与众生仍有尘缘,因此很多时候会幻化人形,与众生接触,扎基女神就属于此类神灵,并且非常灵验,扎基寺香火之所以旺盛,与信徒对这位女神虔诚信仰有着重要关系。)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八角街

八角街位于古城拉萨的中心,是拉萨本来面目保留得最完整的街道。它是拉萨的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的风土人情的集结地,也是旅行者到拉萨必去之地。 “八角街”呈圆形,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时钟,辉煌壮丽的大昭寺就是钟轴。八角街并非以街道形状定名,而是藏语“帕廓”的音译,意思是围绕大昭寺(建于七世纪中叶)的街道。按西藏佛教徒的说法,以大昭寺为中心绕一周称为“转经”,以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之朝拜。八角街还是藏传佛教信徒转经的最主要的线路,每天都有磕着三步等身长头的人来到这里。他们到大昭寺前朝拜佛祖,在光滑发亮的石块道上投下了一道道长长短短的影子。 八角街是围绕大昭寺修建的一条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它的历史和大昭寺一样悠久,街区之内,僻巷幽幽,曲途自通,宫厦套着百屋,傍着古寺,弥漫着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八角街长约1公里,共有居民2000多户,约6000多人。街道两旁商店林立,摊贩聚集,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常见的商品有酥油、酥油桶、青梨酒、甜茶、奶渣、牛肉、卡垫、氆氇、围裙、藏被、藏鞋、宝石戒指、藏刀、藏帽、藏币、摇经筒、经书、木碗等。从穿着来看,这里大多是藏民,还有汉、回族等。过去除藏族和少数民族在此经商处,还有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外商开设的店铺。每天上午9时左右,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八角街上店铺林立,店铺中各种藏族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色泽鲜艳的江孜卡垫,独具特色的日喀则金花帽,古朴的木碗,各种质地的手镯、项链等令人爱不释手。八角街的夜市更迷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照,如游人漫步于街头,各种店铺依然向您开放。醉人的音乐伴之各种叫卖声,各种风味小吃的阵阵香味,使人留连忘返。 近年来,西藏的边境贸易非常活跃,八角街上出售的外国货越来越多。街边的许多小店里出售各种泊来品,许多商品上都贴着稀奇古怪的商标,有印度的佛珠和宝石、尼泊尔项链、不丹唇膏、西班牙的指甲油、法国香水等。在店铺中购物可以还价,直到买卖双方都满意。 八角街的准确概念不只是一个环形街道,而是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那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购物八廓街上还分布着一些古老的艺术品店,店主多经营的是传统的唐卡绘画和手绢藏毯的精品。八廓街上现在唐卡店最著名的还是老字号:雪域唐卡手工艺店,位于八角南街16号。店主人叫茨旦朗杰,师从著名的江白望久。现在雪域唐卡手工艺店的生意非常红火。来他这学画的,不分年龄、民族、国籍、都不会收你学费。很多老外都在他这学画唐卡。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从头到蹄牦牛肉餐厅 晚餐:玛吉阿米
  • 云德康卓宾馆

第03天 出发地: 拉萨

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风景名胜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历史文化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昭寺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门票藏人免费,游客门票85元;下午在2楼平台会有喇嘛辩经,值得一看。每年10月20日至次年4月20日执行淡季门票35元。若在大殿内摄影需另付90元买一张摄影许可,但有些殿内是禁止拍摄的。第一次买票后最好保留门票,以后几天再去时仍然有效。请寺庙里的师傅讲解,50元/次。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羊八井

