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中国江南的封面。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朴素,利用榉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明代家具的特点;第二展厅陈列:清• 拔步千工床,被誉为“ 镇馆之宝”,长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四进,此床用工千余,历时3年之多方才雕成,雕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独具江南清代家具的特色。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由衷地感叹中国床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细细品味百床馆的每一张床,不仅可以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加载着主人对生活向往与追求。
江南民俗馆
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习俗 。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用蜡像、实物阐述乌镇水乡婚礼整个仪式:下三书,行六礼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寿俗厅看到的是一幅福禄寿三星图,一对对寿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桌上令郎满目的寿面、寿桃....无不展示子女对老人家的美好祝愿。
三白酒作坊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
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 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有争议)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浸泡12小时左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潭已蓄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 开盖,再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置身于公生糟坊巨大的蒸笼边看涓涓佳酿滴落坛中,或在老店长条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闲的快事。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药斑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 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 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 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 。它雕梁画栋 ,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 ”、“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 ,有“打渔” 、“ 斗蟋蟀”、“ 敲锣打鼓 ”等生活场景 ,也有 “龙凤呈祥” 、“ 松鼠吃葡萄 ” 、“ 梅兰竹菊 ”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 ,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樑钱币馆
余榴樑,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 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 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 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和翰林第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 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虽规模不大,但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来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中间部分是主轴线,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石,显示出萧家的不同凡响。进门厅的第一道门,可见门楣上有横“顶栋”即5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 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 。平时不开正门,进出有两旁边门。再往里是第三道门,即头墙门,过了此门是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这是第一进。跨过天井是正厅,为第二进。正厅是平厅,梁上供着珍藏有圣旨诰命的两个大红镂金漆木盒。在后面紧接着的两厢是楼房,靠墙有甬道相连。这种结构别处少见,大概与地基逼仄有关。再往里过二墙门,是三进的 后小楼厅。
