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深山中,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唐朝至今,诺邓古镇就一直叫做“诺邓”,从来没有更改过名字。云南井盐业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云龙地区已产盐。云龙境内盐井较多,最早开采的是诺邓井。公元1383年,明朝在云南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就设在诺邓。沿诺邓河上溯4公里,便是云龙县果郎乡的诺邓村。诺邓村在群山环抱中,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不变。有独特韵味的山村风格,有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积淀丰富。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1900米,最高处的诺邓玉皇阁,海拔2300米,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较平坦的台地外,民居几乎都建在山坡上。有些地势很陡,民居建筑的墙基石脚很高大。特别是北山坡上的民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楼院重接,台梯相连。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势,纵横交错,清一色的石板铺成,三步一阶,五步一台。有数不清的苍老的石台阶。民居建筑式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变化奇巧,风格呈多样性。诺邓的民居建筑很讲究工艺美术;门、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图案精细美观,山墙、院墙上均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的正房、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绝少雷同。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庄重、古朴、典雅。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一些家俱、古董。诺邓村有九十多处明、清时代的古建筑院落。有五六十处乐途游民部落时期的建筑。有寺庙、祠堂、牌坊、门道等古建筑28处,基本上都是明、清时代的。还有元代建筑“万寿宫”,部分木梁构造与地面砖石依然如旧。诺邓村现有庙宇建筑、牌坊、祠堂十多处。村中有盐井龙王庙、黄氏题名坊、旧“五井提举司”衙门等。村后北山腹地有黄家祠堂。上行,是“腾蛟、起凤”木牌坊,飞檐斗拱,雄奇高大。再往上,便是“诺邓玉皇阁”建筑群。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木参天,荫翳蔽日,楼榭参差,殿阁如聚。三层阁楼式建筑的玉皇阁大殿高耸云霄。大殿建在3米高的石阶上,殿高16.4米,阁面宽13.8米,径深13.3米。殿前院种植翠竹奇花,有几百年树龄的紫薇、扁柏、金桂、古梅。大殿前有弥勒殿,后有静室。殿右有武庙、文庙。文庙建筑庄严典雅,别具风格。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引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三塔位于古城西北1公里处的苍山中和峰下、崇圣寺内,是大理历史的象征,佛教盛行大理的见证。三塔由一大塔和二小塔组成。三塔鼎立,气势宏伟壮观,为大理胜景之一。大理南诏国中期崇尚佛教之风兴起,后期达到极盛,佛教寺院遍布云南境内。至大理国时,佛教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在南诏第10代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建崇圣寺(即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至大理国时,崇圣寺都为云南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三塔非同时所建,其中主塔与崇圣寺同时建造,因其高,又称千寻塔。千寻塔高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唐塔最高者之一。主塔南北有两小塔,为八角密檐式空心砖塔,均为10层,各高42·4米,是五代大理国时期所建。千寻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类似西安小雁塔。然而三塔又有自己的特点,即为偶数层,而内地多为奇数层;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具有曲线美。三塔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196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维修时,发现600余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具有极高的维护价值。
在大理,甚至在云南,像喜洲这样的农村乡镇压,大概是很少有的。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因此可以说,了解大理和白族,不能不首先了解喜洲。 一来说喜洲,首先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 如叶盖的大于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 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大青树是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庄都有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 。