羊八井,距拉萨90多公里,过去只是一块绿草如茵 的牧场,从地下汩汩冒出的热水奔流不息、热汽日夜蒸腾 。从1974年开始,国家把羊八井开发作为重点科技攻 关项目,先后拨出2亿多元资金,经过藏汉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创业,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始被开发利用。1975年,西藏第三地质大队用岩心钻在羊八井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湿蒸汽井,第二年我国大陆上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 组在这里成功发电,开创了世界中温浅层热储资源发电的 先列,进入了工业性发电阶段。位于藏北羊井草原深处的羊八井地热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试验基地,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利用中温浅层 热储资源进行工业性发电的电厂。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盆地上,现已兴起了一座全 新的地热城,地热开发利用正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近10多年来,这里建成了蔬菜基地以及畜产品、硼砂加工厂等企业。目前,电厂已有8台3000千瓦机组,总装机2.5万千瓦。到去年底,共为西藏发电12亿千瓦小时, 年发电量在拉萨电网中占45%。目前,在羊八井地热的基础上,已开发出了价廉物美的地热温泉,此温泉不含硫磺,温度较高。去羊八井不是看风景,主要是体验一下高海拨地区的温泉浴,洗去西藏旅游的一身征尘及疲劳,目前泡温泉分室内游泳池、室外游泳池以及室内小温泉池等,费用从40-100元不等,高原泡温泉应注意不要过于疲劳,时间不能太长。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药王山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药王山东侧有个洞窟式的小庙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庙,从落在药王山东麓陡峭的山腰上,叫查拉鲁普。相传,它顶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洞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据说藏王松赞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鲁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当时西藏很紧俏的盐作为工匠的报酬,掘崖粉一升,给盐一升。接着,又在石窟里开凿了转经廊道。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间几经兴衰,这座拉萨地区罕见的石窟寺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石窟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7平方米,洞口有一中心柱,中心柱与洞壁之间是狭窄的转经廊道,岩壁上有69尊石刻造像,廊道两边排列石刻神像,北面石壁上有松赞干布布与文成、尺尊两位公主以及重臣吞米桑布扎、禄东赞的造像。洞内光线暗淡,全靠酥油灯照明。如果去看,千万别忘了要带头灯。药王山后面有拉萨十分著名的万佛墙,附近有很多刻玛尼石的人家。从西藏旅游局东面的一条小路一直往南走就可找到。在药王山有一座千佛崖,巨大的崖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上千个佛像,十分壮观。时值今日,那叮叮咚咚的凿石声还不断地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药王山上现在的一片废墟原是座门巴扎仓(藏医学院),因具有宗教的性质,也称药王庙。释迦能医治百病,相传药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从吐蕃王朝时代西藏民间出现藏医算起,这门古老的学问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从大唐带去了汉文化,其中有本中医书叫《医学大全》。此后金城公证再嫁吐蕃,又带去了医书《月王药诊》,使得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逐步融汇到藏医之中。8世纪,著名“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到印度学医,继承发展了中医和印度医学,著《四部医典》。药王庙逐渐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使这座小庙日见兴盛。17世纪末,第巴·桑结嘉措为发展藏医,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医药院),从各寺选拔部分喇嘛来此学习医药知识。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合并到门孜康,成为现在的藏医院。它的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西面宇妥桥的附近。为纪念藏医的始祖,那条路命名为宇妥路。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川都酒家 晚餐:麻辣空间拉萨店
  • 云德康卓宾馆

第04天 出发地: 拉萨 - 米拉山口

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部马路对面,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馆内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博物馆分三层,一层是旅游纪念品商店,二层是西藏历史展览,三层是唐卡、动植物、玉石等专项展览和临时展览。博物馆展厅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大部分组成。史前文化展厅向人们展示了早期在藏北发掘出的日常生活的石片、石核等旧石器工具,以及在昌都出土的石锛、石斧、石凿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簇、骨锥、骨针和各种红陶、灰陶、黑陶器具,完整地再现了西藏步入文明社会前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不可分割的历史展厅通过一些珍贵历史资料,直观地揭示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艺术、民俗文化两个展厅则以精美的佛像、唐卡、陶器、经书等珍贵文物,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展厅内展示有丰富的馆藏珍品,诸如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时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等,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向观众直观地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所有藏品中最不可错过的是五世达赖金印。当年五世达赖为了获得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而进京朝觐,顺治册封五世达赖后赐之。金印由纯金铸就,重达8.5千克,印文为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篆刻的“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达喇达赖喇嘛之印”。自此,历代达赖喇嘛均由中央政府认定。此外,还有一副传说是文成公主绘制的关于藏区地形的“魔女图”唐卡。图中一个魔女仰躺着,身体各个关节和心脏等十二个重要部位都建有寺庙,而大昭寺正位于魔女的心脏位置,寓意深刻。博物馆内设语音导览器,可在大门处免费租用。进到展馆内,在不同的展品前,可以听到藏、汉、日、英等四种语言的展品讲解。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博馆物规定展厅内不允许拍照,请遵从规定。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龙王潭