东翼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风格平庸,是下人居处。西翼,与门厅并列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 植时花异木,小巧、雅致,煞是可爱,这便是“肖家花园”。再往里,复有正厅和后楼厅,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
夏家和翰林第,是一则“学而优则仕”并因此荣宗耀里的故事,但却是乌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百姓口中的骄傲。而因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小白菜奇案”,夏同善的翰林第更有了它吸引人的传奇色彩。
茅盾纪念馆
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它的前身是名震 嘉 、湖的分水书院 ,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5年后, 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 ,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 ,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 。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 。大门的门楣上嵌着“ 立志 ”二字 , 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 “ 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两边一副对联是国学大师俞曲园撰 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 ;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 。”讲堂后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为教学楼 ;另“籋云楼”,为钱法成所题 。籋有“ 钳 ”义,“ 籋云 ”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第三进是平房,作厨房用。立志书院将最后面一进平房辟为张扬园祠(同治九年建造),学生多 时也曾作过书院的院舍。
今天的立志书院已布置成为茅盾纪念馆,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学家茅盾(沈雁冰) 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10 年春离乡求学 ,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
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手植的天竹、棕榈。198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3年8月筹备修复,1985年7月落成开放,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后相继增扩附属 用房和陈列馆,现总建筑面积1731.5平方米,1994年8月更名为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复原)》 三个基本陈列室。
茅盾故居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屋等文物及乌镇的水乡风情 ,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兴市红色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桐乡市中学生校外德育基地。
修真观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 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观成,有青鸾飞临 ,翔跃于修真观上空 ,镇人以为神奇,争来观看,一时间 ,修真观名气大增 。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前为元武殿,中乃三清阁,后是轩辕坛。后来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障的军队与张士诚在乌镇展开决战,修真观被毁,明朝洪武年间修复;天顺年间(或云成化三年),住持邱玉岩重建;清康熙十五年 ,道士徐绎铭应召入都,得到裕亲王的青睐,赐题“ 修真观 ”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中殿东偏建玉皇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元武殿为东岳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山门和戏台。至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乌镇与清军搏杀,修真观又遭毁坏,仅存东偏两殿;同治四年(1865年),里人吴学浚集资重建 大殿、山门、戏台、玉皇阁和旁月楼等,并增设瘟元帅殿,顿复旧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费用由布业捐助;民国22年 (1933年),吴学浚的孙子吴斯美捐资重修。解放后,修真观多有坍损,并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移作他用而被拆除 。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已拨出专款,继整修戏台后,又将修真观按历史原貌修复,令人惊奇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出土了一对巨石“门当”,经鉴定为该观旧 物,盛世出土,当为美谈。