传说 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萌下的小憩;“绕三录”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着它狂欢;就是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不远处东北角的村在里也有一棵老太太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殊性有的景观。 喜洲镇压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近年来修建的“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能性以把名字刻上,现在喜洲是一个行政区划镇压征府的所在地,但历史上它却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早在南诏迁移过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居民已尼经很多,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扎兵马,所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赕与甸广告州意思相同)。到了南诏牟时,又在这里建造了皇宫。城的格局从现在的地名上可以 找到蛛丝马迹,周围就有城北、城东、城南等村名,过去考古工作者还在镇上发掘到南诏时的有字瓦、布纹厚瓦和莲花纹瓦当等
海舌岛生态公园,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这是一个状如舌头伸向洱海的半岛,被开发成一个生态公园。因为尚不被广为人知,所以还比较原生态。公园里也没有什么人工设施,游客寥寥。在这个半岛,三面是洱海,岛上有一些湿地,可见到白鹭、池鹭、翠鸟等。岛上到处写着的:此处经常有爬行动物出现,请注意紧急避险。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心脏,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通。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由此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四周店铺客栈环绕,沿街逐层外延的稠密而又开放的格局,古老的集市就这样孕育了城市最初的形状,这与中国传统的四四方方的井字形街道是不是一样的。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字元朝(1253) 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革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 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 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据说木府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这种僭越本分的做法,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决不允许的,因此木氏土司从不让外人进去,连徐霞客也不例外。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的邀请,于1639年来到丽江,远望着楼阁巍峨的木府,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写下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感叹,这句话已写在东边的挡风墙上。在挡风墙下面有一座桥叫马鞍桥。这座桥之特殊之处在于它的长宽之比,一般的石拱桥,长比宽要长,这座桥则不然,它长仅3米,宽却达9.18米,这是为什么呢?原俩,木氏土司出巡或回府,总是八抬大轿以示显赫威严,桥太窄当然不行,还同时考虑到这桥与高大的忠义坊之间的呼应协调。木氏土司对中央政府忠心耿耿,上贡不断,特别是明朝万历年间,据说木增土司对中央政府曾用马帮驮上万两金银,万里迢迢到京城进贡,明神宗大受感动,钦赐“忠义”二字,并赦建这忠义坊。土司对朝廷的忠义还可以从木府大门的对联上看出来:“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这副对联来自木泰土司所写的纳西族第一首汉文诗《两关使节》,意思是(皇帝的)诏书一来,就好象离太阳更近了,感到十分温暖。如果好久没接到诏书(凤诏和鹤书都指诏书)的话,就觉得天上的白云都懒散了。
黑龙潭俗称龙王庙、玉泉公园。位于丽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二股泉水从象山脚下的古栗树下涌出,汇成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水潭。泉水清澈如玉,水面开着洁白的海菜花,水底游鱼如梭,潭畔花草树木繁茂,楼台亭阁点缀其间,风景秀丽。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建玉泉龙神祠,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和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玉泉曾两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龙神”封号,使黑龙潭名列中国名泉而名满天下,后又修建了得月楼、戏台、万寿亭、五孔桥等园林建筑,新建了象山游路,解放后,迁入明清古建筑五凤楼、解脱林、光碧楼、忠义坊石狮、文明坊、一文亭等园林建筑,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的坟墓也安放在黑龙潭静溢的山林中。黑龙潭大门上的“黑龙潭”三个字是原省书法协会会长,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所题写。1963年重修得月楼时,郭沫若应邀题写了“得月楼”三个字及两副楹联。1981年,东巴文化研究所在黑龙潭成立,使黑龙潭集中国风景园林之大成,又兼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虎跳峡,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龙蟠乡东北。