龙王潭位于布达拉山后,园林绕布达拉的山势灵活布局,筑起不十分规整的多边形围墙,园林东西长610米,南北最宽处303米,最窄处20.5米。东南各开有一大门。入南大门,迎面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碑为石质,碑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右侧《御制平定西藏碑》,碑首为双龙戏珠,高1米,宽1.13米,厚0.42米,碑身高1.84米,宽1.05米,厚0.35米;碑座为三台方座,高 0.9米,通高3.74米。龙王潭(藏语日鲁康)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园林中心有一面积较大的潭水,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墨竹赛钦和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所以称龙王潭。龙王潭初建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时期,但其中潭水坑形成的却较早,至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期修建布达拉白宫和第巴桑结嘉措所筑布达拉红宫及经房僧舍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大水潭。龙王堂藏名鲁康,又叫作龙王塘、龙王潭,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山后。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达赖六世仓央嘉措在湖心建三层八角琉璃亭,常来此憩息。因堂内供龙王像,故称龙王潭。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萨噶达瓦节(放生节),群众多来此朝圣礼佛。之后,经过修整,成为拉萨著名园林之一。园林中心有一面积较大的潭水,东西长207米,南北宽约112米,呈长方形。水潭是由于在修建布达拉宫和第巴·桑结嘉措所筑布达拉宫红宫及经房僧舍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的。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墨竹赛钦和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所以称龙王潭。潭中有一孤岛,直径约42米,成不规则圆形。岛上有按照佛教仪规中坛城的楼式建造起来的楼阁。连接小岛的是一座五孔石拱桥。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墨竹赛钦和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所以称龙王潭。龙王潭初建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时期,但其中潭水坑形成的却较早,至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期修建布达拉白宫和第巴桑结嘉措所筑布达拉红宫及经房僧舍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大水潭。沿龙王潭和布达拉宫之间修有一条小路,环绕布达拉宫一周路边布满转经筒和壁画、玛尼石,快到出口的时候还有很多卖玛尼石刻的,非常有情趣。入口就在布达拉宫西侧,出口在宗角禄康菜市场。碑文刻有藏汉满三种文字,碑文记载了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的历史。左侧《御制十全记碑》,碑首亦为双龙戏珠,高1.34米,宽1.44米,厚0.46米;碑身高2.07米,宽1.方32米,厚0.38米;碑座为龟座,高0.81米,通高4.22米。碑文记载了清乾隆57年(公元1792年)清兵驱逐廓尔喀侵略军出境的历史。 园中部有一潭水,东西长270米,南北宽约112米,呈长方形状。潭水中有一孤岛,不规则圆形,直径约42米。连接潭水间小岛和陆地的是一座五孔石拱桥,桥长24.26米,宽3.5米,岛上及潭水四周则林木茂盛,一派葱绿。潭水中心的岛上建有楼阁,是按照佛教仪轨中坛城的楼式建造起来的。楼阁三层,坐北朝南。第一层平面是全对称十字形布局结构,其中心为回楼大殿,四周各配有小殿,小殿之外则是一周回廊。第二层和第三层建筑结构相同,面积3700平方米,内四周明柱的佛堂,佛堂四周亦有一周沿廊。顶层为六角形圆木结构建筑,顶四檐端伸入长木上各套有一个铜龙,龙头、象鼻、双角、张口伸舌脖下悬吊铜铃一只,在园林中,每当微风吹来铃声叮咚作响,清脆悦耳。公元1791后八世达赖强白嘉措对龙王潭进行了维修,塑造了传说当年随同文成公主来的保法大天王和宝瓶坛城供奉于楼阁神殿中。并且修建了当时廊尔喀投降后遣使向清明进贡的四头大象象房。象房取名为"圆满乐园",位于潭水西南80余米处的岸边。十三世达赖也对龙王潭进行过维修。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风景名胜的保护非常重视,将原位于布达拉宫前的康熙《御制平定十全记碑》移至龙王潭南门内侧西。现在的龙王潭已成了拉萨第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公园。园内增建了儿童公园、休息厅等设施,可以划船,是人们过林卡和游览休息的舒适场所。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拉萨 - 米拉山口

早餐:酒店 午餐:吞松藏餐 晚餐:车上自备干粮
  • 德格扎西江春招待所

第05天 出发地: 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既米拉山山口,地处拉萨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工布江达县交界处,是拉萨和林芝地区的分界线。米拉山因其高大雄奇而成为此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山口上飘撒着许多祭山的经幡和印有经文的龙达,山口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标有“雪域之舟”的西藏耗牛石雕像。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不但是西北边的拉萨河水系与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具有显著的地理分界意义,米拉山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而东部地区则是温暖潮湿,植被茂盛。

秀巴古堡

秀巴千年古堡旅游景区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巴河镇秀巴村,距县城55公里,近靠318国道,是尼洋河风光带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林芝地区首批开发的人文景区。古堡群由5个高低不同的堡垒组成,间距大约为30至50米,各个堡垒相互呼应,互为犄角。风景名胜秀巴古堡群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古堡均以片石、木板堆砌而成,堡垒墙体厚约2米,外观是十二面十二棱柱状体,里面是八角形,中空,无顶;墙体有两米厚,中间嵌有木板,以前可以登顶。古堡顶层有眺望孔,可用来观察远处的动静,也能防御,向攻来的敌人射箭;还可以燃放狼烟,向远处传递信息。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雄伟挺拔,牢固异常,其精湛的建筑工艺被当今建筑专家、军事专家称为“当时条件下的奇迹工程”。点将台是景区内的另一不朽建筑,共分四层,呈阶梯状,相传是格萨尔王挥师点将的宫殿,内存少数当时的军事兵器,陈列着历史悠久的林芝民风民俗展品,被誉为“西藏林芝博物馆”。在古堡周围的残垣断壁,以前都是当地群众的住房,使得群众的住房房房相连,形成一个围绕古堡的完美整体。秀巴千年古堡格萨尔营地旅游景区依山傍水而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历史悠然,传说满溢,神奇的古堡建筑与工布民俗风情一直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研究与游览。最佳旅游时间林芝属于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年均温度8.7℃,年均日照2022.2小时,无霜期180天。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秀巴千年古堡相传是1600多年前松赞干布在征战中,为方便军队之间的联络以及屯兵和防御,修筑了具有统治标志的古堡群。古堡群在西藏各地均有分布,其建筑风格根据各地的风情和建筑材料而定,有石片砌成的、泥垒的、木制的三种。秀巴千年古堡属片石、木结构。其历史比布达拉宫还早300年。古堡也叫戎堡,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烽火台,在工布江达县境内有多处古堡群,而秀巴古堡群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经专家的实地考证,证实古堡始建于唐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1999年中国科学院专家来秀巴考察,专门对古堡进行了考证,证实古堡建于唐朝后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林芝八一镇