如今的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修真观广场系以石板垒筑而成,地势开阔,位处镇中,广场上还设有长廊石座,是镇人迎庙会、看神戏、唠家常、曝日头的绝佳所在。广场曾是乌镇的集市中心,现在则成了开展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 。至今已举办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江南水乡特种邮票首发式、第一届中国•乌镇香市开幕式、乌镇武术迎中秋专场表演、海外华人乌镇中秋赏月等大型活 动,成了古镇新的文化娱乐中心。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 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 ,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 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 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10时起到下午16:3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戏影人生、土电影,起源于北宋时的北方,南宋时传到江南一带。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乌镇皮影戏属南派。至抗战前后,乌镇尚有12个皮影戏班子,走乡串镇,演出颇多。解放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日趋减少,至文革中完全停止,大量的道具也在“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
皮影戏是利用各色可活动的牛皮或羊皮制成的造型,在强光的投射下,通过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利用影幕向观众展示各色剧目,可称得上是中国特有的卡通片。皮影戏表演所需的半透明造型都是用手工绘成,极为精美,各人物关节处以线缀连 ,可自由活动,演出时再配以鼓、锣、二胡、京胡、锁、呐、长笛等乐器伴奏,便形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有《英烈传》、《闹天宫》、《康王渡江》、《徐达打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
如今皮影戏已随着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又焕发了青春,乌镇皮影戏馆仍在日日演出,并走入了人民大会堂,走出了国门,先后受邀请去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表演,以其独有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皮影戏馆里收留下也许不仅仅是老艺人对过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回归与渴望。
汇源当铺和访卢阁
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高高的柜台(高1.8米),煞是气派。
典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最初是受百家施舍、收入丰厚的寺庙把多余的资金以抵押方式向民间出借的行为。这种借款方式使借款人蒙受高利息的损失,但对社会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可救人一时之急。渐渐的,这种融资方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清雍正朝规定,典当行开业前应领取“ 当帖 ”,因帖上印有龙的图案和花纹,故俗称龙票。一般来说,商业发达的地方,典当行也特别盛行。
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 。明末清初,乌镇东南西北四栅连成一片,“ 民物藩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 在太平军和清军的交战中,乌镇的西栅、北栅受灾严重,到处断垣残壁。民国初年,乌镇经济稍有复苏,典当行也死灰复燃,恢复到5家,它们是东栅葆昌当、南栅 宝生当、西栅丰泰当、北栅淳泰当和中市汇源当。2O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四家或因亏损,或因湖匪洗劫,或因民生凋敝,市场萧条,相继关门。到1931年,只有汇源当还支撑着,到日寇入侵时期,典物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如今存留的当铺成了旧中国时金融业的一个缩影,二扇斑驳的铁门后留下了太多悲怆与凝重。
访卢阁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南堍,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此阁的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镇人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但他不熟悉茶树,正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 。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 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后神清气爽,心有烦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胫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卢仝 可犯愁了。又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给卢仝不少制茶的新方法。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 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给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就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西栅
