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风景名胜西递主要景点有:牌楼: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西园: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有很多精美的石雕。青云轩:青云轩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西递村整体民居的一个书厅,又叫便厅,至今已有130年历史。天井和绣楼: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敬爱堂:敬爱堂,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旷古斋:旷古斋,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历史文化西递镇村前的牌楼西递始建于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这个名字,之所以改称西递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前这里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处设有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供来往官员暂时休息,驿站在古代又称为“递铺”,所以西川又称为“西递铺”。另一种是: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东去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所以西川也就被称为西递了。门票西递门票价格:门票价格:104元/人;团体价格:40人以上5%优惠;免票人群:1.2米以下儿童、70周岁以上的中外游客、残疾人(1-4级)[凭个人有效证件];半票人群:1.2米以上未成年人、全日制在校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5-8级)、60周岁以上老人[凭个人有效证件]。西递村旅游景点门票实行一票通游制(二次消费项目除外);电话预订:直接拨打0559-5154030、5155444 开放时间景点售票开放时间为:08:00-18:00 (如有更改,将另行通知)
黄山位安徽省的南部,跨越四县──歙县、黟县、太平和修宁。一亿多年前的地球地壳运动使得黄山崛起于地面,后来历经第四纪冰川的侵蚀作用,慢慢地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黄山宏伟、庄严、风光迷人,为著名的风景区。 黄山在秦朝(公元前221-207年)时叫做黟山,在公元747年(唐朝天宝六年)时才有这个名字。 黄山是一个奇迹: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群峰耸立,许多山峰的名字是名如其形,“莲花”、“光明顶”和“天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都高达1,800米以上。这些山峰都是花岗岩体,通常是由竖直接合点连接。侵蚀和断裂促使这些岩石变成巨大的石柱,形成了高峰和深谷。天阴时这些高山隐现在雾霭中,如虚幻一般,天晴时则尽展其威严与壮丽。黄山的颜色和形态随四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春天,盛开的鲜花色彩缤纷,点缀着四处的山坡;夏天,您可以看到青绿的山峰一座连一座,泉水在欢乐地汩汩流着;秋天把整个黄山装扮成红、紫相间的世界,正是枫树火红的季节;冬天则把群山变成一个冰与雾的世界,到处是银枝银石。因此自古以来就一直有许多游客来到黄山,探求其神秘、惊叹其美景。人们渐渐地总结出黄山的四大特征和吸引力: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其实,黄山上也到处可见花岗岩,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景区:温泉、玉屏楼、西海、北海、云谷寺和松谷庵。 由于地貌独特,黄山的气候呈垂直变化,山上的植物也明显地呈垂直分布:山顶、山腰和山脚的植物分居寒带、温带和亚热带。黄山共有1500多种植物,其中树木占了三分之一。因此黄山在中国的植物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在山上您可以看到世纪松(或“百年松”),冷杉、银杏、中国胶皮糖香树、樟木和冰川时代的遗迹──珍贵的树。黄山的开花植物很丰富,其中许多都是稀有珍品,如美人花、黄山杜鹃花、茶花、李树花、百合花、紫薇(也叫百日红)、兰花和迎春花等等。黄山拥有大量的中草药材,现在发现的有300多种,著名的有人参、中国金丝根和肉桂。黄山的毛峰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茶叶。 黄山也是种类繁多的动物群的栖息地。这些动物中有猴子、山羊、鹿。稀有鸟类中有红嘴情鸟、八音鸟和金黄鹂,这些鸟都能唱出悦耳的歌声。