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克口岸
策克,是蒙古语,意为“河湾”。策克口岸地处中蒙边境线,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重要陆路口岸,也是中蒙两国间重要的贸易通道和能源合作枢纽。与蒙古国南戈壁省西伯库伦口岸对应,对外辐射蒙古国南戈壁、巴音洪格尔、戈壁阿尔泰、前杭盖、后杭盖五个畜产品、矿产品资源较为富集的省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加速推进,策克口岸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用日渐凸显,开关33年来,出入境人员451万人(次),出入境车辆354万辆(次),累计进出口货物1.55亿吨,贸易额590亿元。海关代征增值税、关税61亿元人民币,税务部门完成税收23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全国第四大、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的陆地口岸。
【联检大楼】
坐落在策克口岸监管区内正中央的位置,是策克口岸标志性的主体建筑,也是策克口岸的象征。建筑整体造型是一位土尔扈特蒙古族少女手捧哈达欢迎远方的客人;又像是一顶土尔扈特蒙古族少女的帽子;同时,也是阿盟首字母A和M的形状,还像是正在冉冉升起的火箭,意味着策克口岸正在蓬勃发展。
【国门】
策克口岸现用国门为第三代国门,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338.66平方米。外观造型简单大方,错落有致。国门整体采用开放式设计,由七根长短不一的长方体巨型石柱组成,七根石柱,是古代重要礼器“琮”的变形,寓意国门威严。石柱呈东三西四分布,西侧为一个倒“7”的形状,“7”寓意圆满吉祥,同时,其谐音“起”,寓意策克口岸腾飞崛起。
【界碑广场】
界碑:这里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界碑广场。界碑是国与国之间分界标志之一,是国家疆土的象征,见证着历史沧桑,浓缩着民族荣辱,神圣庄严。蒙古同我国陆上相邻4710公里,额济纳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全长507.12千米。中蒙界碑是以中蒙边界线为主线,自西向东由新疆禾木县的中蒙1号界碑为起始,延续至策克口岸处为第572号界碑。从界碑处向蒙古国方向眺望,您可以看到蒙古国南戈壁省的辽阔景象。这道边境线清晰划分了两个国家,也连接着两国人民的情谊与经贸往来。策克口岸正是依托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发挥着联通内外的桥梁作用。
策克口岸纪念碑:这是策克口岸纪念碑,于2014年9月建成,碑高19.92米,寓意着根据中蒙双方协议,1992年开关时中蒙两国双方交换开启国门的钥匙;标志着两国贸易通道正式开通。碑上的铜环标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门环;纪念碑的造型也像一把利剑竖立在国门前,对维护国家主权起到震慑的作用。
纪念碑两侧的雕刻:纪念碑两侧的雕刻分别展示了航天文化和土尔扈特文化(此处的航天和东归故事可适当展开讲述)。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额济纳人民果断离开自己草绿茵茵的美好家园,为航天事业数次搬迁、奉献牺牲,支援国家建设的故事。额济纳人民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中国的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两弹一星”铸辉煌、航天圆梦歌盛世。“英雄东归”、“三易旗府”的历史佳话,生动诠释了土尔扈特人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纪念碑对面雕塑-图拉嘎:意为“火撑”,这组雕塑高309厘米,基础为三层30厘米的石材台阶,总高度为399厘米,3与9是蒙古族吉祥数字,寓意天地人之和谐与长久。雕塑主体定位蒙古族文化,融入了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元素,草原篝火、飘逸的哈达、燃烧的火焰、祈祷的佛手、腾舞的搏克手等,让人联想多重形象,文化寓意深刻。整体造型为一盏祖拉,象征佛灯长明,保佑策克口岸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寓意中蒙口岸明天更加美好。又如一堆兴旺之火,象征口岸人丁兴旺;火焰部分又如佛手,在祈祷口岸人民健康平安。三个脚如同飘逸的哈达,迎接两国四面八方的来客。
互贸区:监管区的西侧是互贸市场,于201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23年完成互市贸易区改造建设,2024年通过自治区商务厅验收,同意封关运营。总占地面积27990平方米,分设A、B两个展厅,展厅外观设计为蒙元特色的连体蒙古包造型,与旅游区周围原有建筑和环境相协调,现已成为中蒙两国商品展示的大窗口、双边经贸合作的大平台。大家可以放心挑选,这里的商品大多是免税或享受优惠政策的,价格相对实惠。
游客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