西栅景区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由十二个碧水环绕的岛屿组成,需坐渡船进入。历时三载磨砺,乌镇西栅真正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风貌。相对一期保护开发工程,二期 西栅景区的保护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 公里余。内有纵横交叉的河道近万米,形态各异的古石桥72座,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一、二期景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期是个与其它古镇类似的“观光型”景区,而二期则是一个中国罕有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型”古镇景区,古镇不再仅仅是一个“活化 石”、“博物馆”,而是完美的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成为一块远离尘嚣的安谧绿洲。
西栅街区内的名胜古迹、手工作坊、经典展馆、宗教建筑、民俗风情、休闲场所让人流连忘返,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泛光夜景气势磅礴。景区内还有各类风格的民居特色客房和各种档次的度假酒店,多家设施齐全的会议中心和高级商务会馆,可供近3000人住宿;游客服务中心、游览车、观光船、水上公交、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电子巡更、泛光照明、星级厕所和智能化旅游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有机融合,先进完善的服务设施配套,乌镇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悠游乌镇,领略千年古镇新魅力,享受多彩惬意的梦幻假期。
江浙分府
乌镇历史上特有的政府机关,明代称浙直分署,管理三府七邑。因乌镇周边盐盗猖獗故设立江浙分府。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年间设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2004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间的旧貌原址复建,以存历史陈迹。
情景长廊
乌镇有着近6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自公元872年建镇以来,镇名未变,镇址未变,水系未变,生活方式未变,传统建筑经千年风雨,依旧完好保存着清末民初的建筑格局,“小桥、流水、人家”风貌犹存。
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人才辈出,漫漫历史长卷,宋代至清朝64名进士、161名举人给乌镇添了一脉书香。更有沈约、昭明太子、陈与义、张杨园、鲍廷博、夏同善和茅盾、木心、沈泽民、孔另境等一时才俊,奠定了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乌镇别具风情的江南余韵。在乌镇的历史长河中,还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古镇亮丽的风景。许多传统民俗节庆延续至今,如立夏称人、插地藏香、踏白船、瘟元帅会,喝早茶,香市等,其中最热闹的香市曾被茅盾先生誉为水乡的狂欢节,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选择三月底四月初来这里与我们当地的百姓们共享狂欢。
船寮、舟楫文化长廊
在码头有专门修理木船的“船寮”,我们的摇橹船就是在这里进行维护和保养。乌镇“船寮”始于盛唐时期,最多时乌镇分别在东、南、西、北四栅及镇中心马家门滩有5个“船寮”,随着水泥船和钢质船的问世,“船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乌镇还很难得的保留有南栅和西栅两个“船寮”。“船寮”分拔船、清理、拌油灰等工序。
停放的船只对面有一条以竹板阴雕形式展现的“舟楫文化长廊”。雕画了自京杭大运河开挖以来,往来于运河水域上的各种船只,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俗话说:江南水乡,有水必有船。而更多的则以“河是脉络,水是灵魂,船是血气”来形容江南水乡的“三要素”。“船寮”和“舟楫文化长廊”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的展现了江南水乡及运河的船文化。
草木本色染坊
“草木本色”染坊,始创于宋元时期。整个染坊为手工环保印染晾晒大型工坊。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晒布场地以青砖铺就,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草木本色染坊除了以蓝草为原料浆染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彩烤色彩丰富,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这个染坊在当地叫做草木本色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可能很多地方都听说过,比如近者江苏南通,远者云南丽江都有蓝印花布,然而虽然同为一名,但是制作的工艺就不一样了,蓝印花布以扎染、蜡染为多,而乌镇蓝印花布运用灰染法,也被称为“石灰拷花布”。