其实以前林芝八一镇仅是林芝县的一个镇而已,与西藏其它大多数城镇并无太大区别,但随着驻藏部队在此地的中转站不断扩大,及影响不断加强,再加上拉萨--林芝高等级公路的完全通车,特别是近年来内地沿海一带省市政府的大力对口支援,使林芝八一镇实际成了林芝地区地区行署及林芝县的实际所在地,所以林芝已发展成为西藏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各项功能齐全,商业兴旺,外来人口与当地人民完全交融,交通发达,旅游业也日渐发达起来。不过,也正是由于外来人口渐多,使林芝八一镇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林芝镇看上去更像一个四川的县城,而不是西藏的县城,这也正像西藏其它城市一样。林芝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巴河鱼庄 晚餐:四海酒家
  • 168商务宾馆

第06天 出发地: 林芝

南伊沟

南伊沟位于西藏米林县南部的南伊乡境内,有“藏地药王谷”之称,又有小江南之称,距县城5公里。沟内生态保护完好,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平均海拔2500米,被誉为“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该景区既是民俗旅游点,又是生态旅游区。风景名胜南伊沟旅游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境内,是喜玛拉雅山脉无数个美丽沟谷之一,有着古老的历史传说、独特的珞巴风情、茂密的原始森林、俊秀的南伊曲水,充满了魅惑。 美丽的南伊沟离米林县城有20公里,纵深40多公里,沟内景色绮丽,有保护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植被,既有高大的针润叶混交林,又有牧草丰盛的草甸。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春天满山的桃花杜鹃,秋天满山的红叶。景区内有珞巴民俗村、藏药观赏园、千年云杉王、扎贡原始森林、甘露洞(藏医药鼻祖玉妥·云丹贡布大师行医授徒之地)等景点。沟谷两侧,林木参天,青冈、云杉、桦树、柏木翠绿幽深;淡黄色的松萝,从高大的树叉枝丫间垂下,有如童话剧中仙女的帷幔;林间草木繁茂,野花摇曳,红色,黄色,娇艳欲滴,妩媚动人;湍急的南伊曲水在谷间轰然鸣响,翻腾的浪花晶莹剔透,洁白如玉;路边搁置的巨大圆木,静静地躺在野草花之中,诉说着一段古老与沧桑…… 南伊沟是一大片森林湿地,森林湿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藏东南的横断山脉,能诱发降雨,使空气过分潮湿,而这种潮湿环境有利于净化空气,提高大气质量,构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把湿地比喻为“地球之肾”,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森林湿地兼有肺和肾的两种功能,为生物制造了大量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过滤了空气,同时又净化了水体,维护着地球生态网络的健康。南伊沟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藏、珞巴、门巴等民族独特的风情民俗,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到此地观光旅游,建有宿营地、骡马道、景区道路及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是米林县旅游的绝佳之地。最佳旅游时间南伊沟属于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气候条件良好,年平均气温8.2℃,年降水量675毫米左右,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南伊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的最大聚居地。因中国境内的珞巴族目前总人口不足3000人,信奉原始巫教;又因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部落生活;加之这里风景、习俗独特,因此,南伊沟景区被人誉为神秘的“世外桃源”。珞巴村位于一片斜斜的山坡上,整个村庄的建筑都是木头盖的,房屋较低矮。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鲁朗林海

来自印度洋温暖潮湿的气流,夹带着丰富的水汽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路攀高,最终被米拉山搞大的山体拦截,这些荡漾在林芝山谷间的暖湿气流,滋润了鲁朗茂密的森林,使得这里终年郁郁葱葱,最终形成了为人津津乐道的景观——鲁朗林海。当林芝被很多游客誉为“东方小瑞士”的时候,鲁朗这些波涛起伏绿色林海功不可没。大多数人途径鲁朗林海时看到的郁郁葱葱,其实就是鲁朗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鲁朗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境内,与鲁朗相距不远的色季拉山森林公园也属于鲁朗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有人将其名字译为“叫人不想家的”地方,这一地区河流纵横并且有着林木葱茏的原始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以及各种野生动物。木篱笆、木板屋、星罗棋布的牧民村落、草甸上溪流蜿蜒,野花竞放,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雪山、林海、田园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所以来到鲁朗,又怎能错过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走一番,放松身心。
head_picture

措木及日

措木及日是一座古冰碛湖,位于八一镇西北方向18公里处,湖面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海拔4085米,平均气温2—11℃,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冬季有降雪。
早餐:酒店 午餐:鲁朗石锅鸡(总店) 晚餐:蜀食壹天中餐厅
  • 168商务宾馆