金黄鹂、红嘴情鸟(red-billedleiotrix)非常可爱,成为许多外国人最喜爱的宠物,并成双成对地出口到国外。另外,溪中的欧石鸡可做成美味可口的佳肴。 黄山的天气四季宜人。夏季天气凉爽,在最热的月份七月份,北海宾馆(海拔 1,630米以上)的平均气温为20°C,由于云海常常遮住太阳,炎热的天气从来不会长久,这就使得黄山成为理想的避署胜地。黄山看起来清新、年轻,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书籍、诗歌、绘画和雕刻都是很好的证明。李白并非歌颂黄山的唯一的诗人,唐代诗人贾岛(公元779-843年)和杜荀鹤(公元846-907年)也曾来此吟诗作赋。在唐以后的各个朝代中不断有人游览黄山,在诗中表达他们的赞美之情。明朝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专门写了两本关于黄山的游记,清朝的西安派大画家渐江和石涛(公元1642-1718年)在身后留下了许多幅关于黄山的画。已经去世的地理学家李四光(J.S.Lee1889-1971年)在其专著《安徽黄山上的第四纪冰川现象》中总结了他个人对黄山的考察成果。一代又一代人的题词随处可见:“千姿百态黄山云”、“刺天峰”、“清凉世界”、“奇美” 和“独具魅力的风景”,这仅仅是其中的几个而已。这些诗一般的词汇配上优美的书法不仅仅是装饰品,他们本身就是一道迷人风景。 今天,由于政府的关注,黄山的风景点已修复一新并已对外开放。在山中的“ 云谷寺”和山项的“白鹅峰”之间已架起电动缆车,目前为亚洲地区最长的缆车。在过去,黄山的山道很危险,现已得到修复和拓宽,总长度已达50多公里,并且兴建了许多宾馆、亭台和其他建筑。高压线已经延伸到峰顶,在“光明顶”上已经建起了天气预报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工作组在黄山进行了许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如地理探测,植物和气象研究,中草药材收集等等。黄山上还有许多艺术活动,中外的画家、摄影师、作家、诗人、音乐家和演员都来此进行艺术创作或丰富阅历。
凤凰源,是黄山东海仙都峰之间的一条大峡谷,纵深10余公里,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黄山的主要景观之一。凤凰源中,奇峰秀出,怪石罗列、翠水长流、森林茂密、生机活泼、处处奇观。安卧翠峦的凤凰石,流光溢彩的凤凰池,婀娜多姿的凤凰松,高阔平坦的凤凰台;披云带雾的牡丹峰,高挂云崖的凌霄瀑,恬静的睡美人石,幻化的猫儿眼潭,玲珑的仙桃洼,幽秘的鸳鸯洞,欢乐的双喜池,幸福的和合石。千般景致,万种风情,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吉祥如意,一见就喜。凤凰源谷口乌泥关,距黄山南大门8公里,是古时进入徽州、黄山的关口。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英勇战斗之地,留有方志敏、粟裕等的战斗遗迹。今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凤凰源是文化与自然景观双胜的旅游胜地。
古城岩,座落在休宁县万安镇东侧,虽是低低的一面山峦,却以众多的古迹遗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寿山旭日”的奇特景观而闻名于世。在今人眼里,古城岩简直化成了徽州历史、徽州风情、徽州传奇的一个文化符号。 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永安元年,古城岩便是休宁县府的所在地。此后的很长时间,这里都是休宁县治所在地。隋末歙人汪华带兵起义,先后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自号吴王,后归附李唐,被封“越国公”。在古城岩的山前曾竖有巨石牌楼,上镌“越国古城”,便是为纪念汪华而建。山顶还有著名的“汪王宫”遗址。汪王宫正前方,是雄峙水滨的狮峰,山巅有巨石悬突,崖顶略平,相传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金声练剑习武之处,名“练心石”。 古城岩山右侧有象峰,峰形宛如巨象蹲伏,石鼻前伸,长有6米多,下有石门夹峙,如双鹤引颈伸入崖内,俗称“交杯石”。古城岩山南旧时有一处园林,设计构造精雅,名为“半亭”,门额题“溪山一览”,园中广植花木,石台中植方竹丛,其竹外方内圆,苍虬可喜,一石岩间辟为棋室,以供高人对弈。室外为青石板铺成的平整通道,路旁石栏下,溪水聚为深潭,养鱼放生,称为“放生潭”。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书“鱼乐园”三个径尺大字,刻于石壁之上。 狮峰左有文笔峰,峰巅筑有六角七层万寿古塔,高29.6米,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塔下有明代“还古书院”遗址。 1999年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慧眼独具,投巨资在古城岩兴建大型风景名胜区,于2002年9月26日落成开业。景区内建有从全县各地原汁原味迁移而来的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古门楼、古牌楼等,这些古建筑与古城岩原有的“汪王故宫”、“朱元璋避难洞”、“练心石”、“半亭”、“方竹丛”等遗址及气势宏伟的万寿塔和谐布局,互为映衬,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充分显示了古徽州古朴隽逸的风貌,加之景区内特设了精彩趣味的石雕、木雕、墨坊、罗盘制作等游客参与节目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更让游客如痴如醉,宛如走进了遥远的明清社会。