蓝印花布成品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复杂工序。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 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当然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在我们的蓝草学堂里面自己亲手制作一块属于自已的蓝印花布带回家。
喜庆堂
囍庆堂是一个专门展示江南民间婚俗、喜庆礼仪的大型展厅。门外门楣上雕刻的是双喜双凤,喜窗点缀,还有门当和朱漆红门上的和合童子像,都洋溢着老宅子的不凡气势和浓浓喜气。进入第一进,正前方的屏风被称之为“正屏”,上面的文字讲述的是结婚的历史渊源以及古代结婚的步骤。昔时富商大户婚嫁须下三书行六礼。第二进正中间摆放的是花轿,也叫喜轿,左右两边是礼仪队。第三进婚礼堂,名为厚德堂,正前面坐的是高堂,两旁坐长辈,在旁边的是吹打班子。接着是比较有水乡特色的结婚场面。这个就是水乡婚嫁时用的船,叫做浪船或者喜船。我们还有互动体验区,您可以在此选择不同朝代的礼服,体验一下穿越的感觉。如今,西栅的喜庆堂内承接民间婚礼,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在乌镇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水乡婚礼。
酱园
叙昌酱园创建于清咸丰九年,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目前仍在生产。酱园里主要经营豆瓣酱、酱油、酱菜等用古老传统手工酿制的产品。
外面酱缸上的斗笠是用于雨天防雨的,里面用丝棉絮网盖住缸口,以防苍蝇等小虫进入,确保卫生。叙昌酱园的酱是以黄豆和小麦粉为原料。经过浸泡8—10小时,让它充分吸水,然后蒸熟,焖1小时,冷却后把黄豆和面粉还有曲种搅拌一起,放到后面的曲房发酵,一般曲房的室温大约控制在35度左右。中间必须要有两次升温,两次翻摊才能完成。一年中生产的旺季是夏季,要经过三伏天的暴晒,大约晒三、四个月左右,让酱醅日晒夜露,自然发酵。因其制作工序繁琐,制作周期长,而备显珍贵。
冶坊
乌镇西栅地域位置非常独特和优越,早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位湖州铁匠——沈济,来此地开坊经营,拉开了乌镇冶业的篇章,明清时期,依靠京杭大运河的通达,这个有着460多年历史的亦昌冶坊,被朝廷定为专门冶炼进贡朝廷“膳具”的“官家冶坊”。同治五年(1866年)的冶坊天下第一锅,据说当时正是沈氏家族冶炼业的鼎盛时期,沈家人为了展示自家冶炼技术和经济实力,冶炼了这口“天下第一锅”。右侧的展板上记载了“炉神”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欧冶子为齐王铸剑,三年不成,正当面临被砍头的当口,女儿欧珠为救父亲,跳入火炉中,铸成宝剑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她,把她供为炉神。
制作铁锅时候用到的一些模具有药船、做锅模的车台、锅模、炼炉、筛选机等,在战乱时期,该冶坊也一度生产和制造手工兵器,到了民国时期,应用上了现代武器后,该作坊又生产和制造小型铁质玩具兵器,如大刀、长矛、混元铁棍等,这些铁质玩具一直延续至今。
水上集市
水上集市类似于如今的农贸市场,全长457米,每天清晨5点左右,附近的小贩和居民便用船载着自家生产的瓜果、蔬菜纷至沓来,穿着当地特色的蓝印花布,戴着宽边草帽,划着橹船,船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这样的场景除了明信片,在这个水上集市也可以看到。
远离纷乱的都市,停下脚步,时间真的不曾改变什么,放开手送走烦恼,光影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满载的是生活里的饱满的笑容,这就是生活在梦里的乌镇!
王会悟
纪念馆展示了王会悟的传奇人生以及部分遗物。王会悟是上个世纪乌镇妇女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共“一大”卫士。纪念馆坐落在灵水居北侧,前后二进,上下二层。正厅有中共“一大”红船模型和王会悟年轻时代的蜡像。展馆分四个部分,展出了大量的史料、图片和王会悟生前用过的一些实物,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茅盾纪念堂
2006年7月4日是茅盾先生诞辰110周年,家乡人民为了迎接茅盾及其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回归故乡,特精心修建了茅盾纪念堂和茅盾陵园。茅盾纪念堂位于乌镇西栅灵水居东侧,建筑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陈列有茅盾遗物59件,书籍近1000余册,图片90多幅等珍贵历史资料,整个展馆以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为主线,展示了茅盾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茅盾陵园
茅盾先生叶落归根,与同为乌镇籍的孔德沚夫人合葬于西栅灵秀之地,建造了85级台阶,寓意先生85岁的生命历程。占地2150平方米,从空中看象一个大大的“子”字,这是来自茅盾的名篇《子夜》。整个陵园松柏青青,庄重肃穆。陵墓前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在陵墓的东侧,还迁移有茅盾的母亲陈爱珠的坟墓,陵园的中坡建有“怀思亭”,可以俯瞰整个灵水居的全貌。
孔另境纪念馆
纪念馆展示了孔另境为追求真理的坎坷一生,亦有遗作遗物陈展。孔另境是孔氏南宗的后代,著名作家、编辑。位于灵水居的孔另境纪念馆坐落在一幢江南风格的建筑内。纪念馆面临碧波粼粼的灵湖,由一间正厅和二间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由故乡情深、著作生涯、坎坷一生三个部分组成。馆名由王元化先生题写,展馆正厅安放着先生的铜铸胸像,馆中展出各类实物120件,照片70张,展板21块,说明文字共八千余字,讲述着一段不凡的人生历程。