第07天 出发地: 林芝

尼洋阁

尼洋阁,位于西藏林芝八一镇,是一座高36.9米高的藏式建筑,传说是当年工布王为西藏本土教苯教的开山祖师——辛饶米沃——所建的一座传教宫殿,其建筑风格可以称得上是林芝一带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登临阁上,可俯视林芝八一镇全貌,能看到尼洋河上最大的“跨桥”、“娘乳”两块湿地,还可仰望阿布堆珠、比日神山、峈莱山、老虎山、穷布增根等众神山。风景名胜尼洋阁内,藏东南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和中国第一个门巴族和珞巴族文化展示馆落户在内。博物馆共分为14个展厅,分别从民族服饰、农耕文化、狩猎文化、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十多个方面,集中展示了藏东南各族群的民间传统文化。馆内收藏有工布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集中展示了工布藏族、珞巴族、门巴族、僜人等几个族群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演绎区,手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现场展示八盖木锁、工布毕秀、唐卡、传统藏香、墨脱石锅、易贡藏刀、珞巴族、门巴族竹编等制作技艺,游客可现场学艺并亲自动手参与,感受藏族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最佳旅游时间尼洋阁海拔约2800米,因此最佳旅游季节为夏季。历史文化尼洋阁原名叫娘阁,是西藏的第一座阁楼,位于林芝娘乳岗前边,据说是工布王为苯教祖师辛饶米沃建造的传教宫殿,高36.9米,整座建筑继承了西藏古代民间建筑的风格,享有“藏东南名片和林芝标志性建筑”的美誉。后来更名为尼洋阁,大约是因为这座经典阁楼座落于尼洋河畔的原因。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中流砥柱

在海拔一千多米处的船底窝景区,有一数丈高的巨石巍然屹立于飞瀑流泉之中,俨若一石柱,成为大围山又一大奇观。人们称赞它为“中流砥柱”既赞这石头的神奇,又是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吧!特 色:数丈高的巨石巍然屹立于飞瀑流泉之中。
head_picture

林芝 - 拉萨

早餐:酒店 午餐:在车上 晚餐:自理
  • 云德康卓宾馆

第08天 出发地: 拉萨 - 羊卓雍措 - 日喀则

拉萨 -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即羊卓雍错,简称羊湖,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羊卓雍措藏语意为“碧玉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湖水面积638平方公里,海拔4441米,湖岸线长250公里。羊湖湖汊极多,形似珊瑚枝,湖水明蓝映天,景色丰富秀美,集雪山、冰川、岛屿、牧场、农庄和温泉等景色为一体。羊湖湖滨是优良的牧场,多牧群及野生动植物,周围5000米海拔的山上有雪猪,草滩上偶尔会遇到野羊和狐狸。此外羊湖还有西藏最大的人工养殖渔场,以养殖高原裂腹鱼、高原裸鲤为主。湖中有大小岛屿21个,岛上生活着各种候鸟,使这里成为西藏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湖西有宁金抗沙峰等三大雪峰。此峰高7206米,是后藏地区最重要的神山,也是西藏传统四大神山之一。另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羊湖电站即坐落于此。另外,人们崇奉羊卓雍措更多的是将她奉为羊卓雍措达钦姆,即羊卓雍措大湖主多杰盖吉佐即金刚障碍之主,是藏区的女护法神。因此,羊卓雍措既是龙女的化身,又是女护法神的驻锡地,兼具多重功能和神力。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羊卓雍措 - 日喀则

早餐:酒店 午餐:格桑桥快乐藏餐馆 晚餐:车上自理
  • 吉培宾馆

第09天 出发地: 日喀则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与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庙。扎什伦布寺最初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于1447年倡建。1600年时,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扎什伦布主持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扎什伦布寺极盛时房间总数达3000余间,寺僧5000余人,下属寺庙50余座,庄园牧场30余处。从第四世班禅起,后世班禅均以此寺为驻锡地。现在的扎什伦布寺共有大小金顶14座,扎仓4个,经堂56座,房务3600余间,寺僧800余名,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萨迦寺