风景名胜虎跳峡,一向以“险”而闻名天下。这里首先是山险。峡谷两岸,高山耸峙。东有玉龙山,终年披云戴雪,银峰插天,主峰海拔高达5596米,山腰怪石镲峨,古藤盘结,山脚壁立,直插江底,虎啸猿啼,狼豹出没;西有哈巴雪山,峥嵘突冗,山腰间有台地,山脚为陡峻悬崖。西岸山峰,高出江面3000米以上。虎跳峡不仅深,而且窄,许多地方,双峰欲合,如门半开;身入谷中,看天一条缝,看江一条龙;头顶绝壁,脚临激流,令人心惊胆战。其次是水险,由于山岩的断层塌陷,造成无数石梁跌坎,加之两岸山坡陡峻,岩石壁立,山石风化,巨石常·崩塌谷底,形成江中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从上虎跳峡至下峡口,落差达210米,平均每公里14米,江流特急,不少段落,每秒达六至八米。因而江水态势,瞬息万变,或狂驰怒号,石乱水激,雪浪翻飞,或旋涡漫卷,飞瀑轰鸣,雾气空蒙。构成世上罕见的山水奇观。 最佳旅游时间虎跳峡地处云南迪庆,位于云南西北部,天气较冷,适合夏季旅游。
上虎跳位于云南香格里拉,距虎跳峡镇12公里,有公路直达。风景名胜上虎跳是整个峡谷中最窄的一段,峡宽仅30余米,江心有一个13米高的大石——虎跳石,相传猛虎曾借此石而跃过大峡。江水与巨石相搏击发出山轰谷鸣的涛声。最佳旅游时间上虎跳地处云南迪庆,位于云南西北部,天气较冷,适合夏季旅游。
香格里拉有猕猴、树蛙、萤火虫、蝴蝶(凤蝶)和各式植物,难能可贵的也从事萤火虫复育工作,每年四、五月间园内荧光闪烁飞舞,蔚为奇观,具生态环保教育意义,也是具生活、生产、生态与教育等多功能的游憩地。除外,农场也栽种大百香果、金枣、柳橙、莲雾等十多种水果,按种类分区种植,广告牌解说特色和成长过程。而森林游乐区配合地势及原有林木,在林荫处设置吊床、简易山训活动场、烤肉区等,供游客在享受采果尝鲜之余,也能有另类的享受。 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也是一间最丰富的自然教室,里头的生物种类包罗万象
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政府确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境内,最高海拔4159.1米,年平均气温5.4℃。该公园占地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其中开发旅游的面积仅为总面积的3‰。普达措国家公园至今保持完整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奥运火炬香格里拉站的传递就曾经在这里进行。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于2007年6月21日正式开始接待游客,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风景名胜普达措在藏语中代表着神助乘舟到达湖的彼岸。其主要景点有属都湖、碧塔海和高原牧场等。属都湖又称属都岗湖,属都湖四面树木环绕,海拔3705米,积水面积15平方公里,是香格里拉县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碧塔海为断层构造湖,湖面呈海螺形状,长3000米,宽700米,海拔3504米,水深40米,面积60公顷。藏语中“碧塔”意为株树成毡的地方,碧塔海的水由雪山的融雪和溪流汇聚而成。晚上杜鹃花的花瓣落下,被湖中的鱼误食,由于杜鹃花里含有微量的神经毒素,鱼吃多了就会浮在水面上,这就是当地著名奇观的杜鹃醉鱼。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植被以长苞冷杉为主,也分布有大量的杜鹃、忍冬、云杉、红桦等等植被 。在碧塔海四周以及湖中的岛上也生长有云杉、高山栎、白桦等植物。从草甸和水生植物上看,主要为蒿草草甸,水生植被主要为香满群落、光叶眼子和菜群落。 最佳旅游时间香格里拉县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带,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依次出现六个气候带。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急流的交替控制,干湿季节分明,6—10月阴雨天气多,雨量占全年降水量10—80%,形成湿季。11—5月晴天多,光照足,蒸发量大,雨量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旱季。历史文化“ 普达措”为梵文音译,意为“舟湖”,是“碧塔海”的藏语原名。最早文字记载于藏传佛教噶玛巴活佛第十世法王(1604—1674年)《曲英多杰传记》。书中第五十页写到:法王往姜人辖下的圣地以及山川游历观赏,在建塘边上有一具“八种德”的名叫普达的湖泊。尤如卫地观音净土(布达拉)之特征。此地僻静无喧嚣,湖水明眼净心。
属都湖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北方,距县城35公里。海拔3705米,积水面积15平方公里,是全县最大的湖泊之一。风景名胜属都湖是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地方。春夏季节百花盛开,湖畔四周一片片杜鹃花丛映红整个湖面,各种野花繁星似地贴着地面开放着。湖岸边,那绿色牧场炊烟袅袅,牛铃声声,充满妩媚与柔情,自然而含蓄。秋冬季节更令人心醉,那一片片白桦林满目金黄,于是,红的、金黄的、白的、翠绿的……交相辉映;白色的云朵映衬着淡淡晨雾,在碧蓝如洗的湖心中,构成一幅幅平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湖中盛产“属都裂腹鱼”,鱼身金黄,腹部有一条裂纹,其肉细嫩鲜美。湖内还栖息着野鸭、黄鸭等大量野禽。湖畔是迪庆有名的牧场;这里草场广阔,水草丰茂,每年春夏季节,牛羊成群,一派悠然自得的宁静景象。最佳旅游时间属都岗湖四面环山,年平均气温35℃,降雨里580毫米,雨季多在6至10月份,四季皆宜旅游。
