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1人关注

5
关闭

Dong Hu Lin Ren Yi Zhi

东胡林人遗址
  • 攻略
  • 预订
  • 游记
  • 热门

景点攻略

简介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墓葬遗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1966年发现。因发现于东胡林村而得名。距今约1万年。遗址面积28万平方米。地层堆积考古队于2001年和2003年共挖掘5×5平方米探方7个(T1~T7),5×8平方米探方1个(T8),2×5平方米探沟2个(TG1~TG2)。实际发掘面积200平方米。以T3为例,依土质土色,自上而下可分7层。第1层:浅灰色土,土质松散,多植物根系,厚5~20厘米,为现代耕土层。第2层:灰黄色土,土质疏松,厚15~35厘米,此层是1960年前后挖白薯窖时堆积而成。第3层:灰褐色土,土质松散,厚0~35厘米,包含物有青花瓷片、石块、碳屑、红烧土颗粒等,年代约为明清时期。第4层:浅黄色沙质土,分布于探方西半部,厚0~75厘米,包含物有动物骨、螺壳、石片等。第5层:黄色细沙质土,较为致密,分布于探方西半部,厚15~50厘米,包含物有石块、蚌壳及动物骨骼等。第6层:灰黄色细沙质土,土质较第5层致密,夹杂白色斑点,厚10~30厘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块、动物骨骼等。第7层:灰褐色土,土质坚硬,距地表95~105厘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块、动物骨骼等;另在本层发现灰堆遗迹5处。第4、5、6层是冲积层。遗迹发掘的遗迹有灰坑3个,灰堆8处,石器制作场1处。8处灰堆遗迹堆积状况大致相似,位于T3的东北部,范围约为80×60平方厘米。中心区域有大量的黑色灰烬,包含物中数量较多的是有烧烤痕迹的砾石块、有打制疤痕的石核和动物骨骼(可辨识的主要是鹿骨)等。该遗迹自上至下都发现有石块,上部的石块堆积较乱,底部的石块则大致堆如环状,排列比较整齐。墓葬1966年在清水河西岸的第二级黄土台地上出土人骨3具,未发现有墓圹。正中一具为16岁左右的少女,是一次葬,有颅骨、椎骨、股骨、髌骨、胫骨和耻骨,还有若干指(趾)骨。两侧各为男性成人骨骼1具,是二次葬,仅残存一些体骨和头骨碎片,其中比较完整的有左侧股骨、腔骨和骸骨。在少女骨骼颈部周围发现由50余枚小螺壳制成的项链,较大者长18毫米,宽16毫米,厚11毫米;较小者长11.5毫米,宽8毫米,厚6毫米。在少女骨骼的腕部周围发现由7枚骨管制成的骨镯,骨管是由牛肋截断磨制而成。骨管形状稍偏,较长的约39毫米,宽17毫米,厚9.5毫米;短的长29毫米,宽22毫米,厚10毫米。另外,在其胸部还发现蚌类的壳制品2件,一件扁平,另一件为扁平长棒,上端均有穿孔。在人骨附近发现灰色石英岩石片8件,其中6件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1995年春,在遗址断面发现人骨1具,并采集有螺壳项链和石制品等,但未发现有墓圹。2001年在T1东隔梁外发现比较集中的一堆人骨,但明显经过扰动,未发现有墓圹。2003年在T8第8层下发现1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圹清楚。墓向北偏西70°,墓口距地表150厘米,墓坑长220厘米,宽42~48厘米,深52~76厘米。墓内有保存完整的人骨1具,仰身直肢,人骨长约1.6米。随葬磨制而成棍状玉石制品(初步鉴定为方解石类)1件,该随葬品位于人骨鼻与口间。出土文物遗址中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制品、骨制品、陶片、动物骨骼和果壳等。石制品包括有打制的石核、石片、砍砸器、石锤、刮削器、尖状器和细石叶、石片、石屑等,还有琢磨而成的石磨盘、石磨棒等。骨制品有尖状器、骨锥、骨笄等。陶器仅见少量残片,多为器物腹片及底片,偶有口沿残片。陶片多为红褐色,均为夹砂陶,质地疏松,火候不均,有的陶片外表红褐色,内壁则为黑色。除个别有附加堆纹外,均为素面陶。从断面观察,有的陶片内外成片脱落,似为泥片贴筑法制成。整体来看,多为罐类器物残片。动物骨骼数量较多。多为鹿类动物的肢骨及颚骨、牙齿等,也发现有猪的遗骸。另发现大量的蚌壳、螺壳和蜗牛等。其中极少蚌壳有钻孔和磨痕,应为装饰品。  

开放时间

08:00-18:00  

电话

010-87239047  

地址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侧  

旅行就是这么简单

东胡林人遗址在北京,查看北京的攻略