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祖寺,它以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巨、文化及寺藏之丰著称于世。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即当地土壤的颜色。它的外墙绘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道不同的颜色,成为萨迦派寺庙独特的标志,因此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的仲曲河南岸,在日喀则市西南方约160公里处,海拔4280米。在历史上,萨迦寺曾与布达拉宫和桑耶寺并列,殿宇宏伟,布局紧凑。萨迦北寺由昆·贡觉杰布创建于1073年,并由此逐渐形成著名的萨迦派。北寺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一眼望去,北边那片浩大的废墟仍有当年的恢弘之势。星罗棋布的村舍沿山脚向平原展开,直至与县城连接起来。那些别致的房屋有秩序地排列着,古朴的街巷也很有规矩,这种形制独特的村舍在西藏可并不多见。萨迦北寺现为遗址,萨迦南寺中珍藏有北寺原貌的木雕模型,不易见到。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建了萨迦南寺,经历代昆氏子孙扩建,形成今天所见的萨迦寺规模。全寺是一组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筑,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样子十分特别,有两圈城墙,外围高大围墙,高5米,厚近2米,城墙上有垛口,四隅各建一座碉楼。外面还有护城河,城门为 “工”字形,整个平面图是大“回”字套着小“回”字,颇有一点战争防御的味道。整个寺院唯有东面有门桥以供出入。萨迦寺至今还保存大量文物,寺中艺术珍品浩瀚,文物价值极高,因此萨迦寺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中国“第二个敦煌”。萨迦寺所藏经典浩瀚,全寺藏书四万余卷,仅大神宝殿后壁的一个木制书架,就长57.2米,高11米,宽1.3米,共有书仓464个,堆集了数以万计的经卷。有2800多卷是元、明时期的手抄经典,发源于古印度、有上千年历史,这样的贝叶经在世界上已不多见。最珍贵的是《布德甲马龙》大藏经,这是一部用金粉抄写的长1.8米,宽1.3米,厚0.67米的经书,是世界上最大的经书,它对西藏的宗教、历史、哲学、文学、农牧业等都有论述。大经堂面积5700平方米,由40根红漆巨柱直托殿顶,以中间四根直径约1.2米的柏树原木最为突出。传说这四根柱子分别为直径1.5米、最粗的"甲纳色钦嘎那",意为“元朝皇帝所赐的柱子”;"重卜噶瓦",意为“野牦牛送的柱子”;"达卜噶瓦",意为“公老虎送的柱子”;“那卜查杂噶瓦”,意为“海神送的流血的柱子”。每个柱子都有一个神话故事,这在大殿壁画上有详细记载。萨迦寺的壁画堪称一绝,可谓集西藏壁画之大成。元代壁画总计有上万平方米,以萨迦历代法王画像和曼陀罗最有特色,仅曼陀罗壁画就有130多幅。其中尤以八思巴会见忽必烈、萨迦寺建设场面等最为宝贵。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班禅新宫

班禅新宫位于扎布伦寺以南,是十世班禅在1954年建造的夏宫,新宫建筑富丽堂皇,十分幽雅,是避暑的好地方。风景名胜班禅新宫有三道门,第一道门前檐有四根八角朱漆大柱抵顶,门殿浮雕着凶悍不驯的野兽、腾跃欲飞的蟠龙和各种花卉图案门壁两侧。彩绘着卷云、猛虎、长龙、人物和佛教故事壁画。笔法细腻,形神俱肖。过了第一道门便是一条幽深小径,红莹碎石铺路,白石玉块镶花。第二道门是一个前庭四合院,迈进四合院,进人第三道门,便可观赏那建筑雄浑、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宫殿了。 最佳旅游时间班禅新宫地处西藏日喀则地区处于河谷地带。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2~12℃,最暧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0~18℃,年平均气温为6.3℃,可算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皆宜旅游。历史文化班禅新宫是西藏佛教领袖班禅宫殿之一,又名德庆格桑颇章。1954年由国家拨款兴建,是班禅大师安寝的夏宫。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姐妹休闲藏餐 晚餐:老藏餐
  • 吉培宾馆

第10天 出发地: 日喀则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藏语意为“圣母”,海拔8848米,为世界第一高峰,是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边界上、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正南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编绘的《皇舆全览图》中作“朱母郎马阿林”,精确地标出此峰位置。1858年印度测量局在英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前局长额菲尔士(S.G.Everest)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冰川,最长达26公里。山下有世界上最高的寺院绒布寺。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先后从北坡登上峰顶。中国科学院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获得重要的科学资料。珠穆朗玛峰分布在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我国和尼泊尔交接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年龄在1000-2000万年间。它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东西全长245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呈向南延伸的弧形,是构造复杂的年轻褶皱山脉。由北向南分为柴斯克山、拉达克山、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和西瓦利克山等4带,主脉以大喜马拉雅山最为高峻,宽约50-90公里,主要有结晶岩石构成。大喜马拉雅山脉习惯上分为三段:阿里普兰以西到印度南迦帕尔巴特峰为西喜马拉雅山;普兰以东那木尼那峰到亚东绰莫拉利峰之间为中喜马拉雅山;亚东以东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南迦巴瓦峰为东喜马拉雅山。大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在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000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这种高峰汇集的现象为世界所仅有,故被成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在众多河流的侵蚀和切割下,形成众多深达数千米的峡谷通道,成为西藏和周边地区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捷径。峰顶终年积雪,远望冰川悬垂,银峰高耸,一派圣洁景象。珠峰脚下发育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现代冰川,冰斗、角峰、刀脊等冰川地貌现象广泛分布;雪线以下冰塔林立,相对高度可达40-50米,其间夹杂着幽深的冰洞、曲折的冰面溪流,景色无比奇特壮观。 喜马拉雅山脉南面陡峭,而北坡较平缓。南斜面高出恒河、印度河平原6000-7000米,构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由于南坡面临印度洋西南季风,故降雨充沛,林木茂密。而喜马拉雅山北面,以缓坡和藏南谷地相接,宜农宜牧,成为藏族人民的生活聚集地。 此处建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寺庙绒布寺。此寺于1899年由红教喇嘛阿旺丹增罗布创建。绒布寺也是观看珠穆朗玛峰的最佳位置;两者直线距离25公里。那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排成一列,实为壮观,这四座雪山从左向右分别是:马卡鲁峰,8463米;洛子峰,8516米;珠穆朗玛峰,8848米;卓奥友峰,8201米。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自备干粮 晚餐:成渝友谊餐厅