碧塔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甸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保护区以碧塔海为中心,总面积840平方公里。碧塔海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藏语称碧塔海为"碧塔德错"。"碧塔"意为牛毛毯,"德"为魔,"错"为海。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湖面海拔3538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历史上曾经是被水淹没的凹陷地带,第四纪随西藏高原强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风景名胜碧塔海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碧塔海成因上属断层构造湖,气候属亚暖带气候,植被以长苞冷杉和云杉为主,此地有许多珍禽异兽,主要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鱼类有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碧塔重唇鱼”属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碧塔”藏语的意思是栎树成毯的地方,湖畔四周,苍松古栎,遮天敝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环抱,象一颗镶在群山中的绿宝石,清晨,湖水幽黑如墨,群峰尽映其中;中午水蓝如碧玉,云影波之间,透出无限的清丽,傍晚则水天一色,金黄耀眼。“湖中之岛”是碧塔海富有特色的又一景观。乘船至岛上,小岛路径曲幽,芳草袭人,花香鸟语,一片天籁之音,使人想起蓬莱仙岛。湖的四周是一片广袤的草场,草深过膝,春夏之季,奇花芳草争奇斗艳,隆冬时节,一片金黄,牛马羊群,相戏其间,风吹草低,一片藏地风格。最佳旅游时间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历史文化碧塔海素被称为高原明珠,其最引人的就是这塔状的小山和这一湖清明宁静的水。它们被赋予了一种神话意味,相传天女梳妆时不小心失落的镜子破碎形成了许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块镶有绿宝石的最美的镜片。还有传说这里是格萨尔王传中所提及的“毒湖”。姜岭大战至碧塔海,因冰天雪地,湖光朦胧,岭国的骑士们迫敌误入湖中而被淹没,转败为胜的姜国认为这是碧塔山神护佑的结果,便在小山上建造了庙宇。又有人说这岛是明代纳西族木天王的避暑地,还有人说这是寻宝者建造的庙……。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海拔2440米,核心区约5平方公里,近千户人家,约3000人。地理坐标:北纬26度55分,东经100度12分。年平均气温12.6度,最高气温(极端)32.3度,最低气温(极端)零下7.5度。7-9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气候特点: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季节分明。丹凤含书之地束河坐西朝东,背风向阳,村后山麓为玉龙雪山余脉,山奇水秀,植被茂密,白沙岩脚院有凤凰山,为丽江木氏发祥地,至束河山形再变,呈祥瑞之象,堪与家称为“丹凤含书之地”,预言文化昌盛,兴旺发达。清泉之乡村北柳荫深处有九鼎、疏河两个龙潭,泉水清澈、波光闪烁,分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园田边穿流而过,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乡之秀。皮革之乡由于茶马古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该地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出产皮鞋、马鞍、皮衣、麻线、铁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迹走遍滇藏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茶马遗迹古老的石桥,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马石,马锅头的豪宅,还有马鞍、马铃、马灯、皮口袋、酥油桶,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各种商品,抚今追昔,让你浮想了翩。农耕图腾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内健步而行,业林般的粮架耸立在青龙河畔,构成纳西族农耕文化的图腾标志。束河八景烟柳平桥夜市萤火龙门望月雪山倒映断碑敲音鱼水亲人西山红叶石莲夜话青龙桥青龙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西面就是聚宝山,青龙桥的中轴线正对着聚宝山,这是木氏土司的设计,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长25米、宽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块垒砌,列为丽江古石桥之最,可见束河在丽江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青龙桥的桥面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刷使它变得斑驳苍老,却不失它的英雄气势和庄严厚重感,站在这里,你也许会听见马蹄的声音在回响。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藏传佛教大师葛玛马追赶一个魔鬼,从这里一步跨到了玉龙雪山上,在桥上留下了一个仙人脚印。开春时节,桥畔的杨柳长出了新芽,如烟似纱,仿佛绿色的波浪要涌到桥面上来,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烟柳平桥”。四方街长宽不过30几米,有五条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环绕、日中为市,为丽江坝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
丽江四方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泉内水质清澈,游鱼可数(潭深近10米,但清澈见底),从泉中溢出的流水蜿蜓于街衢旁。另外,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