黄山天湖景区位于皖南旅游区中部、黄山风景区东南麓汤口镇山岔村,距离黄山风景区南大门仅6千米,紧邻4A级景区翡翠谷与九龙瀑,归属“两山一湖”旅游区,区位优势显著。其紧依205国道,距合铜黄高速公路汤口出口、谭家桥出口都在五公里内,交通便利。 景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华东地区唯一的高山湖泊——天湖,海拔1184米,上千亩的竹林与茶园交相辉映。景区以差异化和特色化的设计原则,充分规避了与周边景区类似和雷同的项目,深度挖掘了区内水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了山、水、竹海、茶园的生态理念,将景区划分为峡谷观光、水上娱乐、竹海风情、茶园体验、山越民俗文化等五大主题区,特别是水上滑道、水上攀岩、天工巧作等旅游项目的策划设计,更是丰富了景区游客参与体验和文化休闲的旅游内涵。使天湖景区真正成为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其也被形象地称为“隐于黄山的欢乐谷”。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 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娱乐,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 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台湾国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宏村位于“桃花源里人家”——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间改为宏村,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落面积19.17公顷(300多亩),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8幢。风景名胜宏村主要景点有:南湖: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月沼:月沼,老百姓称月塘,就是所谓"牛小肚",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水圳: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德义堂:德义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乐叙堂: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宏村东山:宏村东山位于宏村的东部,是俯拍宏村全景的绝佳地点。敦厚堂:敦厚堂是一幢200多年的清代老宅。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古树: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历史文化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9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门票104元(三天有效)学生证半价(研究生证除外)开放时间开放时间:07:30-17:30
徽州古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迴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歙县历史悠远,春秋属吴,吴后属越,越亡归楚,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置歙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分歙县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连同黟、歙县共六县,设新都郡,晋太康元年(公园280年)设新都郡为新安郡,隋代置歙州,唐宋元明清,歙县均为郡、州、府治所在地。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徽商故里,占地肆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4800万元。徽园建设遵循“注重历史,立足环境,求精求美,突出特色”的原则,气势宏大,古朴典雅,集牌坊、民居、宗祠“徽州三绝”之大成,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髓。徽州古城前拱紫阳、西干,背枕问政、乌聊、斗山诸峰;中贯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汇流成练江,环古城而过,古人将此地理形势概括为:“五峰拱秀,四水回澜”。