第11天 出发地: 日喀则

白居寺

白居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江孜县境内。十五世纪初始建,是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庙。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西藏江孜县城东北隅,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风景名胜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萨迦、格鲁、噶当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该寺现有16个扎仓。这使它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寺内的措钦大殿已经有差不多500多年的历史了。经堂的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两侧还有东、西净土殿。因为要兼容花、白、黄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风格也不同于别处,此殿表现最为明显。经堂西北有一尊强巴佛的鎏金铜像,高有8米,据说是用14000公斤黄铜铸成的。殿高3层,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经堂,立柱上挂满了年代久远的丝织唐卡佛像。措钦大殿的二层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周围还有几间佛殿,觉登殿里的一尊直径3米的立体坛城与东厢殿里的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都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在三层,有座叫夏耶拉康的佛殿,殿内的坛城壁画颇有名气,六菱圆形的莲花藻井也属罕见。  白居寺壁画也是非常有名的,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显密二宗、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等等,尤其是在绘画方法上较之西藏其他很多寺庙,独具特色。  大殿一层经堂、回廊、吉祥多门塔一层东西净土殿和兜率宫等殿所绘的主要是显密题材的佛传故事、经变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但白居寺壁画表现的主要题材还是密宗,如果你是对藏密佛教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在大殿一层东西法王殿、金刚界殿、三层无量宫殿和吉祥多门塔一至五层佛殿中找找看。  背光是白居寺壁画装饰内容中的一大重要特征,由头光和身光两部分组成。白居寺壁画中常见的背光有舟形、龛形和椭圆形、马蹄形几种,特点是造型精细、纹样丰富、讲究对称,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色彩的运用也很丰富,感觉精美庄重,但又不至显得晦暗。  白居寺中有很多散养的放生狗,与喇嘛、游人和平共处、互不干扰,成为白居寺一景。历史文化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系明代建筑。由江灵敏度法王绕丹贡桑帕和第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主持修建的。克珠杰(1386~1438)早年追随萨迦派仁达哇等著名佛学大师学习佛法,由于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很快成为一位精通五明、闻名卫藏的佛学大师。1413年绕丹贡桑帕(1389~1442)为了弘传江孜地区的佛教事业,决定邀请克姝杰到江孜主持佛教事务,并将江孜庄园和上部城堡两地辟出用于寺院修建,于1418年6月2日动工,1425年2月14日竣工,历时七年。寺院为三层平顶藏式建筑,平面为坛城(曼荼罗)模型,由大殿、法王殿、金刚界殿、护法神殿、道果殿、罗汉殿、无量宫殿和转经回廊等建筑单元组成,形成一座宏伟巨大的寺院建筑群。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甘丹寺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合盛时期有近4000僧侣。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殆尽,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而且文物也已经流失得差不多了,但如果你对藏传佛教有格外的兴趣,这里还是不容错过的。 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千米处,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古尔山和贡巴山的坳至山顶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甘丹寺,全称直择为喜足尊胜洲,简称甘丹寺。也有学者称其为“具善寺”或“极乐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御赐寺名“永泰寺”。由此发展起来的喇嘛教派起初就叫做甘丹派,后来音变而成格鲁派,格鲁即是善规之意。 甘丹寺的最高主持人称为甘丹赤巴,意为甘丹寺法台。因为甘丹寺是格鲁派的祖寺,所以甘丹赤巴也是整个格鲁派的主持,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甘丹寺山下不远有莫寺,过去是西藏地方政府四大护法之一的拉莫神巫预言占卜之地,与甘丹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甘丹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50多座建筑组成,主要有大殿、扎仓、康村、米村及佛堂僧舍。寺院主要建筑为措钦大殿,阳巴坚神殿位于措钦大殿西侧,殿内后墙有巨石一块,相传是由印度阳巴坚地方飞来,因此殿名为阳巴坚。这里是甘丹寺的主要护法神殿。同阳巴坚紧紧相连的是司东康,是宗喀巴及历代甘丹寺法台的灵塔殿。1419年10月25日,宗喀在赤多康圆寂。1420年他的弟子玛仁钦修建了这座灵塔殿,并用900多两白银在殿内修建银塔一座,安置宗喀巴的肉身。后来十三世达赖将银塔包了纯金。以后,每任甘丹寺法台去世后都要在这个殿内修建银塔,到解放前夕,这里陆续修建了95座银塔。“赤多康”是甘丹寺最早修建的佛堂之一,也是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卧室,1720年索朗多吉进行了扩建,到18世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加盖了金顶。由于殿内保存有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衣物,所以又叫存衣殿。是宗喀巴大师当年生活之地,也是他圆寂之处。甘丹寺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扎仓(经学院)夏孜扎仓是宗喀巴弟子德布仁布切主持修建的,经常用88根大柱建成,面积近1000平方米;绛孜扎仓是由索朗白桑主持修建的,经堂用84根大柱建成,面积930平方米。两个扎仓分别可容1500个喇嘛同时念经。扎仓下高康村,甘丹寺共有23个康村,每个康要都有一个小经堂,大多为二层楼的建筑,面积都在400平方米以上,一般可容200名喇嘛同时念经。有的康村下面再设米村,米村是寺庙最基层的管理机构,甘丹寺共有20个米村。此外,还有修建甘丹寺的主要施主达孜宗本在甘丹寺修建的高达9层的宫宇以及千计的(据说宗喀巴3岁学文,7岁出家,取法名洛桑扎巴,系青海宗喀地方(西宁塔尔寺附近)人,成名之后,被众尊称为宗喀巴。他16岁(1372年)启程到西藏深究佛法,先后在许多寺院从名师学习显密教法;25岁获得格西学位;29岁开始讲经授徒;40岁以后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宗喀巴在15世纪初叶所推行的“宗教改革运动”,除去了以前西藏佛教的一些积弊,而以渊源于阿底峡、创建于仲敦巴、盛行于博多娃的噶当派(也称教戒派)教义为宗旨,所以格鲁派也叫新噶当派。又因为这一教派的僧人都带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1409年初,宗喀在拉萨大昭寺前成功地创办了墨浪钦摩大法会,标志着看他在宗教教理方面已经得到全藏僧谷大众的崇奉;甘丹寺的修建,则标起着格鲁教派有了根本道场,黄教已经在“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后来黄教终于发展成为藏传佛教最大的教派。)喇嘛僧舍和9个辩经场所。交 通:在大昭寺广场有中巴前往,每天早上7:00发车,来回票价为20元,车程2小时,原车14:00返回。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距离江孜县城约71公里, 是西藏三大大陆型冰川之一,为年楚河东部源头。风景名胜卡若拉冰川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下部为两个呈悬冰川形式的冰舌。东冰舌长3公里,宽750米,冰舌末端高5233米;西冰舌长4.5公里,宽1.5公里,冰舌末端高5145米。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  冰川前缘由于基岩山丘起伏,促使冰舌前缘缓慢移动的冰层顶部发生张裂。冰雪沿冰层张裂消融,形成壮丽多姿的冰塔林。在冰塔林上由于雪尘相间显示出各种云卷状的奇异褶曲,犹如能工巧匠精心细雕的花纹图案。在冰舌前缘的基岩冰蚀台地上可见数条长达10余米、宽10-20厘米、深8-10厘米的楔型刮痕平行分布,这是其它冰川罕见的迹象,形如"创床"的导轨。  巨大的冰川从山顶云雾飘缈处,一直延伸到离公路只有几百米的路边,晶莹幽蓝中,捎来几许凉嗖嗖的感觉。虽然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灰尘的影响,冰川整体呈黑白分层形态,但冰川上半部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副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熠熠生辉。  由于先后有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外景,使得卡若拉冰川的名气非常大,因此,很多旅行者都会在这里观赏冰川的壮观,赞叹大自然的魅力。最佳旅游时间卡若拉冰川干湿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温暖湿润,冬季干冷,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最佳旅游时间为春冬季。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早餐:酒店 午餐:富顺川菜馆 晚餐:东乡手抓大王
  • 吉培宾馆