灵水居
整个灵水居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人文、园林、楼阁和展馆,是西栅景区最大的一个园林景点。据记载,在明崇祯初年进士唐龙,在这里修建了此私家花园,取名为“灵水仙居,又称“唐园”,后来由于战乱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原来摸样的基础上修复起来的,整个灵水居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而幽深。在这灵水居大门外的两侧,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民清时期的文人骚客对灵水居的描写,明代祝枝山游了乌镇的园林后,留下:“书剑薄游宽宇宙,峰峦秀列小蓬莱,绿阴门巷南熏里,喜教流莺侑酒杯”的千古绝句。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是南朝梁的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在公元502年(监元年)也就是他只有2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了,昭明是他死后的谥号,世人称他为昭明太子,历史上他并没有最终继承王位,但他的文名却留传后世。他编辑整理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昭明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昭明太子是随着他的老师沈约来到乌镇的,由于是太子所以就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书院,就是现在的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的石牌坊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湖州同知全廷训为纪念当年的学习风气而建立的,上面题为“六朝遗胜”,龙凤板上为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题写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整个书院是一片古色古香,幽雅诗意的古建筑群,中间的校文台,为著述编校的地方,主楼如今是一个图书馆设有数千册图书,为供当地居民和游客共用的书室,并且设有电子阅览室、讲堂、书画、教室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西栅社区。一旁还有拂风阁书吧,是供人们喝茶、读书、交流的场所,水池中央有明代经幢。凉风轻拂的夏夜可以坐在露天的亲水车台上品一壶茶香,闻一曲琴韵。
瘟都元帅庙
定升桥南堍有个瘟都元帅庙,里面有瘟都元帅井亭和神像,传其保佑乌镇百姓不受瘟疫侵扰而牺牲。井旁建有瘟元帅亭,亭里供奉着瘟元帅像,亭上题“瘟都元帅”,左右对联“护乡民爱心齐日月,避瘟疫壮举感天庭”。传说因秀才跳井示警的英勇行为被当地百姓追奉为瘟元帅,故每年举行一次瘟元帅会,以祛除瘟疫、祈佑平安。
三寸金莲馆
过去有人说:三寸金莲是鉴别江南女人美不美的唯一标准。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妇女判断自己是否美丽,最主要不是容貌,而是自己的脚够不够小,够不够迷人。三寸的小脚,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三寸金莲”是最美的标准。
缠足到明代开始被赋予礼教色彩,女人的缠足不仅仅为了所谓的“有个好嫁”。更甚的是大脚者成了被耻笑的对象,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成亲当日,风吹轿帘动,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无意间被人看到,好事者在元宵节那天在一个灯笼上画了一个大脚女子怀抱一个西瓜“怀(淮)西(瓜)女子好大脚”,有意讽刺朱元璋娶了个大脚老婆。从此就有了“露马脚“之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帝的老婆都敢拿来讽刺,可想而知在当时裹小脚有多风行!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
乌镇的三寸金莲馆原为桂家厅,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千百年来缠足文化在中国封建历史的沿革,馆内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讲述中国历史上妇女一段畸形的追求美的历程,是世界上第一家全面、系统的展示缠足文化的展馆。展馆共展出历史中国不同各地的缠足鞋272双,还有众多的图片及缠足用具,并配有详实的文字说明。
徐昌酩画苑
徐昌酩画院位于西栅老街的中段,紧邻乌镇邮局,是著名画家、上海美协副主席徐昌酩的旧宅。徐家世代经营米业,“徐鼎和”曾是享誉乌镇的大米行,徐昌酩曾在这个老宅中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直至17岁时赴沪求学。现在的徐家厅在遗留老宅的基础上稍作修复,除第二进玻璃天顶展厅外基本维持原貌画院内展出了画家徐昌酩大量画作精品真迹,并陈列有各类精美烟片。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玻璃天顶大厅的国画展,展出徐昌酩四尺整张、对开和三开三种尺寸的水墨动物画共22幅,他曾下苦功研习揣摩动物的各种习性,包括野性表露及温顺可爱、逗人取乐的特点,充分利用灵性的装饰美和夸张变形手法,酿就了他用水墨画表现动物的新手法。第二部分是第三进一楼的烟片收藏展,展出了徐昌酩先生半生收集的四十多套逾三千张中外洋片,有三国人物、西游记故事、英格兰服饰、漫画动物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绘画、印制均极为精美。第三部分是第三进二楼是漫画小品展。