素有“第二黄山”之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位于石台和祁门两县交界处,总面积约10万亩,海拔1727.6米,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境内崇山峻岭,呈奇争秀;千谷万壑,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古木参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牯牛降群峰披绿,万木争荣。由于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樵迹罕至,因而天然植物被保存较好,是我国中亚热带难得的一处森林生态保护区。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香果树、天女花、鹅掌楸;有安徽特有树种永瓣藤;有高大乔木蓝果树、暖木、南紫薇;有珍贵优良树种华东楠木、紫楠、檫树、柞木和多种樱类树种;有特用经济树种香榧、三尖杉、厚朴、杜仲等;还有一些西南和南方区系的植物种类,如福建假卫矛、粗糠树,四川清风藤、污毛粗力木、羽叶泡花树、五月茶、水团花、畏芝、藤黄檀、虎刺、钩藤、、玉叶金花、粤蛇葡萄等;在茂密林下和沟谷旁,常见有黄莲、八角莲、七叶一枝花、胭脂凤仙花,玉竹、鹿蹄等珍贵药草;藤木植物有五味子、山葡萄、猕猴桃、五叶木通等;在海拔700-800米的山谷两侧,有省内罕见的小面积高大的南紫薇片林分布。在牯牛降的密密森林中,还隐藏着一个喧嚣而繁盛的动物世界,其中与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梅花鹿、苏门羚(土四不象)、黑麂、云豹、短尾猴、猕猴、小灵猫、水獭、白鹇、白劲长尾雉、鸳鸯、猫头鹰等。各种森林鸟类、蛙类资源也很丰富。这里还是一个蛇的王国,首次考察就发现38种,国内罕见。牯牛降群峰棋布,拔地摩肩;山水相映,烟云万态;秀美中显得幽雅净洁,险峻中蕴含柔和恬淡,集雄、奇、险、秀、幽、妙于一身,游客身临其境,无不心旷神怡。还有那神幻迷人的“佛光”,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佛光,科学上叫“宝光”,是由于太阳透过水蒸气衍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牯牛降地区多云多雾的气候和山高林密及东西走向的山脉地形,使佛光极易形成。这里的佛光比峨嵋佛光更清晰,且显现时间长、次数多:一年四季均可见到,而又以春秋季出现的频率高;一天中饿早中晚都可以形成,尤其是早晚的机会多。傍晚时节的佛光格外漂亮,站在牛角上朝西望去,只见一束阳光斜照过来,山谷与高空之间,出现了一个澄澈明亮的空间,一片松海涛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弧形雾气团,一个七色光环镶嵌其中,岁捉锦浪的涌动而熠熠闪烁。令人费解的是,置身佛光只中,不管有多少人,游客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且举手投足,影皆随形。望着那美丽的光环,奇幻的神景,还有彩色镜子中自己的身影,心中自然生起一种超脱只感,飘飘欲仙。
翡翠谷位于黄山仙都峰与罗汉峰之间,谷口在上张村后,紧挨着从汤口到太平的公路,从汤口乘汽车往北月8公里即可抵达。翡翠谷是黄山东海最长的一条峡谷,纵深约20公里,谷中之溪名为“碧玉溪”,源自炼丹、始信、天女诸峰。翡翠谷中怪岩耸立,流水潺潺,气势非凡。环顾四周,皆削岩峭壁,古树茂密,怪石与洞穴棋布错落,狮头岩、海蚌滩、观天洞、玉叠岩、嬉戏岩、匍匐洞、鹤舞石等景观惟妙惟肖,物状逼真。最引人注目的是翡翠谷中那100多个大小不一的潭池,这些潭池水色各异,五彩纷呈,趣味无穷,游客无不流连忘返。谷中还有瀑布、竹海,绿竹与飞水交相辉映,别有一种奇异的神韵。著名导演李安指导的奥斯卡获奖大片,就在翡翠谷取景拍摄(竹林斗剑部份的水潭,竹林景色为黄山市黟县的木坑竹海)。翡翠谷也叫“情人谷”,1988年上海有36位青年男女到黄山游玩,邂逅于这条峡谷中。当时,此景区尚未开发,道路坎坷,甚至无路可走,他们只能相互鼓励,相互搀扶,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能以脱险。他们回到上海后,有10对结成了终身伴侣,其中有不少人还是翡翠谷内初次相识的,因此,有人提议将此谷改称“情人谷”。这里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一切都显得那么明净和魅力,它让人变得更加灵秀、纯真和多情,无数的情侣都在这里倾吐着爱情,弹奏过恋歌,正如歌中所唱到的:山有情、水有情,翡翠谷中藏真情,情有我,情有侬,患难相助情更浓。翡翠谷现为黄山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