第12天 出发地: 日喀则 - 纳木措 - 拉萨

日喀则 - 纳木措

纳木措

纳木错是中国第二大的咸水湖。位于西藏中部,湖面海拔4718米。湖的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湖水最大深度33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纳木错”为藏语,而这个湖的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两种名称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蒙古语称“腾格里诺尔”,藏语纳木错,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相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该湖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第三名。纳木措湖面海拨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中国的第二大咸水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我国第三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成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约33米以上。其周围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纳木错位于拉萨以北的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纳木错的形成和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是经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为断陷构造湖,并具冰川作用的痕迹。现湖水在不断退缩,至今湖周围留有8~10道古湖岸线,最高一道距湖约有80米。纳木错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草原绕湖四周,水草丰美。湖水含盐量高,流域范围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野牛、山羊等。湖中多野禽,产细鳞鱼和无鳞鱼。湖水清澈,与四周雪山相映,风景秀丽。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宵,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湛兰的天、碧蓝色的湖、白雪、绿草、牧民的牛毛帐篷及五颜六色的山花,交相辉映,组成一幅大自然美丽、动人的画面,身临其境,无不感到心旷神怡。纳木错有罗萨河、打尔古藏布、查哈苏太河等河流注入。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平原,生长着蒿草、苔藓、火绒草等草本植物,是水草丰美的天然优良牧场,全年均可放牧。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来之前,就把牛羊赶到这里,度过风雪严寒。夏天的纳木错生机勃勃,意趣盎然。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纳木措 - 拉萨

早餐:酒店 午餐:车上自理 晚餐:车上自理
  • 云德康卓宾馆

第13天 出发地: 拉萨 - 南京

唐拉昂曲峰

唐拉昂曲,海拔6330米,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藏语中意为“念青唐拉的经师”。当地百姓又称其为“唐拉宝”。唐古拉山南侧有一条河名为“昂曲”,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唐拉昂曲”。东经90.6度,北纬30.4度。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从顶峰可看到那木措湖,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诸多山峰。
head_picture head_picture

拉萨 - 南京

早餐:酒店 午餐:当雄宁中唐拉民族风情园 晚餐:飞机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