乌陶坊
乌镇当地陶土烧制陶器的工坊,有成品展示销售,亦可体验制陶。乌陶坊毗邻国乐戏园,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筑夹院落,临街为店铺,并有乌陶陈列室、传统土窑、工作室和体验区。乌陶坊以手捏法和模塑法生产各类生活陶器和工艺品,陶坊功能齐全,小径幽深,一个诗意陶艺乐园。游客可体验炼泥、成型、修坯、刻画、烧制、渗碳等乌陶制作的全过程,尽享乐趣。
老邮局
乌镇老邮局始建于光绪年间,至今仍在营业。老邮局的建筑风格和西栅大街的木结构的老房子完全不一样,清水砖瓦结构,大门是一扇西式的铁门,整个房屋的建筑特色有点中西合璧的感觉。邮局内有一个乌镇邮政历史展厅,在这儿还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文物级邮政展品。
如今,我们这个邮局仍旧演绎着古时的通邮方式,你不妨在这里购买一张乌镇的风景明信片,写下书信,盖上乌镇的邮戳,通过街对面的邮运船码头,寄给你的亲朋好友,以留一个纪念和送去一段不平凡的问候。邮局里还可以做自助明信片,如果你愿意,就可以拍张照片,将自己的照片做成明信片邮寄。
月老庙
乌镇有情人许愿求爱的地方,小小的土庙寄托了无限的爱与祝福,它位于游览车通道中段路边,外表很不起眼,没有宏大的场地和幽深殿堂,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庙建筑。到月老庙烧柱香,许个愿,祈祷爱情长久,终成眷属。乌镇成了寻找和品尝幸福爱情的天堂。
评弹
清末民初的时候评弹在乌镇非常的流行,抗战前后渐盛。50年代达到高峰,许多著名的评弹演员大多都到过乌镇。最早的书场叫“万福园”,后来陆续开设河东和河西两大书场,其中河西的是以评弹为主。在民俗活动中常常是演出苏州评弹艺人怀抱琵琶,三弦,身穿长衫,旗袍,风韵优雅,说唱用吴语,轻柔绵软之间风显江南水乡柔美的特色,几乎成了吴地民俗活动中必备的文艺演出活动。现在每天晚上您来我们西栅景区都可以欣赏到这吴侬软语,感受江南人的生活。在评书场的旁边还设有露天电影场,如果您留下来看夜景,有机会看看以前老电影,如《铁道游击队》、《三毛流浪记》等,带您回到旧时乌镇的生活,安静,朴实。
恒益堂药店
旧时乌镇有中药铺数十家,恒益堂是乌镇旧时规模较大的药店之一,店堂格局依旧,药香四溢。
恒益堂中药店原是乌镇费家厅,费家原本是开酱园和楮烛店的,曾与青镇的徐东号齐名,可以说是当时乌镇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了。民国18年,西栅的一场火,烧毁了酱园和楮烛的店面。大火过后,重建店面,改为“恒益堂”中药店。
恒益堂中药店面阔三间,临街为店面楼房,二进为正厅,三进四进为内宅,后有厨房、下房。西侧单独建有备弄,供日常出入。中堂中央墙上悬挂着一幅鹿鹤同春图,寓意着健康长寿。旧时,楼上是存放中药的仓库;药店左边柜台是摆放保健药酒,全都是用祖传秘方制作而成的;右边柜台里摆放的是一些补品膏药。
肇庆堂银楼(厅上厅)
厅上厅是乌镇独一无二的古建厅堂,汇集了工匠的智慧和主人的用心。又名朱家厅,朱家厅坐北朝南,有三开间五进深,是一座砖石木结构的民居,乌镇人都喜欢称其为“厅上厅”,这是为何呢?其实这就是朱家厅的独到之处,也是江南独一无二的一个厅——“厅上有厅”。
何为“厅上厅,因为这个厅上有一楼厅,而这个楼厅的楼层面,并非像其他厅楼那样用木板铺就,而是清一色的方砖和长条石铺成,而且所有的立柱下面全部是用础石支撑,特别是廊下的3米长的石条,足有数吨重,不知当时是怎样铺上去的,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人站这用砖和石铺就的楼上,丝毫没有震动,“厅上厅”的美名由此而来。 现在展厅的第一进是一个传统银器铺,可以看到手工打银器的整个过程;第二进是两间银器展厅,70多件展品,为银鎏金饰件。这些银饰都乌镇民间所藏,凝聚了手工艺人一点一滴的匠心。
乌将军庙
为纪念唐代乌赞将军而建造的庙宇,供有将军文武神像。乌将军庙其实与乌镇这个镇名的由来有很大关系。乌镇历史上有一名叫乌赞将军的,因为保护地方的治安,而被乌镇人奉为乌镇太平的“保护神”。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乌镇有位将军姓乌名赞,奉圣旨来到乌镇讨伐当时的叛臣李琦。后来在这边身亡的,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他葬在了乌镇车溪河畔。相传就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乌将军,在他坟前种下了一棵银杏树。还把这个镇命名为乌镇,这就是乌镇镇名的由来。
乌将军庙前,在两边可以看到“御甾 ”和“捍患”四字,意思就是说“抵御灾难、保卫平安”,而门口矗立的这对威武的石狮子,也已经具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桥里桥
大雄伟,若站南河岸观看,两桥半圆形的桥孔倒映水面,似圆非圆,虚虚实实,是乌镇的一大景观。入夜,双桥在灯光勾勒下更加美伦美奂。 “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它和其它地方的双桥相比,无论是气势还是造型上都首屈一指。乌镇“桥里桥”是人文美和田园美的完美交融,兼具了野性的奔放和构造的精巧。桥缝中野树虬枝横斜,桥柱上对联大气磅礴,站在桥头四望,水阁风光一揽无遗,京杭运河蜿蜒北去,文昌阁风姿绰约,白莲塔巍峨高耸,堪称桥景一绝。
益大丝号
我们杭嘉湖平原盛产蚕丝和丝绸,益大丝号是整个杭嘉湖平原悠久的蚕文化缩影。 乌镇其实是一个二水二街六分田的古镇,千百年来,乌镇人就是靠种桑、养蚕和种水稻维持生计,早在2000多年前,蚕桑业就是乌镇乡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谋生手段。在明代中期,乌镇就已经有了缫丝业,到了清代中晚期,镇上丝绸业愈加鼎盛,其中不乏有丁同和、胡同盛、姚德泰等著名丝号, “益大丝号”就是一家包括养蚕,种桑,缫丝,制丝,造锦为一体的民间大作坊。益大丝号是由乌镇商人沈永昌在光绪初年(1875年)创建的,起初的时候只开设丝行,坊号“益大”,也就是专门收购民间自己缫的蚕丝,后又扩大经营范围,开设了锦绸庄,到了他儿子沈学文的时候加大了对织机的研究,发明了织锦花楼机,这丝行才越开越大。