三眼井是古城用水的一种方式,虽然古城到处都是水,但亦不乏水井,有些井甚至就在河边,比如相当著名的位于密士巷的“溢灿井”。这也证明了古城的河水并不是早年就都能饮用的,不然也就不必要有水井了。而三眼井是一种特别的水井,它的特点是通过地势,从上到下,三塘水相连,第一眼为出水口,亦即严格意义上的井,用于取饮用水;第一眼井中溢出的水随地势进入第二眼,为洗菜用水;随地势又进入第三眼,此为洗衣用水。因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不会污染上面的塘,而用水又比较节约,十分符合当今“节约即环保”的理念。这一点也说明了纳西先民虽然生活在水资源十分丰富的丽江,但依然对自然怀着一种合理使用,物尽其用的规则罢。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面积约48.45km2。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族,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摩梭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湖中各岛婷婷玉立,形态各异,林木葱郁,翠绿如画,身临其境,水天一色,清澈如镜,藻花点缀其间,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飘浮于水天之间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几分古朴、几分宁静,是一个远离嚣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2009年11月,泸沽湖景区被国家旅游景区A评委专家评定为AAAA级风景名胜区。
泸沽湖不仅水清,而且岛美。泸沽湖四周青山环抱,湖岸曲折多湾,共有17个沙滩、14个海湾;湖中散布5个全岛、3个半岛、1个海堤连岛,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远看象一只只绿色的船,飘浮在湖面。其中,宁蒗一侧的黑瓦吾岛、里无比岛和里格岛,成为湖中最具观赏和游览价值的三个景点,与谢瓦俄岛,里务比岛一起被誉为“蓬莱三岛”。里格岛位于东北部格姆女神山山麓,是泸沽湖七个珍珠宝石般岛屿中的一个。它是泸沽湖北缘海湾内一个美丽的海堤连岛,海岛三面环水,是个内港,左右青山环抱,傍立格姆女神,由于湖水是女神的泪水,又说是女神的明镜,故景色千变万化,奥妙无穷。这里风光如画的碧水青山,碧波如镜的湖面,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山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由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空气新鲜,居住在里格岛的十几户摩梭人,母系大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历来长寿者多,百岁以上老人,如舍念密老人109岁,还眼明齿好,故有人称“蓬莱仙岛寿星多”。有人称里格岛是“水中女儿国”,这位作者说的不错,在里格岛的母系家庭掌权的妇女不仅聪慧能干,有本事,是母系家庭妇女中的佼佼者,而且个个能歌善舞,长得漂亮,不经包装也是自然的姿秀貌美,婀娜多姿。
格姆女神山也叫狮子山,是泸沽湖边的一座摩梭神山,泸沽湖旅游除了游览高原明珠之外,首推格姆女神山,丽江金沙旅游的泸沽湖旅游线路也包含了格姆女神山游览。泸沽湖地区属于汉族,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彝族都多民族聚居地,所有格姆女神山也有多种称呼,摩梭语称“格姆”,藏语称“森格格姆”,“森格”意为狮子,“格姆”意为白色女神。
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海拔2171.7米,覆盖面积保持在30平方公里以上,以水草繁茂而得名。区内有高等水生植物37种,其中海菜花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鱼类10余种,鸟类178种或亚种,其中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属中日候鸟协定保护鸟类,并为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草海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湖中盛产鱼虾、蒲草等水生动植物,栖息着 100多种珍奇水鸟,中国特有的高原候鸟黑颈鹤,每年都要在这里越冬。主要保护以黑颈鹤为主的湿地鸟类。草海素有“鸟的王国”之称,共有鸟类100余种、珍稀鸟类7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是冬春观鸟,夏秋避暑的最佳选择地。草海冬季温暖,气候宜人。暮春时节,草海周围开放着大面积千姿百态、绚丽动人的杜鹃花。秋天的草海最美,湖中的水草在碧水中开出一朵朵、一串串、一片片的黄花、红花和白花,船行其中,花随水波浮动,如入仙境。草海的冬天,则是观赏黑颈鹤等300余种鸟类的最好季节。草海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水天一色,翠峰鹄立,草海西部有一孤岛叫“阳关山”岛上竹篱茅舍,鸡犬相闻,湖中白帆点点,波光粼粼,一片宁静淡泊的世外桃源景向。草海东南水面有六洞桥及望海楼,沿桥烟柳长堤,垂柳依依,长堤东端有寺庙,相传吕洞宾曾到此一游。
在大理白族自治洲,有一个闻名遐尔的省级民族旅游村。它就是位于鹤庆县西北部凤凰山脚下的新华村,一个集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白族村寨。新华村依山旁水,登上凤凰山,可饱览鹤庆坝的绵绣田园风光。村寨中的黑龙潭清澈见底,水中密布着星星点点、洁白如玉的海棠花,小水鸭游弋其间。风平浪静时,四周景物和蓝天白云倒映潭中。潭水经过东面出口流入漾弓江,出水口处还保留着过去的水磨、水车。村东南一公里处是一片2000多亩的草海,水域宽阔,水草丰盛,盛产莲藕、菱角、海棠花或鱼虾。每年夏季,荷花怒放,呈现一派难见的高原水乡景色。一年一度的荷花节,吸引着周围成千上万的群众。在连续3天的节日里,许多木舟穿梭荡漾在河流、草海间,人们尽情地饱览水乡风光,对唱白族民歌,热闹非凡。冬季,草海是野鸭和许多水鸟的栖息地。随着节季节的转变,新华村展现出不同的美景,犹如一卷画幅,让人们感受到高原水乡独特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