如今的益大丝号作坊区全面展示了从种桑、养蚕、收茧到缫丝、织锦的各道工序,可以亲手在古老的缫丝机上操作一番,也可以观看国宝级的乌锦织造工艺,织造选材特殊,工艺极为复杂,可谓“寸锦寸金”。当地人称这种吸收了中国著名织锦工艺,融合了本地传统特色的提花丝织锦缎为“乌锦”,纯手工制造,尤显珍贵。
白莲塔
乌镇历史上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称,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寺。
白莲塔原称金莲塔院,后称白莲塔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由于它地处西栅,因此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就有东西宝塔之说。按照江南的建筑风格和寺庙设计,一般情况下的宝塔都与寺连建在一起,因此,这白莲塔旁边就有白莲塔寺。原来的白莲塔,高有七层十六丈,元朝末年毁于朱元璋与张士诚在乌镇的战争中。明代两次重修。 康熙四十二年、乾隆十三年和十八年,白莲塔多次重修。一直到同治七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轰然倒塌,存世达760余年。2005年, 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环河岛上的京杭大运河旁边,按原样易地重建。现在的白莲塔高有七级,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整座塔高51.75米,我们纵观其塔,外观呈梭状,实际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的基座是一个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而成,整个塔体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犹如一支神针拔地而起,屹立在江浙两地交汇处。
童玩馆
乌镇童玩馆坐落在乌镇西栅景区京杭大运河之畔、巍巍的白莲塔下,古老的木屋厅房结构与高耸的白莲塔交相辉映、相伴成趣,成为西栅景区的又一道景观。
童玩馆内设10多个活动天地,有传统的木马、积木、拼图、多米诺骨牌等;有现代的电、声、光控游戏;有智力开发型的、也有竞技型的、有竞技型的、有探险运动型的,也有迷幻魔术型的……可满足各种年龄段儿童的活动、运动需要,同样、与能够让成年人体验孩提时代的乐趣和童真。如今,乌镇还在每年暑期举办童玩节主题活动,届时,可与孩子一起到乌镇来寻找爷爷奶奶小时候玩的乐趣。
关帝庙
庙内供奉关武大帝的青铜像,宣扬着忠诚和信义。关帝庙正殿中央供奉着的关帝的雕像庄重威严。在关公两侧供奉着是关公的大将周仓、关平像。正殿左右两边各有彩绘图画的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情节。有刘备招亲、关公战败走麦城、关羽敬嫂、千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第二进是老百姓求财、保平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供奉有观音像,现在,西栅关帝庙香火旺盛,信徒膜拜,络绎不绝。
文昌阁(西)
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旧时每逢科考,学子必登阁祈告,求金榜题名。文昌阁是万历年间由镇人沈士茂出资建造的翊文楼,文昌阁上供奉着孔子和文昌帝君。建文昌阁是尊崇孔孟,倡导道德教化。游客可求得聪明好学、仕途通达。
水剧场
水舞台位于西栅大街的西端,是个露天的集会、演出场所,因其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而成为一个观光景点。走进水舞台,2300多个由原木铺就的观众席成扇形展开,逐级升高。葱郁的树木间隔在通道中和四周。居高临下,近七千平方米新月形湖泊中的主舞台尽收眼底,设计的巧妙处还在于湖中一座残破的石桥似乎诉说着乌镇的历史,舞台背后连绵的明清老建筑群,马头墙、观音兜,高耸的白莲古塔和飞檐翘角的文昌阁勾勒出跃动的天际线。凭借着水舞台这独特的设计,恢宏的气势在此也举办了多次重大的活动。例如:2005年第六届菊花节开幕式;2007我型我秀开营仪式;2007年第13届上海电视节――华语强音新娱乐话语主持人盛典-乌镇之约都在此盛大举行。舞台效果、晚会格局都堪称一流。
乌青水龙会(西)
明清时期乌镇人口非常密集,据有关资料记载约10万人,所以盖屋子也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建。由于乌镇的建筑均为木质结构,当地的乡绅非常重视消防,为了预防火灾,在每条街上面挑选一些青壮年男子,自发成立一个消防队。里面放置的两台机子都是以前所保留下来的,因为过去很多机子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旧时也叫“洋龙会”。
吴中石舫
有着神话色彩的“吴中石舫”,位于白莲塔东侧。相传梁武帝时,玉皇大帝派四仙乘烧香船到江南寻访人间仙境建行宫,途经西栅水域见风光旖旎、秀色怡人,其中三仙登岸张望,不料船身如释重负,船家脱口而说:“三位客官犹如石菩萨”。谁知此言泄露了“天机”,三位客官行至西栅放生桥南变成三尊石佛,本地百姓为之盖庙修宇,称“吴中石像”,也称“石佛寺”。而载仙之舟也变成石舫泊于西栅水域,民间称之为“吴中石舫”,现今在石舫中设置桌椅、佛堂和经堂,供香客休息诵经之用。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在昭明书院西侧。茅盾文学奖缘起于1981年3月14日,病榻上的茅盾先生致信中国作协书记处:捐献了他的25万稿费,用于筹办茅盾文学奖。现已成为我国文坛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展览文字介绍了每一届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生平简历、获奖作品、相关图片资料,并陈列了作家赠送的获奖作品的首版书和一些珍贵的手稿。
94%满意度
2057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